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聊聊一个比较有深度的话题。你有没有想过,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王朝,从汉武雄风到贞观盛世,从康乾繁华到宋元文采,为啥偏偏有人把“最硬气”的帽子扣给明朝?是后人滤镜太厚,把它捧成了“神话”?还是它真的有别的王朝比不了的“硬骨头”?要是说它硬,那硬在哪儿?毕竟明朝也
今天聊聊一个比较有深度的话题。你有没有想过,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王朝,从汉武雄风到贞观盛世,从康乾繁华到宋元文采,为啥偏偏有人把“最硬气”的帽子扣给明朝?是后人滤镜太厚,把它捧成了“神话”?还是它真的有别的王朝比不了的“硬骨头”?要是说它硬,那硬在哪儿?毕竟明朝也有土木堡之败那样的惨败,也有嘉靖、万历那样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凭啥就轮得到它?今天咱们不扯虚的,就扒着历史的细节往下挖——明朝的“硬气”从来不是靠嘴吹的,全是一件件实打实的事堆出来的,而且这些事,换别的王朝还真未必敢做。
先别急着反驳,咱们先搞清楚一个事儿:“硬气”到底是啥?不是说打仗赢得多就叫硬气——要是按赢仗算,元朝疆域都打到欧洲了,那它咋没成“最硬气”?也不是说国力强就叫硬气——宋朝经济占当时世界一半,还不是年年给辽金送岁币?其实“硬气”的核心,是“输了不怂,赢了不狂,底线绝不碰”。而明朝,恰恰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甚至到了“认死理”的地步。
就拿最出名的“土木堡之变”说吧,这事儿放在别的王朝,几乎就是“亡国预警”了。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听了太监王振的鬼话,带着几十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呢?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围了个水泄不通,最后全军覆没,连皇帝都被人抓了。瓦剌首领也先可乐坏了,拿着英宗当“肉票”,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开口就要明朝割地、赔款,不然就“撕票”。
你想想,这时候明朝朝堂乱成啥样?大臣们哭的哭、吵的吵,有人说“赶紧迁都南京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人说“要不就先答应瓦剌的条件,把皇帝赎回来再说”——这些话听着好像“务实”,但要是真这么做了,不就成了第二个“靖康之耻”?宋朝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徽宗、钦宗没赎回来,半壁江山还丢了。
但是明朝偏不!这时候有个叫于谦的大臣站出来了,拍着桌子喊:“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这句话有多硬?相当于告诉所有人:“想跑?没门!想妥协?更没门!”不仅如此,于谦还做了件更“胆大包天”的事——他直接奏请孙太后,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景泰帝),意思很明确:“瓦剌手里的那个皇帝,我们不认了!你要杀要剐随便,想拿他要挟我们?做梦!”
你敢信吗?一个王朝,皇帝被抓了,不仅不投降、不赔款,还直接“换皇帝”跟敌人硬刚,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几个。
而且于谦可不是光喊口号,他紧接着调兵遣将,加固北京城墙,组织民壮守城,连城里的工匠都动员起来造武器。瓦剌大军攻北京的时候,于谦亲自披甲上阵,站在城楼上指挥,士兵们见主帅都这么拼,士气一下就上来了,最后硬是把瓦剌打跑了,还抢回了不少被俘虏的士兵。
后来瓦剌见英宗没了利用价值,又怕明朝报复,只好把他送了回来。你看,明朝这波操作,不仅没丢面子,还硬生生把“死局”盘活了。要是换了汉朝初期,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最后还得靠送钱、嫁公主才解围;换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了平叛,还得向回纥借兵,答应“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简单说就是“允许回纥抢老百姓”;而明朝呢?不仅不借兵、不送钱、不嫁公主,还敢跟敌人“硬刚到底”,这要是没点底气,谁敢这么干?
