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洛阳,牡丹余香正与文博热潮交相辉映。据统计,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洛阳市中小博物馆接待游客量大幅增长,部分场馆日均接待游客量逼近老牌热门大馆,折射出中小博物馆差异化发展的蓬勃生机。(据央广网5月11日报道)
在河南洛阳,牡丹余香正与文博热潮交相辉映。据统计,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洛阳市中小博物馆接待游客量大幅增长,部分场馆日均接待游客量逼近老牌热门大馆,折射出中小博物馆差异化发展的蓬勃生机。(据央广网5月11日报道)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奔县游”的兴起,越来越多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热门景点,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具文化特色的小众目的地。中小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承载者,正逐渐从“深闺”走向台前,成为文旅发展的新亮点。
中小博物馆的“小”既是限制,也是优势,其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为“在地性”。随着大众旅游从“打卡式”向“沉浸式”转变,游客更希望了解地方历史、民俗和非遗。中小博物馆往往聚焦本地特色,如县域历史、传统工艺、红色文化等,恰好契合这一需求。
相关数据显示,在目前已备案的博物馆中,中小博物馆占比达到70%。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的宏大叙事不同,中小博物馆往往能够精准聚焦地方文化DNA,成为一方水土的文化镜像。比如苏州丝绸博物馆聚焦桑蚕文化,展示了从汉唐到明清的织锦、服饰等,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丝织工艺和审美风尚;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系统诠释景德镇薪火相传、脉络完整的瓷业发展历程;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记录了自贡井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技术进步,展现了古代盐工的聪明智慧……这些博物馆的出圈无不证明,当中小博物馆并不盲目“贪大求全”,转而深耕本土文化矿藏时,反而能“以小博大”,建立起不可替代的文化辨识度。
在内容呈现上,从“小而美”到“专而精”的生存哲学,成为中小博物馆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策略。如果说热门大馆是国宝荟萃之地,“小而美”的中小博物馆则蕴含更多历史细节,同样值得一观。
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播者,它们如同文化的“毛细血管”,滋养守护着地方文化根脉,并通过创新传播,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湖北云梦县博物馆拥有秦汉简牍、中华第一长文觚等珍贵文物。该馆在做强自身特色上下功夫,深挖文物内涵,开展秦简、木漆器等馆藏文物专项研究,深入探究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创新展陈形式,开发研学课程,并通过AI数字人等方式,为游客提供多元化服务。
随着文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博物馆在创新发展之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譬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都限制了它们在展览策划、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步。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博物馆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其探索创新;另一方面,中小博物馆也应加强自身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服务质量,紧扣专业性、特色性、学术性等,在“小而美”“专而精”的赛道潜心耕耘,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效应。
方寸之间,博古通今。中小博物馆的破圈出彩,不仅是文旅产业的升级,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它们或许没有“顶流”大馆的恢宏气势,却能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创新的展陈方式、亲民的互动体验,成为游客心中的宝藏目的地。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中小博物馆有望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张晓华)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