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细菌战幸存者观影《731》:跨越八十余载历史凝视与时代回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6:10 1

摘要:2025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之际,一部以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为核心的电影《731》在全球多地同步上映。在浙江义乌的一间影院里,一位91岁的细菌战幸存者颤巍巍地攥紧座椅扶手,当银幕上重现日军将活人绑在手术台上进行鼠疫实验的场景时,老

2025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之际,一部以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为核心的电影《731》在全球多地同步上映。在浙江义乌的一间影院里,一位91岁的细菌战幸存者颤巍巍地攥紧座椅扶手,当银幕上重现日军将活人绑在手术台上进行鼠疫实验的场景时,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干瘪的嘴唇微微颤抖:“和村里发生的一模一样……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不能忘啊。”这场跨越时空的观影,不仅是个体记忆的苏醒,更是一场民族集体记忆的庄严重构。

幸存者证言:历史褶皱中的铁证与血痕

这位91岁的老人来自浙江义乌崇山村,其家乡曾是日军细菌战最惨烈的受害地之一。1942年,日军为掩盖南京大屠杀等暴行、测试细菌武器实战效果,在浙赣地区实施了代号“十八秋鲁西作战”的细菌战。他们通过飞机低空投撒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等致命病菌,导致义乌及周边金华、衢州等地数万人死亡。老人回忆,村里的河流因日军投毒变成“死亡之水”,“早上还在一起挑水的邻居,晚上就口吐白沫死了,尸体堆在河滩上,连狗都不吃”。

这些细节与电影中复原的“四方楼”实验基地、刻有日军编号的手术刀、冰冷的铁制束缚床等场景高度吻合。电影导演赵林山透露,剧组为还原历史,耗资数千万在哈尔滨搭建1:1比例的“四方楼”遗址,并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借出真实文物,如沾有血迹的实验记录本、日军使用的细菌培养皿。主演李乃文在饰演受害者时,刻意避免夸张表演,转而通过颤抖的手指、僵直的脖颈等细微动作传递窒息感——这种处理方式,正是对幸存者证言的极致尊重。

正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所言:“731部队的罪行在战时是绝密,战后被日本政府极力掩盖,许多史实至今仍未完全披露。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从幸存者口述、档案解密、遗址考察中拼凑出的真相碎片。”

从个人创伤到民族档案:影像的救赎与证言的接力

电影《731》的叙事并未局限于哈尔滨平房区的实验室,而是将镜头延伸至鲁西、常德、华南等更广阔的战场。1943年,日军在鲁西地区发动“十八秋鲁西作战”,通过掘开河堤、投撒霍乱细菌,制造了42.7万人死亡、1500平方公里成为“无人区”的惨剧。在湖南常德,幸存者张礼忠用二十年时间整理出7643人的死亡名册,6次赴日诉讼;在浙江丽水,91岁的池素娇老人摸着腿上的疤痕泣不成声:“这是日本兵用细菌弹炸的,当时整条腿都烂了,现在下雨还疼。”

这些散落的个人记忆,因电影的传播被汇聚成民族的共同档案。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吴佩军指出,日军在华南地区的“波第8604部队”名册近年首次公开,860个名字背后是粤港地区约4000名难民的死亡。幸存者刘锡文回忆,其伯父“早上埋邻居,晚上自己就死了,尸体堆在祠堂里,连棺材都不够”。这种代际传递的创伤,正是电影试图揭示的深层主题:细菌战的伤害从未停止,它留下的不仅是残疾的身体、破碎的家庭,更是世代的创伤记忆和永不磨灭的历史警醒。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从“受害者”到“守护者”的蜕变

选择在9月18日上映,并定于9时18分首场放映,电影《731》完成了对历史与当下的双重叩问。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侵华战争的开端,而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当“731”三个血红色的字出现在银幕上时,导演赵林山哽咽道:“这是对30万遇难同胞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审判——我们是否有资格替先辈原谅?”

这种审判不仅针对过去,更指向未来。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的放映中,观众通过“马路大”(日军对实验受害者的蔑称)的遭遇反思科技伦理;韩国观众则从殖民历史中找到共鸣,有人留言:“我们的慰安妇问题,和731部队的罪行一样,都是被掩盖的伤疤。”正如日本学者森正孝所言:“揭露731罪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防止同样的悲剧重演。当德国能直面奥斯维辛,日本为何不能?”

电影中,日军将人为投毒谎称为“霍乱自然发生”,将活体实验美化为“防疫研究”——这种对罪行的系统性掩盖,与当下某些势力试图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的行为如出一辙。2025年,日本部分政客仍声称“731部队只是医疗研究机构”,而电影用血淋淋的真相给出了回答:所谓“研究”,是将婴儿、孕妇、老人绑在手术台上进行活体解剖;所谓“医疗”,是用中国人、朝鲜人、苏联人的生命测试细菌致死量。

结语:铭记历史,吾辈当以自强护山河

观影结束后,91岁的幸存者拉着志愿者的手说:“现在国家强大,人民富裕,日子越来越好。你们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护家。”这句话道出了电影《731》最深刻的启示:回望1943年的鲁西,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无力保护其人民的悲惨现实;而今天,我们能够安坐影院直面这段历史,其背后是一个强大国家提供的安全与尊严。

电影片长有限,但它所激发的回响应无限。当防空警报在沈阳上空鸣响,当幸存者的泪水与青年志愿者的记录笔触交织,当#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与#铭记731#的话题同时冲上热搜,我们终将明白: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痛苦,而是为了完成从“受害者”到“守护者”的转变。正如电影中那句台词:“我们没有资格替先辈原谅,但有责任让未来不再重演。”这或许就是《731》留给时代最振聋发聩的警钟——以史为鉴,自强不息,方能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尊严。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