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石崩塌,邺城风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21:28 1

摘要:前几章咱们说了,苻坚和王猛这对搭档,在长安城里搞得是风生水起,又是改革,又是整顿,又是打土豪(虽然打的是自家不听话的土豪),把前秦这个“新开张”的公司,打理得是井井有条,实力一天比一天强。

前几章咱们说了,苻坚和王猛这对搭档,在长安城里搞得是风生水起,又是改革,又是整顿,又是打土豪(虽然打的是自家不听话的土豪),把前秦这个“新开张”的公司,打理得是井井有条,实力一天比一天强。

但是,光自己家里收拾得再干净,隔壁住着一个天天在家门口舞刀弄枪、肌肉发达的壮汉(前燕),你这心里能踏实吗?苻坚同学心里那小算盘,早就打得噼啪响了:啥时候能把隔壁这“大块头”也给收拾了,那我这北方“小区”的扛把子地位,才算真正稳了!

王猛同志呢?他比老板更稳。他的意思是:“老板莫急,隔壁那壮汉虽然看着吓人,但家里也不是铁板一块。而且,他家现在有个‘定海神针’在那儿顶着,咱们硬冲,容易崩了门牙。咱们再等等,等他家自己出点状况,或者那根‘针’出了问题,咱们再动手,事半功倍!”

这个“定海神针”,指的就是咱们上一章提到的,前燕的擎天柱、当时的实际掌权人——太宰慕容恪。

慕容恪:一个好人,一个能人

咱们得再花点笔墨,好好聊聊这位慕容恪同志。因为他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前燕的国运,也直接影响了苻坚和王猛的战略决策。

慕容恪这个人,在那个普遍信奉“拳头大就是硬道理”、“杀人放火金腰带”的乱世里,简直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他有多能打,咱们就不细说了,反正前燕能有那么大的地盘,一半以上的功劳得记在他账上。灭冉闵,败东晋,拓疆土,战功赫赫,是当时公认的顶级军事家。手下的鲜卑骑兵,那是嗷嗷叫的精锐。

难得的是,这位军事天才,政治上也相当有一套。他爹慕容皝活着的时候,就觉得这儿子靠谱,临死前特意嘱咐他哥哥慕容儁(就是前燕第一个称帝那位):“恪儿文武双全,以后国家大事,你得多听听他的。”

慕容儁也确实做到了。后来慕容儁死了,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儿子慕容暐(当时还是个小孩),临终前,更是把小皇帝和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了慕容恪,让他当“太宰”,总揽军政大权。

这权力,大不大?简直是大得没边了!换了别人,尤其是有点野心的,比如司马懿那样的,指不定早就琢磨着怎么把小皇帝废了,自己当老板了。

但慕容恪没有。他掌权之后,干的几件事,让人不得不佩服:

尽心辅政,毫无二心: 他对小皇帝慕容暐毕恭毕敬,所有军国大事,都先向皇帝汇报(虽然最后还是他拍板),从不搞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治理国家、稳定局势上。

为人谦和,赏罚分明: 他虽然位高权重,但一点架子都没有。对手下将士非常体恤,打了胜仗,缴获的财物,都分给大家,自己留得很少。对于有功的人,不分亲疏,一律提拔;对于犯错的人,哪怕是皇亲国戚,也依法处理(当然,可能没有王猛那么狠)。所以,他在军中和朝廷里,威望极高。

举贤任能,不计前嫌: 他知道光靠他们慕容家自己人不行,也注意选拔有才能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才。甚至对于一些曾经反对过他,或者有潜在威胁的人,只要确实有能力,他也愿意任用。

比如,当时前燕还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将领,名叫慕容垂(就是后来的后燕开国皇帝,当时还叫慕容霸,后来避讳改名)。这位慕容垂,也是慕容皝的儿子,慕容恪的弟弟,打仗同样是一把好手,而且极具战略眼光。按理说,慕容垂的存在,对慕容恪是有潜在威胁的(毕竟功高震主这事儿,在历史上太常见了)。

但是,慕容恪对慕容垂一直非常器重和信任,经常委以重任。他甚至在临死前,还特意向小皇帝和另一位辅政大臣慕容评(这位后面要重点批判)推荐慕容垂,说:“慕容垂智勇兼备,乃国之栋梁,将来如果国家有难,能托付大事的,非他莫属!”

