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那场大地震,唐山地委和市委有十位书记和常委震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0 17:37 1

摘要:1976年7月28日清晨,北方的天色还没亮,唐山城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地震陷入了彻底的黑暗。里氏7.8级的破坏力,一瞬之间,把钢筋水泥变成了废墟。交通中断,电讯瘫痪,整个唐山像被隔绝在时间之外。全国震惊,全球关注,这一幕,该怎么去形容?啞口无言!最初的援助迟迟未至

1976年7月28日清晨,北方的天色还没亮,唐山城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地震陷入了彻底的黑暗。里氏7.8级的破坏力,一瞬之间,把钢筋水泥变成了废墟。交通中断,电讯瘫痪,整个唐山像被隔绝在时间之外。全国震惊,全球关注,这一幕,该怎么去形容?啞口无言!最初的援助迟迟未至,外部救援部队被堵在路上,想赶也赶不进去。唐山,只能靠自己。要说这时候,谁能带头干点什么?

自救还是先救领导?这俩事其实没那么明确。唐山市委、地委的领导们,原本也和老百姓一样,困在楼宇废墟。市委第一书记许家信,被埋在人民武装部大楼的残骸底下,钢筋撑出一片小空间,居然保住了他的命。他没急着喊救命,反而第一时间高声叫出命令——让宣传部部长赵俊杰不要急着救他,赶紧去向党中央汇报灾情。这会儿,党中央正眼巴巴地等着灾区的信息呢?没人知道外面多着急。

赵俊杰二话没说,丢下了救援许家信的活,掉头开车直奔遵化。路上的情况,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后来他赶到空军机场,用仅存的军用电话联系到北京。消息传到中央,算是打通了生命线。可是救援队要组织、调集,路不好走,也不是说来就来,反正唐山只能继续自救。

此时距地震不过数小时,许家信被救出来了。人还在疼,但没多废话。他强撑着身子,上楼开会,邻近幸存的党员干部都聚到武装部门口,自发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这不是官样文章摆设,是真刀真枪地调兵遣将,谁能干活谁就上。废墟上,走来的不止是群众,也有一批机关人员。他们混合在一起,恢复组织关系。唐山,乱到极点,哪里有领导,哪里就有希望。气氛也奇怪,一边哀嚎痛哭,一边有人大喊“坚持住!”到底要怎么坚持?没人拿得准。

许家信其实也是地委第二书记。唐山市在行政归属上曾经换过几次领导架构,所以他说话管事儿。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可没等到救援的人来,大地震里直接遇难,走得太快了。其余的书记、常委,还有九个人惨死在这一天。他们名字都能查到:牛勇、何毅、傅景瑞、强华、劳恩仓、耐松、胡芳、尚云汉、郭志英。这不是普通的人员流失,是唐山一级的党政核心团队几乎被掏空了。更让人心冷的是,不少书记一家子全死了。牛勇,代李悦农主持工作,才到唐山,把家人住在招待所。牛勇和家人三口人,都死在地震里。还有强华,全家无一幸免。

那么这些干部遇难了,唐山究竟谁来扛事儿?许家信硬撑着,才顶住了第一波混乱。至于伤亡比例,别说外人,自己人看了都慌。一个市的干部集体遇难,会不会让救灾彻底瘫痪?理论上是。可当时没时间讨论这些,活着的党员干部根本没空伤心,必须带头忙碌。许家信甚至没有给自己多留片刻郁闷的时间。他讲话声音很大——大家不能难过,党考验我们的时机到了,这和打仗的时候一样。得镇静,不能乱。打仗跟救灾,本质差不多。活着就要动手干事。有人质疑他,说这么大的灾难,普通干部能顶住?

同样的话,广播里一遍又一遍循环播放。许家信带队从军队要来了一辆吉普车,拉着广播,在全城转着喊话。广播里不是喊救人,是硬要让大家坚持再坚持。也有人听了不舒服,说你们领导在宣传自己?但现场的幸存者,听着广播,确实有人振作。有人在废墟下面,听着外面的广播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可只要听到希望,就有理由坚持下去。救灾现场,人的精神状态很难用数据衡量。

官方数据显示,唐山地震共造成至少24万人遇难(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地震局等数据,详见2023年中国政府公开统计)。具体数字其实还有不同版本,但伤亡巨大毋庸置疑。灾后第一周,党中央特使华国锋亲自赶到唐山。他到现场后走访灾民,现场视察,代表党中央传达关心。许家信也被当做抗震救灾模范,后来的确进京受到了接见。这段经历让很多唐山干部都感慨不已。有人说,地震后党政系统受损,救灾流程会混乱。也有人说,党本身制度强韧,谁都能顶上。

但说到自救,普通老百姓其实干得比干部还拼。有人抱着自家孩子,从废墟里往外爬。有些领导看着家里人死去,硬是没流泪。人性的坚韧,和体制的弹性,其实一时分不清。你能想象吗?一条广播,让还活着的人都有了盼头。可也有人听着广播,只觉得心里更空。那一刻,没人愿意多说什么煽情的话。活着的就是要赶紧投入下一个救援点,女同志、男同志都上阵。谁能分得清谁是领导?谁是群众?

到了灾后第三天,外部救援物资开始进城。食物、医疗、设备慢慢运到,气氛有所缓解。可伤亡消息不断扩大,地委和市委的伤亡名单,每一天都在更新。许家信和赵俊杰成了核心指挥,他们也没敢多休息。“坚持下去”成了唯一能喊出来的口号。至于说经验到底有多少用,其实唐山经验很快就传遍全国,此后各地重大灾害救援都参考了唐山这套自救体系。

当然了,也有人不服气,说唐山市委抗震救灾指挥部其实作用有限。群众的能量远大于官僚体系。可再说回来,许家信和地委班子没有倒下,否则后续协调根本没戏。两句矛盾的话,不知到底哪句才对。实操案例说明,1976年的唐山,用的是最原始的动员办法,广播、车队、传令,基层党员干部在前面顶着。你说这一套,今天还管用吗?

有人查阅当年各类幸存者口述,发现党员干部精神最崩溃的时候,其实也只是短暂的,转头就投入新的工作。组织关系恢复后,信息传递快了,救灾进度也加速。各级干部对抗震自救的贡献确实不可替代。但人命与体制谁更重要?唐山地震后,基层干部大量遇难,党组织的恢复速度直接影响了后续救灾效率。这点,没法否认。

综合多路信息(如新华网《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纪实》、中国地震局当年现场报道),可以确定一点:大地震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系统性社会危机,基层党员干部既是自救的基石,也是社会秩序的维系者。有时候,领导干部的作用被夸大了,但普通群众的勇气和韧性同样不可小觑。每个人都在灾难中发挥了微小却关键的作用。

这么多年过去了,唐山早已重生。城市焕然一新,但许家信等人的故事还是有人记得。他们到底是震不倒的旗帜,这说法有人信,有人不信。你说他们是英雄吗?有时候也不准确。历史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完美叙述。今天的唐山,已经和1976年不一样了。

**唐山地震的救援故事,是一场忍耐、拼搏、悲恸与希望的混合体。历史不会忘记任何一个普通人,也不为谁戴上光环。**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