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俗话常在民间流传:“老人难过冬。”似乎每到寒冬腊月,周围就不乏老年人因病加重或突然离世的消息。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有数据支持的。
冬天悄然而至,气温骤降,寒意渐浓。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四季更替的时节,更是一道需要格外小心应对的健康考验。
一句俗话常在民间流传:“老人难过冬。”似乎每到寒冬腊月,周围就不乏老年人因病加重或突然离世的消息。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有数据支持的。
我国每年12月至次年2月,老年人因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显著增加。是什么让冬天成为老年人的一道“夺命坎”?
低温是冬季最显而易见的挑战。寒冷会直接刺激血管收缩,增加血压和心率。中医认为,寒属阴邪,最易侵袭人体阳气,导致经脉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甚至诱发中风或心梗等急性疾病。
老年人阳气本就不足,若不注意保暖或过于贪凉,很容易加重已有的慢性病。而许多老人对保暖存在误区,比如重视外层衣物却忽视脚部、腹部的保暖,这让寒气悄无声息地侵入体内。
冬季尤其应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膝盖、肩颈等部位易受寒湿侵袭,引发或加重关节炎和肩周炎。
滑倒也是冬季一大隐患。北方路面结冰、南方湿滑寒冷,使得老年人摔倒的风险倍增。中医认为,跌倒不仅是外伤,更会引发“气滞血瘀”,导致经脉不通。
一些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摔倒后骨折,长期卧床,更易出现褥疮和气虚体弱的连锁反应。防范的关键不仅在于鞋底防滑和稳步缓行,还要注重平衡能力的日常锻炼。
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推崇的传统运动方式,能够增强肢体协调性,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根本上减少摔倒的概率。
冬季还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气温下降导致人们长时间呆在封闭的室内,空气不流通,病毒更容易传播。而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侵袭。
中医讲究“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亏虚则易感外邪,表现为咳嗽、气短、发热等症状。面对流感、支气管炎等问题,老年人应注重“固表御邪”,通过食补和药补提升免疫力。
比如每日饮用生姜红枣茶,能温阳散寒,增强抵抗力;雾霾天减少外出,用中药如薄荷、桔梗进行熏蒸,可以清肺润燥。
饮食不当也是一个潜在杀手。冬季胃肠道功能本就因寒冷而减弱,若大量进食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内生湿热”,引发肠胃不适、胰腺炎等问题。
中医提倡“冬季宜温补,忌滞腻”,饮食要注重少量多餐,避免过冷或过热的刺激,特别是在冬至前后多食用羊肉、山药、桂圆等温性食材,这些食物不仅补阳气,还可驱寒暖身。
此外,冬季进补应因人而异,避免盲目追求“大补”,如高血压患者食用太多红枣桂圆汤可能导致“血热生风”,引发头晕或心悸。
为了帮助老年人安然度过冬天,中医还强调了“五不要”的生活原则。
首先,不要早起锻炼。冬季清晨寒气最盛,人体阳气尚未完全升发,过早运动反而易耗伤正气。锻炼应选择阳光充足的午后,待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其次,不要贪热频繁洗澡。过度清洁会使皮脂流失,破坏皮肤屏障,导致“风寒侵体”,建议洗澡频率控制在每周两到三次,水温不宜过高。
第三,不要过度静养。适当的户外活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抑郁情绪,但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劳累过度。
第四,不要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冬季是慢性病的多发期,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身体状况。
最后,不要忽视心理健康。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情绪抑郁易损伤心气,老人应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或通过书法、烹饪等活动调节情志。
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强调老年人冬季保健需要从衣、食、住、行、心五个方面入手。
国家卫生部门也在2024年进一步推广老年人疫苗接种计划,鼓励60岁以上人群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及带状疱疹疫苗。这不仅是预防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更是对老年人整体健康的长远保障。
冬天的确对老年人而言是一个考验,但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只要顺应季节变化,通过科学的生活调养和医疗手段,完全可以平安过冬。
老年人不应惧怕冬季,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自然节律,拥抱寒冬带来的另一种生命体验。每一个温暖的细节,都能成为老年人享受冬季的珍贵记忆。
参考资料:[1] 《冬季三道“坎”儿,这样做平安过冬》. 浙江省肿瘤医院 2024年01月14日
[2] 《【科普】听劝!冬天真的不建议天天洗澡,看完就懂了!》.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24年02月01日
[3] 《【接种疫苗】秋冬季,老年人不可忽视的“健康护身符”》.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4年01月25日
来源:乐天派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