而且明朝的“硬气”不是一时兴起,是贯穿整个王朝276年的“规矩”——凡是涉及到“妥协”的事,它一概不沾。咱们掰着手指头数:和亲、赔款、割地、纳贡,这四件事是很多王朝“应急”的常用手段,但明朝终其一朝,没干过一件。
先说说“和亲”。汉朝嫁了多少宗室女给匈奴?唐朝也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虽然文成公主是友好联姻,但本质上也是“以公主换和平”的一种)。但是明朝呢?你翻遍《明史》,也找不出一个“和亲公主”。
朱元璋开国的时候就立了规矩:“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意思很明确:“公主是用来联姻的吗?不是!是选良家女,绝不用来换和平。”就算到了明朝后期,国力衰退,面对后金和农民军的双重压力,也没哪个皇帝敢提“嫁公主换喘息”——这一点,你说是不是比汉、唐强?
再说说“赔款纳贡”。宋朝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跟辽签《澶渊之盟》,每年送银10万两、绢20万匹;跟金议和,每年送银25万两、绢25万匹,美其名曰“岁币”,其实就是“保护费”。清朝后期更不用说了,《南京条约》赔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4.5亿两——这些钱,够明朝打十次北京保卫战了。
但明朝呢?就算打了败仗,也绝不掏“保护费”。比如嘉靖年间,倭寇闹得最凶的时候,东南沿海的百姓被抢得家破人亡,有人提议“给倭寇点钱,让他们别来了”,结果嘉靖帝直接把提议的人贬了官,还下旨:“倭寇者,贼也!贼来则打,打跑为止,何谈给钱?”
后来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练新军、建水师,花了十几年时间,硬是把倭寇从沿海赶到了海里,最后彻底肃清——明朝宁愿花十几年时间、耗大量国力去打仗,也不愿花一分钱“买和平”,这股子“认死理”的劲,就是它的“硬气”。
还有“割地”。清朝割了多少地?香港、台湾、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都是从清朝手里丢的;元朝虽然疆域大,但它是“征服王朝”,丢的地是被别人打下来的,不是自己割的;而明朝呢?从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朱棣迁都北京,疆域虽然有增有减,但从来没主动割过一块地。
就算后期后金(清朝)占了东北,明朝也没说“把东北让给你,咱们议和吧”,而是在山海关外建了“关宁锦防线”,派袁崇焕、孙承宗等人驻守,跟后金打了几十年拉锯战——直到明朝灭亡前一年,清军还没彻底突破山海关,这要是换了清朝,恐怕早就割地求和了。
你可能会说:“明朝这么硬,最后还不是亡了?有啥用?”但你要知道,明朝的灭亡,是内有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外有清军入关,两线作战耗空了国力,而不是因为“妥协”亡的。崇祯帝到死都没松过“妥协”的口,他上吊前留了道遗诏:“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你想想,一个皇帝,宁愿自杀,也不投降、不割地、不赔款,还想着“别伤百姓”,这要是换了慈禧太后,恐怕早就带着光绪帝跑西安了,哪还会管百姓的死活?
而且明朝的“硬气”,还体现在对“外侮”的长期抵抗上。不是打一次胜仗就叫硬气,而是不管敌人多强、打多久,都不放弃。比如对抗蒙古,从朱元璋时期的蓝玉北伐(直接打到蒙古草原,俘虏北元太子),到朱棣五征蒙古(每次都亲自带兵,最远打到斡难河),再到后来的“九边重镇”防御体系,明朝跟蒙古打了两百多年,从来没说“累了,不打了”;对抗倭寇,从嘉靖到万历,打了近五十年,从沿海到远洋,硬是把倭寇从“敢攻县城”打到“不敢靠近海岸线”;对抗后金(清朝),从萨尔浒之战到松锦大战,虽然输多赢少,但明朝始终没放弃,直到最后一刻,还有史可法、张煌言等人在南明小朝廷坚持抗清——这些人不是“愣头青”,他们知道明朝可能要亡了,但还是选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明朝的“气节”。
说到“气节”,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士大夫群体。你可能听过方孝孺的故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让方孝孺给他写即位诏书,方孝孺不仅不写,还骂朱棣“燕贼篡位”。朱棣威胁他:“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说:“灭我十族又如何?”最后朱棣真的灭了他十族(九族之外加门生),杀了873人。你可能觉得方孝孺“太傻”,但这就是明朝士大夫的“气节”——他们把“忠君爱国”看得比命还重,宁死也不做“贰臣”。
