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八月怕初一”,明日八月初一,究竟怕什么?看看老人咋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1:00 3

摘要:“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时间过得真快,明天9月22日,农历八月初一,我们将进入农历新一月份。农历八月,也称桂月、壮月,分别代表着桂花盛开和壮丽的景色。所谓“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说的就是农历八月是秋季的中期,此时天气逐渐转凉,大雁开始向南迁徙,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时间过得真快,明天9月22日,农历八月初一,我们将进入农历新一月份。农历八月,也称桂月、壮月,分别代表着桂花盛开和壮丽的景色。所谓“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说的就是农历八月是秋季的中期,此时天气逐渐转凉,大雁开始向南迁徙,因为大雁是候鸟,对气温变化很是敏锐,随着北方气温下降,它们会成群结队地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并且,大雁南飞时,北方已开始出现霜冻,预示着天气即将转冷,人们要做好防寒保暖准备。

八月初一不仅是农历八月的开始,同样也是民俗文化中很特别的日子,在民间就有老话说:八月怕初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究竟怕什么?我们来看看老人咋说的。

明日农历八月初一,按照干支纪日来看,明天也是乙巳年、乙酉月、甲午日,这在十二建除择吉中被称为“收日”,其中“收”有着收获之意,这与农历八月是农作物收获的时期正好不谋而合。值得一提的是,明天农历八月初一,同样还是一个“朔日”、“天医节”以及“离日”。

首先,什么是“朔日”?

在《说文解字》中对“朔”的解释为:“朔,月一日始苏也。”意思是说每个农历月的第一天都称为“朔日”,如正月初一、二月初一、三月初一等,一年共有12个朔日,但如果当年遇上了闰月,那么则有13个,像今年由于有“闰六月”的缘故,这也导致八月初一成为了今年第9个朔日。

朔日的形成与月球绕地球的公转相关。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其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会不断变化。朔日这天,月球会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此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地球,因此,朔日地球上是无法看到月亮的,故而得名“朔”。

朔日标志着新一轮月相周期的开始,是月相从无到有的转折点。朔日以后,月亮逐渐从地球的视线中显现,经历上弦月、望日、下弦月、晦日等阶段,最终回到朔日,完成一个完整的月相周期,大致约为29.53天。在传统文化中,朔日虽无月光,却是月相从无到有的转折点,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其次,什么是“天医节”?

《潜居录》明确记载:“八月朔,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祭黄帝、歧伯。”说的就是农历八月的朔日,即八月初一,古人把这天定为“天医节”,以此纪念黄帝以及歧伯。据说,上古时期,百姓饱受疾病困扰,黄帝与岐伯推究天地之理,观察五气变化,合著出了《黄帝内经》,开创第一代中医理论体系。岐伯因此被尊为“华夏中医始祖”,中医也被称为“岐黄之术”。

天医节,正是古人对中医起源的敬仰与传承。自元代起,天医节就成为民间大众的祭祀日。至今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节日当天的“天灸”习俗,即黎明前采集草尖露水,中午用墨研磨成汁,蘸筷子点儿童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这一习俗源于南北朝时期,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向往。

最后,什么是“离日”?

离日与“二分二至”节气有关,对此《玉门经》明确记载:“离者,阴阳分至前一辰也。”在古人看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是季节转换的节点,而这四个节气的前一天,更是阴阳交替的临界点,故而得名“离日”。并且,每个节气前的离日都还有不同的说法,离日春分前一日称为“木离”,夏至前一日为“火离”,秋分前一日为“金离”,冬至前一日为“水离”,对应四季的五行属性(春木、夏火、秋金、冬水))。

虽说秋分交节的阳历时间固定在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之间,但秋分交节的农历时间会有较大的波动,这主要是受农历“置正”的影响。今年秋分交节的时间为9月23日,对应农历八月初二,而八月初一就是秋分交节的前一天,在古人看来这是一个“离日”,还是一个“金离日”,标志着秋天的金气开始减弱,而冬天的水气开始升腾,说明天气开始正式转凉。