这份胸襟,这份气度,在那个猜忌成风、骨肉相残是家常便饭的年代,简直是“稀有物种”级别的。

有慕容恪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CEO”兼“定海神针”在,前燕这艘大船,虽然内部也有各种小问题(比如鲜卑贵族的骄横、民族矛盾等),但总体上还是稳稳当当地航行在北方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上。

苻坚和王猛看着对岸的慕容恪,心里估计也是暗暗佩服(可能还有点羡慕嫉妒恨):这哥们儿,确实是个难缠的对手啊!

天不假年:柱石的崩塌

但是,朋友们,人再厉害,也斗不过时间,也逃不过生老病死。

就在前秦埋头苦练内功,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大约是公元367年),一直支撑着前燕的那根擎天柱——慕容恪,病倒了。

而且,病得很重。

这个消息,对于前燕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

小皇帝慕容暐,估计是吓坏了。他虽然是皇帝,但一直活在叔叔的羽翼之下,现在这把最大的保护伞要倒了,他能不慌吗?他亲自去探望慕容恪,拉着叔叔的手,哭得稀里哗啦:“叔父啊,您要是走了,我可怎么办啊?这国家可怎么办啊?”

慕容恪躺在病榻上,看着眼前这个不成器的侄子,心里估计也是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慕容暐和旁边另一位辅政大臣,也是他的叔叔(或族兄,关系有点乱,反正是宗室重臣),名叫慕容评的,交代后事。

他对慕容暐说:“陛下,现在南有东晋虎视眈眈,西有前秦悄然崛起。我们大燕虽然暂时强大,但切不可掉以轻心。为政之道,在于任用贤能,亲近忠良,远离小人。太原王慕容恪(指他自己)虽然不在了,但吴王慕容垂(再次强调)智勇过人,是国家的柱石,陛下一定要信任他,重用他!”

他又对慕容评说:“吴王(慕容垂)是国之栋梁,你一定要好好辅佐陛下,和他同心同德,共保国家!”

说完这些,这位为前燕操劳了一生的名将,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终年四十七岁。(这个年龄,在古代不算夭折,但也绝对不算高寿。可见常年征战和殚精竭虑,对身体的损耗有多大。)

慕容恪死了。

邺城的天,好像一下子就阴了下来。

消息传开,前燕举国哀恸。士兵们在军营里哭泣,百姓们在街头巷尾议论,那些曾经得到他提拔和帮助的官员们,更是悲痛不已。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慕容恪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离去,它很可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一个巨大隐患的爆发。

权力的交接:一个“坑”接着一个“坑”

慕容恪死了,谁来接替他,成为新的“掌舵人”?

按照慕容恪的遗愿,以及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那位同样战功卓著、智勇双全的吴王——慕容垂。

但是,历史往往不按“最合适”的剧本走。

问题出在两个人身上:

第一个,是另一位辅政大臣,慕容评。

这位慕容评,是慕容皝的弟弟(一说儿子,辈分有点争议,但肯定是核心宗室),论辈分比慕容恪、慕容垂都高。慕容恪活着的时候,他还算比较收敛。现在慕容恪死了,他自然就成了朝中地位最高的人。

但是,这位慕容评同志,除了辈分高,其他方面,跟慕容恪比起来,那简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基本就俩字:贪婪、无能。

他打仗不行,治国更不行,唯一的爱好,就是捞钱。而且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让他来掌舵,前燕这船不沉才怪。

第二个,是小皇帝慕容暐的亲妈——可足浑(Kezuhun)太后。

这位太后,也是鲜卑人。在中国历史上,太后干政,往往不是啥好事。这位可足浑太后,更是把“红颜祸水”(虽然她可能不红颜了)和“头发长见识短”这两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她没啥政治头脑,但权力欲极强,而且特别护短(护着自己娘家人和看着顺眼的人),还特别讨厌那些功劳太大、威胁到她儿子皇位的人。

她早就看慕容垂不顺眼了。为啥?因为慕容垂太能干了!太得军心民心了!这让她觉得,慕容垂早晚会抢了她儿子的皇位。

现在,慕容恪死了。慕容评和可足浑太后这两个“卧龙凤雏”一合计,觉得机会来了!

他们要干嘛?

第一,排挤慕容垂!绝不能让慕容垂掌握实权!

