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与此同时,我小区门口的面馆换了第三任老板,街角的奶茶店贴出“转让”后,半个月没人接手。有人说“是消费者选低价逼死了商家”,也有人骂“平台只顾抢市场不管商家死活”——可真要捋清楚,这事儿里,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各自的难。
打开外卖软件,满屏的“15减10”“免配送费”,点一份炒饭加饮料才花8块钱——这不是谁在“占便宜”,是当下很多人每天都会做的选择。
但与此同时,我小区门口的面馆换了第三任老板,街角的奶茶店贴出“转让”后,半个月没人接手。有人说“是消费者选低价逼死了商家”,也有人骂“平台只顾抢市场不管商家死活”——可真要捋清楚,这事儿里,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各自的难。
平台的“补贴战”:不是慈善,是没办法的存量博弈
今年5月开始,淘宝闪购、京东外卖轮番砸钱搞补贴,最狠的时候,新用户点一份20块的外卖,叠加红包后只要5块钱。很多人觉得“平台真大方”,但其实平台比谁都清楚:这钱不是白撒的。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互联网传统业务增长见顶了。电商、短视频的流量红利快吃完了,能直接带来稳定收入的“即时零售”(外卖、闪购)就成了香饽饽。美团做了10年外卖,市场份额一直领先,淘宝、京东要挤进来,只能靠“补贴”这招——用烧钱换用户、换商家入驻,先把市场搅热,再谈赚钱1。
但平台的问题在于,它把“烧钱的成本”悄悄转嫁给了商家。
我认识做餐饮供应链的老周,他给20多家中小餐馆供货。他说:“一开始淘宝闪购说‘商家补贴只出30%’,后来慢慢变成商家出70%,到7月份,有些商家连配送费都要全额承担。”有次他去一家馄饨店对账,老板给他看后台:一单12块的馄饨,平台抽成2块,补贴分摊3块,食材成本5块,算下来卖一单亏2块2。
更无奈的是,平台掌握着“流量开关”。你不参加补贴,店铺就会被压到搜索页后面,连曝光都没有;参加了,就只能跟着亏。有商家试着停了3天补贴,订单直接从每天50单掉到5单,最后只能乖乖续上3。
但你说平台是“故意坑商家”?也不全是。京东外卖今年二季度财报里写着“外卖业务亏损8.7亿”,淘宝闪购的补贴也花了快20亿——平台也在赌,赌先把对手压下去,以后能靠抽成、广告赚回来。可这种“先亏后赚”的模式,最后买单的,却是最脆弱的中小商家。
商家的困境:不是不想赚,是根本没的选
很多人觉得“商家可以不做外卖啊”,但现实是,现在的餐饮行业,早就离不开外卖了。
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堂食收入同比降了2.6%,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利润率只有0.3%左右——也就是说,单靠堂食,很多店连房租都交不起4。外卖虽然不赚钱,至少能带来点流水,保住基本盘。
我家楼下的面馆老板老陈,之前是坚决不做外卖的,觉得“做堂食踏实”。今年3月,隔壁开了家连锁面馆,靠着平台补贴,把“牛肉面”做到9.9元一碗,老陈的堂食客人少了一半。没办法,他只能注册外卖账号,跟着做“18减8”的活动。
“我也想卖贵点,可客人不买账啊。”老陈说,他的牛肉面成本要8块(牛肉、面、汤料),卖18块,减去补贴和抽成,到手只有7块,“等于卖一碗亏1块,可总比没人来强”。
更惨的是那些跟着“扩张”的商家。街尾的奶茶店老板小张,6月份看到补贴订单多,咬牙招了2个员工,又买了2台制冰机,花了快5万块。结果8月份补贴一降,订单从每天80单掉到20单,员工工资、设备折旧,每个月要多花1万多,最后只能关店5。
这些商家不是“贪心”,也不是“不会算账”,是整个行业的需求不够了。商务宴请少了,居民消费也更谨慎了,大家都想省点钱,商家只能跟着卷低价——不卷,是等死;卷了,可能死得更快。
