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不少网友的冲浪“黑话”好像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曾经风靡的“笑死、烦死我了”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笑发财、气到上岸、烦至升薪加职了”,评论区动不动齐刷刷“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把带有负面指向的话语全部收回,换上正向口头禅,这种新型表达方式,硬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你有没有发现,不少网友的冲浪“黑话”好像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曾经风靡的“笑死、烦死我了”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笑发财、气到上岸、烦至升薪加职了”,评论区动不动齐刷刷“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把带有负面指向的话语全部收回,换上正向口头禅,这种新型表达方式,硬生生将抱怨吐槽变成了“自己旺自己”的祈福仪式。语言习惯的改变,背后到底有怎样心理诉求?正能量的自我暗示,又能否真的带来好运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正如之前谈过的主体性、配得感,常说正向口头禅,也能为自己带来“主角气场”,强化自我价值认知。比如,当说出“今天又赶稿子到爆肝,脑壳疼”,自己把自己定位成苦情剧配角;但换成“今日批奏折至子时,坐等年终封赏”,立马变身历史剧主角。用积极的话语给生活“加戏”,可以看作一种幽默的“叙事疗法”——想要改变世界,就要先改变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妨把“江湖挨打实录”改写为“渡劫飞升手册”。毕竟,只有当你以主角口吻说出台词,才会匹配相应戏份。
“常常庆功,就能成功”,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语言自有魔力,切勿小看口癖。心理学上,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讲的就是他人对个体的期望会无形中影响该个体的行为,最终使期望成为现实。语言不只是表达工具,也有改变现实的力量。常说“我能行”“我很棒”,这种自我肯定就会逐渐内化为一种信念,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乐观心态,敢于突破、勇往直前。
同时,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生理体验会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开心。语言更是如此,负面词汇是情绪放大镜,而积极表达则是心理减震器。把“累到升仙”替换成“累到升职”,将“紧张吐了”说作是“紧张瘦了”,能够把潜意识里的焦虑化作对未来的期待。
图片来源: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尤为重视语言这一载体。《周易》有云,“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管子》记载,“言不可不慎也”。古人讲求“避谶”,在一些场合不谈不吉利的话题,并强调“良言一句三冬暖”,不应多言恶语。摔碎碗要喊“碎碎平安”、出海前忌说“翻”字,这种语言习惯,与当下网友们“笑活了”“累暴富了”的口癖改造,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都是在试图用语言在生活的不确定性中锚定一丝确定性,给予自己信心与安慰。
当然,还必须看到,语言重塑不是“美化吃苦”,更不能沦为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如果只是给自己洗脑一切还不错,没有实际行动,那就成了自我欺骗,对个人处境不会产生丝毫改善。知行合一,真正的改变永远需要行动托底。喊着“气得我能卧推120kg”,何不真去健身房撸个铁,化悲愤为力量;说完“我指定能行”,还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带着自信去实干去探索。说到底,要想改变,既需语言加油,更需双手去推。以正向口头禅为契机,按下行动的快进键,才能让话语的魔法发挥效用。
那么,聊友们,不如从今天起,来试试为语言加个滤镜,将“烦死了啥时候是个头”改为“问题不大我能搞定”,把“怎么又是我”看作“今日功德+1”。相信,如果每句自语都成为存进命运银行的良言,终有一天,你会收到惊喜的返利。
这正是:
烦人不说烦心事,笑语自得笑颜开。
口嗨更需加油干,方得锦鲤游入怀。
大家晚安!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