摘要:疫情三年,加速了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超过99%。线上教学从曾经的“应急之举”变成了如今的“常态之策”。教育数字化,正成为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个性化学习、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关键力量。
疫情三年,加速了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超过99%。线上教学从曾经的“应急之举”变成了如今的“常态之策”。教育数字化,正成为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个性化学习、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关键力量。
海量的线上资源,打破了地域的壁垒。一名偏远山区的学生,通过一根网线就能聆听名校名师的课程;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能够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发现问题,推送定制化的学习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然而,技术的洪流也带来了新的“数字鸿沟”和“教育焦虑”。
一是有形的鸿沟:设备与网络的差距。当城市孩子在家中用高速网络和智能设备上课时,一些农村地区可能还在为稳定的信号发愁。硬件差距正在缩小,但依然存在。
二是无形的鸿沟:数字素养与使用能力的差距。这不仅是学生能否操作设备,更是教师、家长能否有效利用数字工具赋能教育。有的教师变成了“主播”,却难以开展线上互动;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无力监督孩子的线上学习,导致沉迷网络等问题凸显。
三是“屏幕”对“人”的替代危机。教育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过度依赖线上教学,可能导致师生情感疏离、同伴社交缺失,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能力和心理健康面临挑战。
推动教育数字化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工具为人服务”的原则,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
首先,基础要牢,补齐资源短板。持续推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网络接入和质量提升,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设备保障,这是实现数字教育公平的底线。
其次,能力要强,提升数字素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仅要教他们如何使用工具,更要培训如何设计融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提高信息甄别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温度要有,坚持育人为本。技术永远是手段,不是目的。数字化教育不能替代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未来的教育模式应是线上线下融合(OMO),线上发挥资源与数据优势,线下侧重体验与互动优势,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教育数字化是一场深刻革命,它正在重塑未来的学习形态。唯有理性看待、科学规划、人文践行,才能让技术真正为教育赋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来源:升学小口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