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还添是扎根临床一线的一名骨科医生,也是一位积极投身科普事业的医疗专家。作为骨科医生,他擅长膝、髋关节疾病及运动损伤治疗,长期从事退行性骨病防治、痛风及代谢性关节炎关节屏障失衡机制研究。作为一名投身科普的专家,他组建的“医心为民”科技志愿
★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优秀科普工作者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还添是扎根临床一线的一名骨科医生,也是一位积极投身科普事业的医疗专家。作为骨科医生,他擅长膝、髋关节疾病及运动损伤治疗,长期从事退行性骨病防治、痛风及代谢性关节炎关节屏障失衡机制研究。作为一名投身科普的专家,他组建的“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义诊及宣教,有力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不忘初心,深耕骨科医学研究
从医是张还添从小的理想。“小时候看见太多求医无门的病人,很多地区医疗条件和水平跟不上,导致延误了病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张还添在高考选专业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医学专业,而不是家人希望的师范专业。2010年,他被保送至暨南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查振刚教授。通过5年的刻苦研究,2015年张还添完成直博学业并取得骨外科博士学位。博士及博士后期间,他前往美国普渡大学和拉什大学医学中心深造,在退行性及衰老骨病等领域开展了表观遗传酶调控机制和高通量药物筛选研究,以及以手术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进修,顺利地完成博士及博士后研究工作。
2023年,张还添曾前往英国专科医院就临床新技术的转化及应用短期学习。“我忘不了初到国外,听到外国同行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偏见,他们认为中国的手术方式、手术器械都是照抄西方国家的。”赴美留学的经历既增长了他的学识和见识,更坚定了他回国做有特色、有优势的骨科医学研究的决心。自留学回国以来,张还添一直专注于骨科医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关节屏障失衡的骨软骨退变机制及围手术期诊疗方案转化,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及深度学习的膝骨关节炎中西医诊治策略研发。
张还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集成项目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澳门创新科技计划、教育部师生交流计划等省部级课题10多项,发表SCI论文36篇,获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系列创新成果推进了退行性及代谢性关节疾病的围手术期规范化管理、快速康复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防治体系的临床转化应用。
“未来,我将立足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面向退行性骨病患者‘保膝’及‘微创’的需求,结合人工智能辅助,加速科研成果临床转化,为膝关节疾病的防治带来新产品、新方案。”张还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心为民”的理念。
在2024年暨南大学毕业典礼上,张还添作为优秀教师代表致辞
扎根一线,传播科学医疗健康知识
“给全民医疗科普是医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这是张还添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回忆起之前的诊疗经历,曾经有位病人来就诊时,用A4纸罗列了20多个问题,不难看出病人的心理压力极大。“这类过度焦虑的病人不少,而医生在有限的诊疗时间内很难一一系统解答。”从那次之后,张还添开始重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骨科知识科普。“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推送功能,很容易让关注健康问题的患者读到相关的科普推文或科普视频,这有助于改善不同病人反复去问同一个问题的现象。通过医学专业科普,能最大程度地解答患者们的共性问题,也能让他们打消顾虑、放下思想包袱、信任医生。”
谈及难忘的医患故事,一次下乡义诊志愿服务令张还添印象深刻。“有一位七旬阿婆走路经常打软腿,还伴有疼痛,下蹲及起立困难并伴有沙沙声响。问诊过程中了解到她长期戴护膝,查视诊可以看到膝关节股四头肌(尤其是股内侧肌)萎缩非常明显。此外,阿婆有明显的O型腿,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且屈伸过程中可听到沙沙声作响。”对此,张还添对阿婆进行了进一步X光检查,结果显示O型腿是膝关节内侧的软骨磨损引起的,髌骨上方及下方有大量骨质增生导致下蹲及起立困难。张还添后来还了解到,病患并不了解打软腿的原因并存在认识误区:一是觉得使用护膝可以“有病治病、没病强身”,解决所有关节问题;二是觉得O型腿是天生的,疼痛就少走。但实际上,O型腿本身会加速关节内侧软骨的磨损,而活动少又进一步加剧了肥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形成恶性循环。“我向她详细介绍了打软腿的原因,并给她做了机器人辅助下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很成功,术后随访效果也很好。”这是张还添边诊疗边科普的经历。这次诊疗也让他深刻感受到作为医生的价值,治病不能只治患处,还要给患者“治心”。
张还添(前排左二)在机器人辅助下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医心为民”,科普实践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近年来,为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强骨梦”的建设目标,张还添主动作为,围绕“湾区特色医疗体系”“医疗服务提质”等主题,组建了由国家级及省级专家领衔,多家三甲医院医疗、科研、传媒领域骨干组成的“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团队。该团队积极搭建并推广“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医疗科技普及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形成了义诊、图书、课程、融媒体平台矩阵传播、基地实地工作等“五位一体”的科普服务体系。
“‘医心为民’团队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深入各社区、校园以及偏远山区农村,通过为基层群众开展义诊、疾病筛查、赠医施药及设立名医工作室等途径,为基层医院传送医技累计服务时长约2500小时,服务人群约5000人次,累计受众人群超过5.5万人次。此外,我们以视频、推文、动画等方式在线上科普常见骨科疾病及中西医结合医养等理念,打造线上传播矩阵及科普品牌,并主编出版了《膝骨关节炎疼痛及治疗100问》《麻醉百问通》《“最强大脑”速记中药学》等科普书籍,将复杂的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界好评。”
张还添还积极鼓励更多年轻医学人才加入医学科普事业。其牵头的“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地市医疗机构和省市级科技、医学协会及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招募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医学人才投身医学科普服务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医学科学技术普及的影响力及社会效应。同时,结合粤港澳高校联盟在线科普课程“膝关节的养护与损伤康复”,储备了一批青年医学科普人才,形成了一种有效、可持续的医学科普模式。
“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科协及中央文明办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项目、2022年度广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成员及团队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资助,并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全国工人先锋号”“省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20多项。
张还添表示,当前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革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青年科技工作者应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紧跟时代步伐,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思考及尝试新事物、新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在浩瀚的星空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未来,他和同事们会继续将“医心为民”这个科普团队做大、做强,力争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医学青年科技服务的典范及旗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榜样。
人物简介
张还添,1987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科副主任,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首席研究员(PI),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广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集成项目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澳门创新科技计划、教育部师生交流计划等省部级课题10多项,发表高质量SCI论文36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曾获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入选“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广东省100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广州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暨南大学王宽诚青年学者等人才计划。
广东科技报记者 胡漫雨
通讯员 李思敏 孙进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筋骨强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