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十年代初,我调到县城四个派出所之一,胜利派出所。管片面积大约有四至五平方公里,属于偏僻地区,辖区人口近两千人,400来户。如今都是楼房,居住比较集中,当时都是平房,自然形成的胡同,纵横交错,类似无名乡间小路,房子有一部分是单位家属房,另外一部分是居民自建房。
九十年代初,我调到县城四个派出所之一,胜利派出所。管片面积大约有四至五平方公里,属于偏僻地区,辖区人口近两千人,400来户。如今都是楼房,居住比较集中,当时都是平房,自然形成的胡同,纵横交错,类似无名乡间小路,房子有一部分是单位家属房,另外一部分是居民自建房。想做到快速准确掌握各种情况,还是很需要点功夫的。
辖区有县委党校、纺织厂、食品公司屠宰厂等几个单位,和这几个单位的家属区。我接手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踏查走访熟悉辖区情况,根据记忆,工作笔记,结合常住人口登记薄,进行修改更新人口数据,并手工绘制出辖区布局图。这图纸类似影视剧里说的布防图或联络图之类的样式,也有相关作用。由于此图是我本人亲自踏查,历经数月反复调整修改后绘制出来的,就像印在我脑子里面一样,每家每户,谁家在哪,谁家挨着谁家,谁家大门朝哪边开的,单位内部结构布局……可以说我闭着眼睛都能想起并说出来。
辖区布局图有了,再结合户口登记薄,谁家几口人,单位,职业,性别,年龄,谁家孩子在哪上学,谁家和谁家有亲戚,有矛盾,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事无巨细,慢慢地都了然于心。
当时所里还没有电脑,户籍管理和人口登记工作都是由户籍警,也叫包片民警人工完成,所里有个户籍员,负责汇总并存档各片区报上来的信息,户籍资料上的照片也不全,身份证制度刚刚起步,只有需要用到身份证的人,经过动员宣传,他才会去办身份证,办了证的人才有户籍照片。老人小孩大多数都没有身份证,身高体重相貌特征只凭记忆加口述,工作难度大,资料准确性低,漏查漏报在所难免,查询非常困难。随后在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才逐步完善起来,到了一九九七年,所里配备了电脑,户籍室增加了一名年轻女警,职务是微机员,专门从事电子信息录入工作。其资料来源多来自我们管片民警在日常工作中提供原始资料和相关信息,
当年我们的工作得益于居民委主任,也就是后来的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和热心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我的管片委主任姓关,我叫关姨,四十出头,她丈夫以前是广播电视台的技术人员,后来调到县公安局负责电讯方面相关技术工作,与我家是世交。日常走访工作也得到了多数居民的支持与配合。极少有什么怀疑和排斥的言语和眼神出现,是民风淳朴也好,政府的公信力颇强也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在,其核心是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如今,没有人再走家串户上门走访,也没人配合,当然有很多科技手段可以代替传统的工作方法,但是离开了科技,没人能凭记忆说出来谁长啥样子,谁家有几口人都是干啥的了。也没人和基层工作人员说什么家长里短,提供信息了。
走访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对于基层工作来说,非常重要,既能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更是对自己本职工作能做到理清思路,快速反应具有重要意义。绘制辖区布局图,给我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在陌生环境,一般来说我从来不会迷路。如果不是因为如今的交通法规太过严苛,我很少用导航开车,方向感和记忆力得益于此,受用一生。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