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改斯文喊了一声“秃驴何在”,小和尚的回答成千古绝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6 08:05 2

摘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方丈

编辑|方丈

谁说文人都是温文尔雅?有时,才子发起飙来,比武将还直接。

苏轼,这位千古风流人物,竟也有“破戒”时刻——一声“秃驴何在”,震得庙里都安静了几秒。

可更出人意料的,是那位小和尚的回应,不仅不卑不亢,还脱口成对,语惊四座!这一问一答,竟成就了千年传颂的佳话。

苏轼为何失态?小和尚又如何一语封神?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时就已经是文名远播。

他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踌躇满志地参加科举,一举成名,开启了传奇的仕途。

在政治斗争激烈的北宋,他屡遭贬谪,也曾位居高位。

不管身处何等境遇,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诗文创作丝毫不受影响。

然而好景不长,熙宁七年(1074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苏轼远离京城,来到偏僻的瓜州(今甘肃省敦煌市),担任团练副使一职。

这个地方,远在大漠边陲,环境恶劣,文化落后。

从京城的繁华到塞外的荒凉,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寒风萧瑟,黄沙漫天,荒凉之景着实令人心酸。

但是苏轼并没有消沉,而是努力适应环境,广泛结交朋友。

他仍然饶有兴致地作诗填词,还研究起美食来。

苏轼在诗词创作和美食研究上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听说庐山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不仅精通佛理,而且在诗词方面也很有造诣。

庐山高僧名动瓜州

佛印是谁?他是金山寺的住持,在当时佛教界德高望重。

佛印不仅精通佛法,而且博学多才,尤其擅长诗词创作,诗文书画无所不通。

他的大名,就连远在瓜州的苏轼都有所耳闻。

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一个佛法精深的高僧,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就这样产生了交集。

苏轼到任后不久,便慕名来到金山寺,拜访这位名满天下的禅师。

在当时,文人与僧侣的交往并不多见,更别说像苏轼和佛印这样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的了。

佛印虽为僧人,但他豁达开朗,学识渊博,完全没有世俗的偏见和拘泥。

文人雅士妙语连珠

初次见面,两人就像多年未见的挚友,畅谈起来。

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时事政治,佛理禅机,无所不谈。

苏轼见佛印学问渊博,不愧大家风范,由衷敬佩。

佛印呢,也被苏轼的才华和学识折服,加上性情相投,两人遂结为莫逆之交。

从此,但凡有空,苏轼便会来金山寺,找佛印谈天说地,甚至吟诗作对。

他们一边喝酒吃肉,一边品茶论道。

有时通宵达旦,兴致不减。

这在当时可是一大新闻——一个热爱美食的文人骚客,和一个乐于享受的禅宗高僧,竟如此合得来,实在令人称奇。

不过,苏轼到底是苏轼,总想在才学上压人一头。

他常常故意出难题,想让佛印露怯,但每次都被化解。

有一次苏轼问佛印:"依你看,我像什么?"佛印不假思索,回答:"东坡似尊佛。"

苏轼听了,洋洋得意地说:"那你呢,像个牛粪!"佛印也不恼,只是笑笑。

佛印虽是出家人,但他心胸开阔,毫不计较,这种宽广的胸襟令人钦佩。

又有一次,苏轼做了一盘点心,端到大殿上供佛。

可等他跪拜完起身,发现盘中的点心少了两块。

原来是佛印偷偷躲在佛像后面,先偷吃了。

苏轼明知故问:"菩萨既受供奉,何不现身一见?"佛印幽默地说:"我要是早知道,就把脸皮割下来给你做点心了。"

逗得满堂大笑。

这样诙谐幽默的对答,展现出二人超凡脱俗、豁达乐观的性情。

就这样,苏轼和佛印你来我往,妙语连珠,相见恨晚,相交甚欢。

高山流水,惺惺相惜,这是何等难得的知音啊!

机智小僧妙语惊人

有一天,苏轼又来金山寺找佛印。

推开山门,迎面碰上一个小沙弥。

苏轼见他是个小孩,就调侃了一句:"秃驴何在?"谁知小沙弥抬头看了他一眼,不慌不忙地回了四个字:"东坡吃草。"

苏轼一愣,顺着小僧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东边山坡上,一头毛驴正在悠闲地吃草。

这下可把他彻底弄蒙了。

这小家伙,怎么机灵劲儿不小啊!

原来,这小沙弥天资聪颖,佛印禅师的点拨也收效良多。

苏轼无心的调侃,竟让他即兴对出了一副绝句。

从此"秃驴何在,东坡吃草"的故事,在金山寺流传下来,成为千古佳话。

这个小沙弥的机智,连苏轼这样的文学大家都自叹弗如,由此可见佛门高僧的智慧和学问之渊博精深。

文坛遗珠流芳百世

苏轼的人生跌宕起伏,一半在官场沉浮,一半在天南海北漂泊。

他曾经春风得意,位极人臣,也曾经被贬谪偏远,郁郁不得志。

但是无论身处何等境地,他都能泰然处之,达观豁达,淡然坦荡。

即使在人生最低谷,也从未泯灭对生活的热情。

大文豪与高僧的这段佳话,正是他不羁豁达、洒脱乐观的人生写照。

他与佛印禅师的机锋唱和、诗酒酬唱、妙语如珠,极尽风流,令人叹为观止。

小沙弥的千古妙对,更为这段佳话增添了传奇色彩。

苏轼诙谐幽默又不失风度的风骨,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两位大家的交往,不仅仅在诗词唱和、学识切磋的层面。

在精神境界上,他们也是同道中人。

在那个躁动不安的时代,在宦海浮沉、人生起落之间,他们以广阔的胸襟、淡泊的心境,超然物外,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交流,正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结语

苏轼与佛印的交往,充满了禅机智慧和人情味。

这个故事流传千年,启示后人要拥有广阔的胸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虽身处逆境,却从未泯灭对生活的热情,这正是他不朽的魅力所在。

而佛印的大智若愚、临危不乱,也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