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荆棘丛生,令人深感行路之维艰。但大山并不能阻隔人们交流的脚步。在很早以前,古人就利用太行山里的山梁沟谷,打通了山西晋地通往外界的八条横谷(陉)。分别是今天河南济源的轵关陉、河南沁阳的太行陉、河南辉县的白陉、河北磁县的滏口陉、
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荆棘丛生,令人深感行路之维艰。但大山并不能阻隔人们交流的脚步。在很早以前,古人就利用太行山里的山梁沟谷,打通了山西晋地通往外界的八条横谷(陉)。分别是今天河南济源的轵关陉、河南沁阳的太行陉、河南辉县的白陉、河北磁县的滏口陉、河北井陉县的井陉、河北蔚县的飞狐陉、河北易县的蒲阴陉、北京昌平的军都陉,即古今闻名的“太行八陉”。它们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太行陉作为八陉中的第二陉,是古代连通晋豫两省的核心军事与商贸通道。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载:“羊肠阪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怀州,北口潞州。”;明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引隋唐著名的儒家学者孔颖达的话:“太行有羊肠阪,南属怀,北属泽。”由此可见太行陉起始于现在的河南焦作市沁阳(古怀庆府河内县),终于山西晋城天井关(泽州县),是太行山南麓的进出要道。其险峻地势被描述为“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曹操《苦寒行》)。其通行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并在后世持续发挥了独特的战略作用。
太行陉古道
历史上太行陉的行走路线南起始点有很多处,都可以向北穿越太行山到达山西泽州(晋城),有史可考的主要有东、中、西三条线。
(1)西线:从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西周时为邘国故城)北上,经过20多公里弯弯曲曲的羊肠阪道,可到达山西泽州县的小口、天井关,然后再由此经晋城、高平、到达山西长治市壶关县。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九》:“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邘台是也。今故城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
圩国古城
该线天井关以南河南段的途径路线应为:从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西周时为邘国故城)北上,经过20多公里弯弯曲曲的羊肠阪道,可到达山西泽州县的小口、天井关,然后再由此经晋城、高平、到达山西长治市壶关县。现在我们从邘邰村往正北方向到窑头村西北的关爷岭,可见有数百米长的石砌阪道(关爷坡阪道),沿着这条道上去5里许就到达泽州小口。
窑头村关爷岭石阪路
据窑头一位古稀老人讲,从窑头去山西小口、天井关历史已非常久远,解放前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从此上山的人特别多。有关资料记载,山西省泽州县小口村南的山梁上历史上曾是小口隘,两边悬崖峭壁、沟深陡险,隋大业三年,隋炀帝在此开直道九十里。相传,北宋大将焦赞在小口隘建筑城寨,防关守隘,称为焦赞城。从小口到天井关地图标注的直线距离约11公里,且海拔高度起伏不大,是附近几条到达天井关路线中最近的。
(2)中线:从沁阳市山王庄村北红土胡同起步,途经马鞍桥羊肠阪、张老湾村羊肠阪、常平羊肠阪、碗城、风门、大口隘、星轺驿(今泽州拦车村)、到达天井关。
据《河内县志》载:“太行山顶,其路羊肠,百折中有一城,地仅一亩,唐初筑城,以控怀泽之冲。” ,碗子城形似碗口,石砌城堡,门额上书“南通伊洛,北达京师”,为古代征税关隘。又据清朝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列传第十七》(冯胜传)载:“寻从大将军征山西,由武陟取怀庆,逾太行,克碗子城,取泽、潞,擒元右丞贾成于猗氏。”明朝宋濂编著的《元史.列传第二十八》(察罕帖木儿扩廓贴木儿传)载:“乃分兵屯泽州,塞碗子城,屯上党,塞吾儿谷。”;明朝李贤的《天下一统志.卷二十八》(怀庆府山川)也载道:“碗子城山,在府城北五十里,山势险峻,上有古城。”等等,都说明太行陉上有个碗子城存在,而太行陉西线从邘邰经窑头、小口到天井关一线根本找不到碗子城。根据沁阳和泽州相关文物资料,碗城是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镇的一个小村子,村子旁边就是碗子城山,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地带。碗子城山地势险要,四周全是悬崖峭壁,高高突起的山顶平凹处有一座石砌的城堡,城墙高约2米,大小约667平方米。
太行陉上碗子城