消费者的选择:不是“爱占便宜”,是真的要省钱
有人说“是消费者总点低价外卖,才让商家活不下去”,这话太不公平了。
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3.1%,但房租、水电、教育这些开支没降反升。我同事小莉,每个月工资4500,扣完房租1800,剩下的钱要养孩子、交物业费,点外卖时,她会特意算“满减后多少钱”,超过15块的订单,她都会犹豫半天。
“我也想支持小店,可15块的炒饭和25块的炒饭,我只能选15块的。”小莉说,她之前常点一家私房菜,后来那家店没参加补贴,价格涨到28块一份,她就再也没点过——不是不想点,是真的舍不得。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外卖客单价同比下降了18%,超过60%的订单集中在20元以下6。这不是消费者“小气”,是大家的消费预期变了,更倾向于“花最少的钱,解决吃饭问题”。
而且消费者也不是“只赚不亏”。为了压成本,有些商家会用冷冻肉、预制菜,甚至减少食材分量。小莉就遇到过:点的“红烧排骨饭”,里面只有3块小排骨,米饭还是夹生的。她想投诉,可商家说“9.9元的价格,你还想怎样?”——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你看,消费者选低价,是为了省钱;可最后,可能吃到的是品质下降的食物,可选的店铺也越来越少(中小店倒闭,只剩连锁品牌)。这不是“占便宜”,是和商家、平台一起,陷在了“低价陷阱”里。
没有谁是“坏人”,但需要有人破局
现在的情况是:平台为了抢市场,不得不烧钱搞补贴;商家为了要流量,不得不跟着亏;消费者为了省钱,不得不选低价——最后形成一个死循环,没人能真正受益。
7月份,市监局两次约谈平台,多地餐饮协会也发了倡议书,要求停止“内卷式竞争”7。但效果有限,淘宝闪购还是搞了“周末加倍补贴”,京东外卖也没停——不是平台不听,是存量竞争的压力太大,谁先停,谁就可能被淘汰。
要破这个局,不是骂某一方就行:
平台得想明白,靠补贴抢来的用户,留不住(补贴一停,用户就走),不如把钱花在“降低商家抽成”“优化配送成本”上,让商家能赚到钱,才能长期发展;商家可以试着抱团,比如几家小店联合做“社区团购”,绕开平台,直接对接消费者,减少中间成本;监管方可以出台更明确的规则,比如规定“平台补贴商家承担比例不能超过50%”,避免商家被过度压榨;而我们消费者,也不用觉得“点低价外卖有罪”,但可以多留意那些“不搞低价、但品质好”的小店——比如偶尔去堂食,或者帮老板转发朋友圈,给他们多一点支持。我楼下的老陈,最近在小区群里搞了“预定送餐”,不通过平台,直接给邻居送,一份牛肉面15块,比外卖便宜3块,还能保证分量。现在每天能有20多单,虽然不多,但至少不用亏了。
其实大家的需求很简单:平台能赚钱,商家能活下去,消费者能吃到便宜又好的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毕竟,谁都不想看到,街上的烟火气,最后只剩满屏的“9.9元套餐”。
你最近点外卖时,有没有发现“便宜的店越来越多,但好吃的越来越少”?或者你认识的小店老板,有没有遇到类似的困境?评论区聊聊,或许我们能一起找到更实在的办法。
数据来源:
古青《外卖大战:平台的存量博弈》(2025年9月18日)琶洲丸子《商家账本:外卖补贴的成本陷阱》(2025年9月18日)桃子大王《夫妻店日记:不做补贴,就没订单》(2025年9月18日)马超《2025餐饮行业报告:利润率仅0.3%》(2025年9月19日)今天你地推了吗《补贴退潮后:商家的扩张后遗症》(2025年9月19日)毕马威《2025消费趋势报告:外卖客单价下降18%》(2025年8月)新华每日电讯《外卖大战:监管约谈与行业呼吁》(2025年7月)来源:互联网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