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一期《我家那闺女》播到一半,屏幕上刚换走张予曦,下一秒罗予彤就坐在了观察室的镜头里。按理说,新人登场大家都会先好奇一下背景,可这一期看下来,不少人是皱着眉退出的——不是因为她不好看,也不是没梗,而是整个人的气场像开了个“负能量分享会”。
罗予彤综艺里一边哭诉一边高频营业,这“惨”法观众真接不住
最新一期《我家那闺女》播到一半,屏幕上刚换走张予曦,下一秒罗予彤就坐在了观察室的镜头里。按理说,新人登场大家都会先好奇一下背景,可这一期看下来,不少人是皱着眉退出的——不是因为她不好看,也不是没梗,而是整个人的气场像开了个“负能量分享会”。
节目本来就是轻松观察生活,结果她从第一段聊天开始,就一直在讲自己有多惨。和赵昭仪对话时,说自己两年没进组拍戏,还红着眼眶掉泪,那画面确实戳心……等等,我刚才说“两年”?不对,是差不多两年吧。但问题来了,她这两年可没闲着啊,从去年到今年各种综艺名单拉出来能绕客厅三圈,《全员加速中》《森林进化论》《乘风2025》……甚至还有那档名字特别长、我每次都念错的旅行类节目(哦对,是《跳进地理书的旅行》第三季)。这工作密度,在普通打工人眼里已经算是全年无休了。
所以当她用“没戏拍”来定义自己的困境时,弹幕直接刷:“姐,你这是剧荒,不是失业。”有网友还补刀:“我们要是有你这种‘空窗期’,估计朋友圈都要发喜报了。”哈哈哈,这种反差感,让所谓卖惨显得格外尴尬。
更让人出戏的是房贷故事。罗予彤提到自己22岁签公司时刚买房,还背上贷款,当成压垮年轻人的重担来说。我听完第一反应:???22岁在上海买房?我26岁连首付影子都摸不到好吗!而且,她还是1994…呃不对,好像94还是95年的,总之很年轻就入手大城市房产,这个起点放普通老百姓身上简直就是神话级别。而她却把它当作悲情桥段的一部分去讲,自然共情值为零。评论区有人调侃:“如果这是惨,那我们只能叫史前级悲剧。”
其实节目的氛围,本该靠嘉宾们各自的小性格、小日常撑起来,比如管乐,一个人在镜头前也能玩出综艺感;刘思远干练又真实,看得很爽;井迪那股疯劲儿更是一剂兴奋剂。但这一季换人的速度堪比快闪活动——原来的孙怡、张予曦、拉宏一个个撤退,现在老人只剩管乐孤军奋战,说实话,我都有点怀疑她能不能坚持到最后一期(不过转念想,她最近资源爆棚,要真走也正常)。这种频繁替换,本来就让观众难投入,再遇上新嘉宾还自带低气压滤镜,就更劝退了。
也有人觉得可能只是剪辑问题,把罗予彤相对脆弱的一面放大呈现,所以才给人卖惨印象。但回顾几次正片互动,她确实主动聊这些困境,而且表情语气都是沉甸甸的——不像随口抱怨,更像精心铺陈过。这种叙事方式,在一些励志访谈类节目可能成立,但搬到娱乐向真人秀里,就显得格格不入。有时候观众打开电视,就是为了逃离现实压力,你端上一盘苦瓜炒黄连,很难下咽啊兄弟(哦不,姐妹)。
插一句,其实娱乐圈不少演员都有类似阶段,比如某位男星一年只拍广告不上剧组,但照样活跃在各种活动现场,人家粉丝还夸他会生活。所以,“没有进组”并非等于事业停摆,只不过对于习惯用影视作品证明自己的演员会觉得空落落。不过这个逻辑放大众视角来看,很容易变成一种优越感下的矫情——尤其当你的其他工作机会比别人多太多的时候。
再说回来,《我家那闺女》这一季操作真的挺迷。本来固定阵容慢慢培养观众熟悉度才最稳,现在搞成流动摊位模式,每次刚记住谁是谁,下周又撤一个。不知道是不是档期协调困难,但这样拼盘式组合,对节目的长期热度绝不是好事。而且,一旦新人表现跟预期反差太大,就容易引发争议,比如现在这样,一上线就被吐槽卖惨,共鸣失败,还可能影响后续口碑走势。
但也不得不承认,有些争议本身也是流量来源。有网友笑称:“骂归骂,下周还是会忍不住看看她有没有收敛。”毕竟真人秀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见证人物状态变化,如果后面罗予彤突然切换成阳光模式,那反转效果绝佳。这是理想情况啦,也许下一集又来了个新闺女,把剧情线直接截断也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事……芒果台嘛,你懂的~
茶余饭后,还有人在群聊里打趣:“以后这节目可以改名叫《谁家闺女路过一下》”,至于准不准,看你信哪种版本咯~
来源:策略喜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