碗子城南门
碗子城北门
碗子城中央有一条南北向的石砌山道,顺这条弯弯曲曲的山道南下数里便到达河南沁阳的常平村,山道旁边西侧的山崖上雕凿着“古羊肠坂”四个大字,据说是清代“两代帝师”翁同龢亲书。
古羊肠坂雕刻
从常平村经碗城北上约3公里是晋庙镇的大口村,也是一处著名的关隘,据史料记载,大口隘又叫横望隘,是纪念唐朝宰相狄仁杰自汴州迁并州在此遥望河阳思念父母所起的名字,可见起码自唐代起常平、碗子城、大口隘一线就已成为一条畅通的太行通道。如果从大口出发,上行十几公里就来到拦车村,这里据传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经太行陉北上回车的地方,现存有“孔子回车碑”和孔庙等遗迹。
孔子回车碑
拦车村东南不足一公里的有个岔道口,这里岔开两条道,一条南下到小口,一条南下到大口。也就是说,从常平村羊肠阪道北上,经碗子城、风门、大口同样可以到达天井关。
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山王庄自古以来就是古怀庆府(属今焦作市所辖县市)出入山西之咽喉地带。而在当地远近闻名的新店滩和马鞍山曾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特别是马鞍山上的关帝庙和小饭馆里常有强盗隐藏,过往行人须结伴搭伙方可通过。又据当地老者介绍,山王庄村北太行山脚下过去有个红土胡同,是上马鞍山去山西的过往通道,那里饭馆旅店、茶坊酒肆应有尽有,也是行人客商歇脚休息的地方,郑常公路开通后才慢慢消失了。马鞍山高高耸立在山王庄镇盆窑村东和张庄村北的太行群峰之间,它由两座高大浑圆东西并列的山丘组成,传说中的太行古道就是从马鞍山中间低凹处穿过。翻过马鞍山北上不到1公里的地方,有一处闻名当地的青石阪道,这处阪道呈东西向排列,现仅存260余米,宽度约4米左右,能并行两辆马车。尽管其隐匿在荒草芜地之中,但光滑敦实的块块巨石上留下的深深的马蹄印,足以向人们印证上千年来那马铃叮铛、人语嘈杂的热闹景象。从青石阪道向西北方蜿蜒前行3公里左右,便来到常平乡张老湾村。村中有位八旬老人说自他记事起,过往山王庄一带的客商上常平走的都是马鞍桥(山),由于年代久远,老路已很难找到,有的地方和太洛公路重合在一起,过去的青石阪路只剩下马鞍山北边那一段和张老湾村中的一小段。从张老湾村北头出村,上到一座山的山脊再次和太洛公路相逢,沿公路北行四五公里便进入到常平村。至此,又一条北上天井关的古代太行通道已清晰地展示出来:从红土胡同(今山王庄村北)起步,途经马鞍桥羊肠阪、张老湾村羊肠阪、常平羊肠阪、碗子城、风门、大口隘、星轺驿(今泽州拦车村)、到达天井关。
天井关
清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载:“万善镇在府城北二十里。唐会昌三年,刘稹以泽潞叛,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以兵守万善,既而刘稹遣将张巨等攻万善,别将刘公直潜师过万善南五里,焚雍居,是也。.....《九域志》河内县有万善镇。今为万善马驿”。 万善,地处沁阳市山王庄镇境内,由现在的万北村、万中村、万南村、盆窑村、张庄村五部分组成,历史上曾称万善城、万善镇、万善驿,是一座具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的著名军事重镇。据考证有关资料,自隋唐以来,几乎所有和太行陉相关的古代战争和事件都与之相关。万善镇的形成其实就是太行陉位置由“邘邰-窑头-小口”一线东迁“万善-常平-大口”一线的必然结果。
万善镇与盆窑石板路
换句话讲,如果没有太行陉道位置的变迁,也就不可能有万善镇千年的悠久历史。实际上,一则流传于先前在太行道上经常过往的客商和行人中间的顺口溜很值得回味:“常平对窑头,风门对风口,大口对小口,黑石岭对油坊头”,意思是讲,如果从常平去山西天井关及晋城,常平、风门、大口、油坊这几个地名村落是与从窑头去山西的风口、小口、黑石岭等地名村落是同纬度一一对应的,无论行走在荒山野岭的哪条羊肠阪道上,只要记着这则顺口溜永远都不会迷路。这则顺口溜和千年古镇万善驿的形成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从山王庄马鞍山经常平、碗子城到达天井关这一条太行通道是千年古道太行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东线:从沁阳市九峰山下丹河口(或九峰山庙岭坡)、许湾村、四渡、九渡(此处西上可直达大口横望隘)、丹河天井关、白水河、泽州。
《怀庆府志(山川志)》记载:“太行陉,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一名丹陉”;《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也道:“又府西北三十里曰太行陉,一名丹陉,太行八陉之一也”,这里的丹陉,又名丹道,是指沿着丹河峡谷谷底的丹河河畔进入山西的通道,当地居民又叫做河底道。
丹河河道
丹河,古称泫水、怀水、丹水、源泽水,因起源于山西省高平县赵庄村北之丹朱岭而得名。丹河全长121公里,流经山西省高平县、泽州县和河南省沁阳市、博爱县后注入沁河,是沁河最大的一条支流。丹河从源头起流至九峰山(今沁阳山王庄镇辖境)出山口,全长约100多公里流程全在南太行腹地蜿蜒穿行,因此自古以来其河道在枯水季节就成为豫西北与晋东南之间的又一条天然通道。无论从九峰山东侧丹河口,还是从九峰山西侧庙岭坡都可以进入丹河河谷,然后沿着河道的天然走向朝北行走,能分别到达泽州和高平。