第二,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于是,慕容恪尸骨未寒,一场围绕着权力分配的“办公室政治”就在邺城的宫廷里上演了。

慕容评倚仗着自己的辈分和辅政大臣的身份,开始发号施令。

可足浑太后在后宫摇旗呐喊,给慕容评撑腰。

慕容垂呢?他虽然有能力,有威望,但他性格相对比较隐忍(也可能是当时形势比人强),加上慕容恪刚死,他也不想立刻就跟慕容评和太后撕破脸。

结果就是:慕容评顺利地接管了军政大权,成了前燕新的“太傅”(比太宰低一点,但也是最高领导了)。而慕容垂,虽然名义上还是重要的将领和宗室,但实际上被边缘化了,手里没多少实权。

前燕的权力核心,就这样从“能人+好人”(慕容恪)模式,切换到了“庸人+贪人”(慕容评)+“蠢人+坏人”(可足浑太后)模式。

这简直是从“开卷考试”直接跳到了“闭卷瞎蒙”啊!

邺城风雨:国家开始烂了

领导班子换成了这样一副德行,前燕的国政,能好得了吗?

答案是:肉眼可见地开始烂了。

慕容评上台后,主要干了两件事:

疯狂捞钱: 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还纵容自己的亲信和家人胡作非为,侵占土地,欺压百姓。据说,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他还发明了各种巧立名目的税收,搞得是民怨沸腾。连山林湖泊这些公共资源,他都想圈起来收钱,简直是雁过拔毛。

排斥异己: 对于那些有能力、有威望,尤其是跟慕容垂走得近的官员和将领,他都想方设法地打压、排挤。朝廷里,正直敢言的人越来越少,阿谀奉承的小人越来越多。整个政治风气,迅速败坏。

可足浑太后呢?也没闲着。她在后宫干预朝政,任用自己的娘家人和亲信,搞得是乌烟瘴气。她还继续对慕容垂进行迫害,甚至找借口想把慕容垂给杀了。幸亏有人通风报信,慕容垂才逃过一劫。

就这样,短短一两年时间,原本还算强盛的前燕,就在慕容评和可足浑太后的“联合领导”下,迅速地从内部开始腐化、衰落。

政治上: 贪腐横行,吏治败坏,人心离散。

经济上: 横征暴敛,民生凋敝,国库空虚(钱都进慕容评腰包了)。

军事上: 将帅失和,军心涣散,边防松弛。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慕容恪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就这样被两个不成器的继承者,迅速地蛀空了。

当然,烂船也有三斤钉。前燕的底子还在,鲜卑骑兵的战斗力还在。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北方霸主,已经生了重病,而且病得不轻。

长安的动静:机会,来了!

邺城这边发生的一切,自然瞒不过长安那边的眼睛。

苻坚和王猛,肯定早就派出了大量的间谍和探子,密切关注着前燕的一举一动。

当慕容恪病重的消息传来时,估计王猛就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

当慕容恪去世、慕容评上台、慕容垂被排挤的消息接踵而至时,王猛的心情,大概是这样的:

先是叹息:“唉,慕容恪,一代人杰,可惜了!” (对优秀对手的尊重)

然后是狂喜:“天助我也!前燕这是自毁长城啊!” (战略机遇的出现)

最后是冷静分析:“慕容评贪婪无能,可足浑太后愚蠢短视,慕容垂被排挤,前燕内部矛盾激化,人心思变。这简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绝佳机会!”

他立刻向苻坚汇报了自己的判断。

苻坚是什么反应?

他可能也先是为慕容恪的去世感到惋惜(英雄惜英雄嘛)。但他更多的是兴奋!是激动!

他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率领着大秦的铁骑,踏破邺城,俘虏燕主,统一北方的壮丽景象!

他问王猛:“景略,时机已到,我们该如何行动?”

王猛沉吟片刻,回答道:“陛下,慕容恪虽死,但前燕毕竟国大兵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们不可轻敌。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探明其内部虚实,做好万全的战争准备。同时,可以先礼后兵,派使者去邺城吊唁慕容恪,观察其朝政动向,麻痹慕容评等人。待时机完全成熟,再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伐之!”

苻坚点头称是。

一场酝酿已久的,旨在改变北方格局的,前秦与前燕之间的生死决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前秦的“蛰伏期”,到此结束。接下来,将是真刀真枪的较量!

苻坚和王猛这对黄金搭档,能否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消灭强大的前燕?

而风雨飘摇中的前燕,又将如何应对来自西边邻居的致命一击?那个被排挤的慕容垂,又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历史的大幕,即将拉开新的篇章。

来源:明月秋风照当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