明日农历八月初一,也是乙巳年第九个“朔日”,那么,究竟怕什么呢?下面我们具体了解。

八月初一是“朔日”,不仅是新月的开始,也是月亮新一周期的起点,在这天古人都会避免晚上出门闲逛。这是因为古代没有先进的照明设备,都是用蜡烛、火把代替现代的手电,可是蜡烛和火把是一种消耗品,持续照亮的时间并不长,并且古代的蜡烛也并不便宜。因此,古人晚上出门都是依靠月光引路,然而朔日当天并无月光,晚上时常会一片漆黑,在这种环境中,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所以古人都会避免朔日的晚上出门闲逛。

当然,虽说现代晚上已经灯火通明,但还是避免在这天晚上出门闲逛。毕竟,农历八月初一也是新一月开始的起点,不妨好好趁此休息休息,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一个月的生活。如果实在想要出门,那么就要避免去一些路灯昏暗、人烟稀少的地方,这也是对自身安全和财物安全的保障。

进入八月初一,代表仲秋时节的开始,此时还要避免过度劳累。因为仲秋时节,天气开始转凉,昼夜温差随之加大,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黄帝内经》中对此提到:“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思是说仲秋时节,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天气转急,地气清肃。在这个阶段,人体的阳气也会开始向内收敛,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果此时过度劳累,就如同在阳气回收的关键时刻强行抽调,会使阳气外泄,无法顺利完成收敛过程。当人体阳气受损,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容易受到外界寒气的侵袭,引发感冒等不适。

除此之外,农历八月是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也将要迎来秋收时节。对于农民来说,秋收是一项繁重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有充足的体力和精力去完成。如果在这个阶段之前就已经过度劳累,身体就会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等到秋收真正开始时,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力气去进行收割、搬运等农忙事宜。如果不能在合适的时间将农作物收割完成,就可能因为秋季的天气变化、农作物倒伏等原因导致减产。

明日农历八月初一,老人认为这天还有一怕,那就是怕下雨。

八月初一下雨有啥怕的?

八月初一是秋收冬播的关键节点,一个好的天气能让秋收的忙碌事半功倍,则如果天气较差可能就会耽误农时。但是在古代并没有天气预报,不过古人通过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很多观察天气的经验,就以此推测之后的天气走势。

农谚有云“八月初一大雨落,九月到底也难停”,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一这天下起了大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就会比较多,甚至会一直持续到九月下旬。

与此相关的农谚还有很多,例如“八月初一雨连绵,四十五日阴雨天”、“八月初一雨一日,细雨翩翩十八弯”、“八月初一雨,一秋雨水足”,由此可以看出,八月初一下雨意味着接下来会出现较多的降雨天气,有啥说法呢?

在《农政全书》中指出:“八月雨,谓之淋浆雨,伤禾稼。”农历八月,玉米灌浆、水稻抽穗、棉花吐絮,农作物将进入最后的“能量冲刺期”。此时阳光充足是籽粒饱满的关键。如果遇到了较多的降雨天气,那么白天的光照就会不足,从而导致直接削弱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最终玉米秃尖缺粒、水稻空秕率激增,农作物因此减产。

并且,农历八月也会进入农作物的收获期,此时作物籽粒饱满,含水量降至适宜收割的18%至22%,需抢在霜冻前完成收割。如果遇到持续降雨天气,田间就会泥泞不堪,收割机械无法下地,导致人工劳作效率骤降。况且,如果因降雨导致秋收延迟,冬播将也会被迫推迟至立冬前后,此时土壤温度骤降,种子发芽率从而显著降低,加上幼苗抗寒能力减弱,很容易遭受冻害。因此,八月初一是一个“宜晴不宜雨”的日子。

总结,老话说“八月怕初一”,明日八月初一,究竟怕什么? 你都了解了吧!这其实就是古人的一些生活经验,您认为放到现代还适用吗?欢迎留言。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