2006年经专家考证,古丹道上有四处古人活动的遗迹,分别位于九峰山北山脚下、丹河天井关、青天河大泉湖西岸山崖上和北魏摩崖石刻附近,说明途径丹河峡谷北上泽州直达壶关的河底通道是存在的。
丹河太行陉古道
实际上,丹河古道自古就是一条秘密快捷的战略通道,据《魏書.孝庄帝紀》载:“永安三年,詔大都督源子恭鎮太行骸谷,爾朱兆寇丹谷,源子恭奔退”,这是讲公元530年(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北魏太原尔朱氏家族偷袭丹河峡谷,大败源子恭,逼占洛阳,擒获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史实;另据博爱青天河景区摩崖石刻碑文记载,北魏世宗永平元年(公元508年),朝廷派遣两名将领和四千兵丁,对太行陉丹河通道的32个险要之处进行大规模整修。丹河峡谷做为古代豫西北进出晋东南的又一条通道是毋庸置疑的,也许由于其南端起点与太行陉南端起点相毗邻,也许是由于其泽州以北通达壶关的路线与太行陉泽州以北通达壶关的路线相重合,历史上的太行陉便自然被人们称做丹陉,丹河古道业已成为太行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丹河古道摩崖石刻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太行陉南端起点至山西泽州、天井关之间共有西、中、东三条通道,分别是窑头线、常平线和丹河线,它们同属于千年古道太行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路径走向为:西线( 邘邰-窑头线):邘国故城(今西万镇邘邰村东)、古邘河(今西万石河,又称龙门河)口、窑头羊肠阪、风口、小口隘(今山西泽州县小口南)、岔道口、星轺驿(今山西泽州拦车村)、天井关、泽州。 中线(万善-常平线):万善驿或山王庄红土胡同、马鞍山羊肠阪、张老湾村中羊肠阪、常平村羊肠阪、碗子城、风门、横望隘(今山西泽州县大口)、岔道口、星轺驿(今山西泽州拦车村)、天井关、泽州。 东线(张坡-青天河线):九峰山下丹河口(或九峰山庙岭坡)、许湾村、四渡、九渡(此处西上可直达大口横望隘)、丹河天井关、白水河、泽州。 在三条线路中,西线(窑头线)地处西侧,距离天井关路程最近,窑头关帝庙以南地势陡峭、山势险峻,汛期还要淌涉古邘河;中线(常平线)地处中部,常平村以南山势低缓,海拨高度相对较低,易于通行,但常平村与碗子城之间最为险要;东线(丹河线)地处东侧,距离天井关和泽州路程最远,环境恶劣,易受河水丰歉影响,但较为隐蔽。 实际上,在古代文史典籍中,对太行陉表述的史料信息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史料信息与古邘国、窑头、万善、碗子城、丹谷关以及青天河等现有的文化遗存相互印证,相互结合,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有价值的参考线索。
太行陉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交通、商贸和军事作用。早在战国时期,太行陉就成为韩国连接上党郡(今长治地区)的唯一通道。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前切断此陉,迫使上党降赵,直接引发改变战国格局的长平之战。太行陉也是当时诸侯争霸天下的重要军事要冲。晋国经此陉而逐鹿中原,赵国亦借其控制晋东南与河南的交通。到了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经太行陉讨伐袁绍余部高干,途中行经羊肠坂道,留下“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慨叹,印证了古道的艰险与战略价值。南北朝时期,北魏权臣尔朱荣曾率精骑穿越此陉突袭葛荣叛军(528年),以少胜多平定河北。东魏高欢曾借道太行陉率二十万军民迁往河北,严明军纪以安民心。一直到了隋代,官府始正式修筑“太行坂道”,成为连接洛阳与太原的官驿体系组成部分。唐代李白诗句“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进一步佐证其通行难度。明清时期太行陉更成为“万里茶道”陆路河南段的终点,晋豫商贾经此运输茶叶、瓷器等物资,沿途设厘金所(征税点)、拴马石、客栈等,现存窑头村古坂道车辙印痕即是见证。
古道车辙印痕
如今,太行陉古道部分路段已并入现代公路(如晋豫省道),但原始古道作为文化遗产,成为研究古代交通与战争的活化石。太行陉的开通史贯穿2500年,从先秦烽火到明清商队,其功能随王朝更迭由军事动脉转向贸易枢纽。如今,古道上的车辙与关城仍诉说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峥嵘岁月,成为中华文明线路遗产的典型缩影。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