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23厘米的贞观银龙瓶:盛福传盛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22:36 1

摘要:大唐贞观款纯银鎏金龙纹瓶,长23厘米、宽18厘米、高11厘米,捧在手中约860克的重量,不沉却透着纯银的扎实。瓶身银质温润,表层鎏金历经千年仍泛着柔和光泽,瓶腹錾刻的龙纹蜿蜒灵动,龙鳞细密如真,龙爪遒劲似能抓握云雾,瓶底“大唐贞观”四字款识古朴厚重,一眼便见盛

大唐贞观款纯银鎏金龙纹瓶,长23厘米、宽18厘米、高11厘米,捧在手中约860克的重量,不沉却透着纯银的扎实。瓶身银质温润,表层鎏金历经千年仍泛着柔和光泽,瓶腹錾刻的龙纹蜿蜒灵动,龙鳞细密如真,龙爪遒劲似能抓握云雾,瓶底“大唐贞观”四字款识古朴厚重,一眼便见盛唐的大气风范。这般尺寸与纹样,既显精致又不张扬,恰好符合贞观年间沉稳华贵的审美。

这款银瓶的起源,紧扣大唐贞观盛世(627-649年)的金银器工艺巅峰。当时朝廷设立“金银作坊院”,汇聚全国顶尖工匠,在前代锤揲、錾刻技法基础上,融入西域传来的鎏金技艺,让金银器制作远超以往。它并非由单一“发明者”创造,而是贞观中期(635-645年)金银作坊院工匠团队的合力之作——先有工匠将纯银锤打成规整瓶身,确保厚薄均匀;再由篆刻匠人细细雕琢龙纹,每一笔都力求灵动;最后经鎏金师傅均匀敷金,经高温烘烤让金层牢牢附着,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差错,才成就这尊精品。

它的用途是皇家与顶级贵族的专属器物。宫廷宴饮时,宫人会用它盛放西域进贡的葡萄美酒或本土佳酿,龙纹彰显皇权,鎏金在烛火下熠熠生辉,让宴饮更添庄重;重要祭祀仪式上,它会盛放祭祀用酒,以龙纹象征“天意与皇权相通”,祈求五谷丰登、国家安定;偶尔皇帝也会将其赏赐给立下大功的臣子,如李靖、房玄龄等,既是荣誉的证明,也是皇恩的体现。即便放到现在,透过这银瓶,仍能想象盛唐贵族围坐宴饮,银瓶斟酒、酒香四溢的热闹场景。

瓶身的设计藏着满满的吉祥寓意,贴合贞观年间朝野的共同期盼。龙纹是皇权与祥瑞的象征,代表“国泰民安”,毕竟贞观盛世的太平,是君臣百姓共同守护的成果;纯银材质洁净光亮,象征“为官清正、民心纯净”,呼应着太宗时期崇尚清廉的风气;表层鎏金则寓意“富贵繁荣”,恰是盛唐经济富足的写照。这些寓意不浮夸,融入器物细节,让冰冷的银瓶多了人情温度,成了时代精神的缩影。

这般精工细作的银瓶,没能逃过时代变迁的影响。安史之乱(755年)后,唐朝国力骤衰,金银作坊院失去财力支撑,珍贵银料多用于军费,手艺精湛的工匠流离失所,錾刻龙纹、精细鎏金的技艺逐渐断层。到中晚唐时期(约800年后),类似“贞观款”的纯银鎏金龙纹瓶基本不再制作,不是工匠不愿传承,而是没了支撑精工的条件,留存的银瓶便成了盛唐工艺的珍贵见证。

贞观十六年,太宗赐此银龙瓶给李靖,李靖每逢家宴便取出,满座皆叹瓶之精美与皇恩深重。

来源:文化普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