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位县中老师的自白刷屏朋友圈:"不怕累,就怕累得毫无意义!"短短一句话,道出多少基层教师的无奈。
春蚕吐丝终不悔,蜡炬燃尽泪成灰。
教书育人本初心,奈何枷锁满身堆?
最近,一位县中老师的自白刷屏朋友圈:"不怕累,就怕累得毫无意义!"短短一句话,道出多少基层教师的无奈。
当备课变成填表,讲课变成拍照,教育变成一场表演,谁还记得教室里的孩子正眼巴巴等着老师?
教学时间被"榨干",教育成了"材料秀"
"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准备开会的路上。"这句话成了许多老师的真实写照。
教育局要检查?先填10张表格,拍20张"教学实景"照片。
学校要评优?连夜整理三年教案,哪怕学生作业还没批完。
领导要创新?全员学做PPT,哪怕老教师连鼠标都用不利索。
某县城中学更荒唐:30个行政岗,却从各校抽调上百名老师"支援"。结果呢?物理老师被派去写公文,英语骨干蹲点搞卫生检查。教室里的孩子等不来老师,办公室的打印机倒是累到冒烟。
当教育变成"留痕大赛",最该被记录的,是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
成绩仍是"紧箍咒",师生困在数字牢笼
国家三令五申"破除唯分数论",可有些地方,教室墙上仍赫然写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教师评职称?先看班级平均分有没有进前三
学校要拨款?全看今年重本率涨没涨
周末想休息?家长群立刻发来"自愿补课接龙"
更魔幻的是,有学校为躲检查,把学生塞进培训机构上课,美其名曰"社会实践"。老师在前台假装登记,学生在教室偷偷做题,教育的尊严碎了一地。
用分数丈量教育,就像用尺子测量花香——量得越细,丢得越多。
教育不该是文件堆出来的盆景,而该是自由生长的森林。
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让人眼前一亮:
砍掉60%的会议,让老师回归备课桌
取消强制坐班,凭教学实效说话
学生自主选课,图书馆比教室更热闹
这些改变难吗?当然难!但当某县城试点"无痕检查",惊喜发现:老师笑容多了,学生问题少了,中考成绩反升了3个名次。原来教育最好的"材料",从来不是纸上的数据,而是师生眼里的光。
教育不是工厂流水线,不需要标准件;它是播种季,要等每粒种子自己发芽。
有人问: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模样?
是凌晨两点还在群里接龙"收到"?是办公室堆积如山的迎检材料?还是领导口中"再创辉煌"的口号?
都不是。
教育该是讲台上飞扬的粉笔灰,是学生突然开窍时的笑脸,是老师捧着教案走向教室时的那份期待。
愿所有教育者记住:
我们不需要金杯银杯,只需要孩子们说一句"老师,我懂了";
我们不在乎数据多漂亮,只在乎多年后学生说"谢谢您改变了我的人生"。
点击转发,为教育留住最后一份纯粹!
来源:传奇的巨星马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