再比如史可法,南明弘光政权时期,他驻守扬州,清军劝他投降,许他高官厚禄,史可法直接回信:“我为朝廷首辅,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哉!”最后扬州城破,史可法战死,清军为了报复,还制造了“扬州十日”惨案。还有张煌言,抗清二十年,从江南打到福建,最后兵败被俘,清军劝他投降,他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心乎?”最后从容就义——这些人不是个别案例,而是明朝士大夫的“主流价值观”,就算有魏忠贤那样的奸臣,也改变不了这种“宁死不屈”的气节。
你可能会问:“明朝为啥这么硬气?是天生骨头硬吗?”当然不是,它的“硬气”是有根源的,不是凭空来的。
首先,开国背景就决定了明朝的“基调”。朱元璋是啥人?是放牛娃出身,后来参加红巾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对汉人实行“四等人制”,汉人地位比蒙古人、色目人低很多。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时候,喊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不是随便喊的,它代表的是“汉家正统”的回归。在朱元璋看来,明朝是“恢复”了汉人的江山,不是“新建”的王朝,所以必须守住汉人的“尊严”,要是向少数民族妥协(比如和亲、赔款),就是“丢祖宗的脸”,就是“对不起汉家百姓”。所以从开国那天起,明朝就把“不妥协”刻进了骨子里,这是它的“政治逻辑”,不是某个皇帝一时兴起。
其次,初期的军事制度给了明朝“硬气”的资本。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军户制”和“卫所制”——军户就是“世代当兵的家庭”,国家给军户分土地,军户不用交赋税,但必须出一个男丁当兵;卫所就是“军事基地”,遍布全国,尤其是边境地区,比如“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这些卫所就像“城墙”一样,守住了明朝的边境。这种制度的好处是,明朝有稳定的兵源和粮食供应,不用像宋朝那样靠“募兵”(花钱雇人当兵),也不用像唐朝那样靠“节度使”(容易割据)。朱棣五征蒙古的时候,每次都能调动几十万大军,就是因为有卫所制做支撑。虽然后期卫所制崩溃了,但明朝又搞了“募兵制”,戚继光的戚家军、俞大猷的俞家军,都是募兵练出来的——明朝不是没遇到问题,但是它没想着用“妥协”解决问题,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本身”,这就给了它“硬气”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气节文化”是自上而下的。朱元璋虽然杀了不少功臣,但他也很重视“忠孝节义”的教育,比如他下令编《大明集礼》,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的礼仪,强调“忠君爱国”;明朝的科举制度也很成熟,读书人考科举的时候,要读“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里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早就成了读书人的“行为准则”。所以明朝的士大夫,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把“气节”看得很重——文官不怕死,敢于跟皇帝“死谏”(比如海瑞骂嘉靖帝);武将不怕输,敢于跟敌人“死战”(比如于谦守北京)。这种“自上而下的气节文化”,让明朝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不会出现“大面积投降”的情况,比如宋末的时候,很多大臣投降元朝,而明末的时候,虽然有吴三桂那样的叛徒,但更多的是史可法、张煌言那样的忠臣——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明朝“硬气”的灵魂。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拿其他盛世王朝跟明朝比:“汉朝不是也很厉害吗?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打跑匈奴,难道不硬气?”“唐朝贞观之治的时候,四方来朝,难道不硬气?”
