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周得请假一天,驱车赶往墨尔本接受医疗监管机构要求的职业培训,而这一安排直接导致他每周减少近10个小时的门诊时间。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偏远的里昂加萨社区,全科医生克里斯・韦伯斯特近来多了项固定行程。
每周得请假一天,驱车赶往墨尔本接受医疗监管机构要求的职业培训,而这一安排直接导致他每周减少近10个小时的门诊时间。
要知道,当地医疗资源本就稀缺,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追根溯源,这一切的起因,不过是他在法庭宣判后对一名杀人犯的两句评价:“穷凶极恶之徒”和“精神错乱的反社会疯子”。
2023年,艾琳・帕特森因用毒蘑菇午餐杀害三名亲属,还试图毒杀第四名亲属,最终被陪审团裁定谋杀罪名成立。
韦伯斯特作为这起案件的关键证人,此前曾在里昂加萨的小医院里,先后接诊过出现中毒症状的受害者,以及表现异常的帕特森。
当时,他看到患者呈现出罕见的蘑菇中毒症状,而帕特森却以肠胃炎为由就诊,职业直觉瞬间让他警觉起来。
后来审判中播放的录音也显示,他曾主动致电警方,举报帕特森违反医嘱自行出院,这份及时的警觉,最终成了案件侦破的重要线索
判决生效后,面对媒体镜头,韦伯斯特毫不掩饰对凶手的愤慨,也正是这些带有情绪的表述,让澳大利亚卫生从业者监管机构收到了不少投诉。
经过调查,监管机构给出的结论是,这位医生虽没违反患者保密规定,但使用粗俗语言和不当的社交媒体行为,已构成职业失德。
最终的处罚决定包括两项:至少8小时的职业道德培训,以及为期一年、每月5小时的专业指导。
对于这些要求,韦伯斯特直言是繁重的负担。
那么当专业规范与人性直觉发生碰撞时,两者的边界该如何划分?
要知道,澳大利亚医学委员曾明确指出,医生需警惕社交媒体模糊专业与个人界限的风险,要求在非专业交流中保持职业审慎。
但这份指南的侧重点,更多放在了医患关系中的性边界和隐私保护上,对于医生在公共事件中的言论规范,并没有细化说明。
监管机构在这起案件里,一味强调“粗俗语言”的问题,却没充分考虑言论的背景,这并非医患沟通场景,只是对已定罪罪犯的评价而已。
若对比其他国家的类似案例,会发现处罚尺度的差异更值得琢磨,但韦伯斯特的言论?既没偏离事实,也没出现专业判断失误。
好在里昂加萨社区对韦伯斯特给予了全力支持,因为基层民众对医疗从业者有着的特殊期待。
偏远地区,医生往往不只是健康守护者,更是社区信任的核心,当地居民更看重的,是韦伯斯特在案件中挺身而出的态度,而非他表述时措辞是否完美。
他们除了需要专业能力,更得有作为社区一员的正义感,当监管机构在强调职业形象时,社区居民看到的,却是一个敢为受害者发声的普通人。
医疗行业的职业规范,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和行业公信力,但任何规范都得兼顾情境的复杂性。
澳大利亚医疗辩护组织曾提到过,在紧急情况下,过于严格的程序要求可能会阻碍救治。
在重大刑事案件里,医生作为关键证人的言论自由,也该得到合理界定,监管机构把态度和表现的问题与医疗能力割裂开,却忽略了这种处罚对社区医疗资源的间接影响。
韦伯斯特减少的门诊时间,最终还是要由当地患者来买单。
现代医疗体系正越来越强调去人格化的专业主义,医生被要求尽量压制个人情感,以客观中立的姿态面对病患与公共事件。
这种要求在临床诊疗中确实有必要,能减少情感因素对诊断的干扰。
可当医生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与公共事务时,过度压抑人性表达就可能导致另一种问题,专业人士会因为害怕违规而选择沉默,最终损害公众的知情权。
韦伯斯特在案件中展现的警觉,以及后续的发声,其实正是医疗从业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帕特森案的特殊之处,在于医生的言论与专业身份形成了复杂的叠加。
作为证人,他的专业判断对案件走向至关重要,作为社区医生,他的公开立场又反映着当地居民的情感诉求。
而作为受监管的医疗从业者,他说的每句话还得符合职业规范,多重身份带来的张力,在缺乏细化指引的情况下,很容易让医生陷入合规困境。
澳大利亚医疗委员会或许该做些调整,比如像修订医患性边界指南那样,针对医生在公共事件中的言论制定更具体的操作框架,而不是简单拿粗俗语言这种表面标准来判定。
在监管机构的处罚决定里,最值得商榷的其实是对社交媒体使用的认定。
毕竟在数字时代,一个关键问题始终存在,医生用个人账号发言,是否该被归入职业行为范畴?如果言论内容和医疗实践毫无关系,是否该适用不同标准?
韦伯斯特其实已经说明,当前监管有扩大职业规范适用范围的倾向,甚至会把私人领域的言论也纳入监管视野。
这种扩张可能带来的后果不难想象,澳大利亚之前就有医生因为在社交媒体讨论公共卫生议题被调查,最后只好关闭账号以避麻烦。
放在过去,医生凭借自身的知识权威与道德声望,在公共事务中往往被视作可信的发声者。
可随着职业规范日渐严苛,这种发声空间正在慢慢收窄,当韦伯斯特说“或许在这个现代世界里,这种观念有些过时了,医生也是人”时,他说出的不只是个人感慨,更是整个行业面临的身份困惑。
韦伯斯特虽接受了处罚,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依旧留在社区行医,监管机构固然维护了职业规范的权威,却没能赢得基层民众的认同。
这里没有绝对的赢家,所以专业规范的生命力,在于找到平衡的支点,要守住行业底线,也得为人性的光辉留些空间。
医疗行业的公信力,从来不是单靠完美无缺的职业形象建立起来的。
更多时候,它源自从业者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正义的坚守,韦伯斯特在帕特森案中的专业警觉与道德勇气,正是医疗职业精神里最珍贵的部分。
当监管者把过多精力放在纠结穷凶极恶这类词汇是否恰当时,或许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如何让职业规范既能约束失德行为,又不压抑专业人士的社会良知。
从这个角度看,韦伯斯特的回炉重造,更该成为整个医疗行业反思规范制定的契机。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