我承认,汉、唐确实很厉害,但它们的“硬气”是“阶段性”的,而明朝的“硬气”是“贯穿始终”的。汉朝初期,因为国力弱,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最后还是靠陈平的“奇计”(送钱、送美女画像)才解围,之后还得跟匈奴“和亲”,直到武帝时期,国力强了才开始反击——汉朝是“先怂后硬”;唐朝呢?贞观、开元盛世的时候,确实很厉害,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不行了,不仅向回纥借兵,还丢了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后期的皇帝甚至被节度使控制,成了“傀儡”——唐朝是“先硬后软”。
而明朝呢?从朱元璋开国,到崇祯帝亡国,不管国力强还是弱,都没怂过。朱元璋时期,打跑元朝;朱棣时期,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不是去征服,是去“宣示主权”,让周边国家知道明朝的强大);嘉靖时期,抗倭寇;万历时期,抗日援朝(日本丰臣秀吉想侵略朝鲜,再进攻明朝,明朝派军支援朝鲜,打了七年,最后把日本打回老家);崇祯时期,抗后金、抗农民军——就算到了最后一刻,明朝也没妥协。
再说说宋朝,宋朝经济文化很繁荣,但是它重文轻武,军事力量弱,所以只能靠“岁币”换和平,比如《澶渊之盟》《绍兴和议》,都是“花钱买平安”——宋朝的“硬气”是“文化硬”,不是“军事硬”;元朝呢?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它的“硬气”是“征服硬”,是靠武力征服其他国家,不是“保家卫国硬”,而且元朝后期,因为统治残暴,被朱元璋推翻,也没体现出“宁死不屈”的气节;清朝呢?康乾盛世的时候,确实很厉害,比如康熙打跑沙俄(雅克萨之战)、乾隆平定准噶尔。
但是清朝后期,因为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战败,签订了大量割地赔款的条约,比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清朝是“前硬后软”,而且软得很彻底。
所以你看,其他盛世王朝的“硬气”,要么是“阶段性”的,要么是“有条件”的,只有明朝的“硬气”,是“无条件”的,是“贯穿始终”的。它不是没遇到困难,不是没打过败仗,但是它从来没想着用“妥协”来解决问题,而是“硬扛到底”——这就是明朝跟其他王朝最明显的区别。
进一步理解,明朝的“硬气”不是“刚愎自用”,而是“有底线”。它知道什么能让,什么不能让——土地不能让,尊严不能让,百姓的安危不能让。比如万历年间抗日援朝,明朝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人说“朝鲜是外国,没必要为了它耗空国力”,但是明朝认为“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日本打朝鲜,就是打明朝的脸,要是不救朝鲜,日本下一步就会打明朝”,所以必须救——这就是“底线”,不能让敌人把战火烧到自己家门口。
换句话说,明朝的“硬气”是“有原则的硬气”,不是“瞎硬”。它要是“瞎硬”,就不会派郑和下西洋(和平交流),不会跟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它要是“瞎硬”,就不会在万历年间跟蒙古俺答汗议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互市)——你看,明朝也会“议和”,但这种议和是“平等的议和”,不是“妥协的议和”,是“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咱们互相做生意”,而不是“我给你钱,你别打我”。
我敢肯定的说,要是明朝像宋朝那样“以钱换和平”,像清朝那样“割地赔款”,它绝对不会被后人称为“最硬气的王朝”。正是因为它守住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底线,守住了“汉家正统”的尊严,守住了“宁死不屈”的气节,所以它才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硬气王朝”。
当然,明朝也不是完美的,它有很多缺点:比如皇帝昏庸(嘉靖、万历几十年不上朝),比如党争严重(东林党和阉党斗了几十年),比如赋税沉重(导致农民起义)——这些都是事实,不能因为它“硬气”就忽略这些缺点。但是咱们评价一个王朝,不能只看它的缺点,也得看它的“闪光点”。明朝的“硬气”,就是它最亮的“闪光点”,因为这种“硬气”,代表的是一种“民族尊严”,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值得我们敬佩。
说了这么多,明朝“硬气”的真相,你应该看明白了吧?它不是靠后人“吹”出来的,是靠一件件“不妥协”的事、一个个“宁死不屈”的人堆出来的。有人说它“太刚易折”,要是懂得变通,可能就不会亡得那么快;也有人说它“有骨气”,是汉家王朝的“脊梁”。
那你呢?你觉得明朝的“硬气”是真骨气,还是“傻气”?要是你生在明朝,面对瓦剌的威胁、倭寇的骚扰、后金的进攻,你会选择像于谦、史可法那样“硬扛到底”,还是像某些大臣那样“妥协求和”?你心中最硬气的王朝又是哪个?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咱们一起唠唠这段历史。
来源:看局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