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老太太,六十来岁,独自住在云南威信县的小镇上,平时靠卖米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谁能想到,她家阁楼里藏了个男人,24年没露过面?这事在2012年曝出来,惊得全镇人都傻了眼。民警调查后,挖出了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爱情、责任、道德,全搅在一块,复杂得像一团麻
一个老太太,六十来岁,独自住在云南威信县的小镇上,平时靠卖米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谁能想到,她家阁楼里藏了个男人,24年没露过面?这事在2012年曝出来,惊得全镇人都傻了眼。民警调查后,挖出了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爱情、责任、道德,全搅在一块,复杂得像一团麻。
张玲是个苦命人,1953年出生在威信县一个穷山村。家里孩子多,她排行老三,从小就得帮着干活,挑水、砍柴、喂猪,啥都干。长到二十岁,家里给安排了门亲事,嫁给村里一个木匠。本以为能过上安稳日子,谁知丈夫是个赌棍,家里那点钱全让他输光了。
天天吵架,日子没法过,五年后张玲咬牙离了婚,一个人搬到旧城镇谋生。她在纺织厂找了份缝纫工的活,每天踩着老式缝纫机,手上全是针眼,工资刚够填饱肚子。离婚的事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别人指指点点,她索性把自己关起来,不爱跟人打交道。
王鑫的起点比张玲好点。他1947年生的,家境一般,但年轻时当过兵,在边境扛过枪,练出一身硬朗劲头。退伍后,他在旧城镇供销社找了份工作,管货物进出,算是铁饭碗。家里给他娶了个勤快媳妇,生了四个娃,外人瞧着挺美满。可王鑫自己清楚,家里头乱糟糟的。他爱看书、听广播,媳妇却只关心柴米油盐,俩人聊不到一块,天天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架。四个孩子嗷嗷待哺,日子越过越憋屈,他觉得自己像被困在笼子里。
1980年,张玲去供销社买布,王鑫正好在柜台。她挑了块棉布,他顺嘴搭了句话,聊起最近的广播节目。俩人发现都爱听评书,喜欢翻旧书摊上的小说,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从那以后,张玲隔三差五往供销社跑,俩人躲在角落聊书、聊生活,感情慢慢生根。虽说张玲知道王鑫有家室,可她管不住自己,王鑫也一样,觉得张玲才是懂他的人。八年间,他们偷偷摸摸见面,挑偏僻的河边或没人去的仓库,避开所有熟人。每次分开,王鑫都把她送回巷口,手里攥着她借他的书。
到1988年,俩人再也熬不住这种偷偷摸摸的日子,决定豁出去一块过。他们收拾了几件衣服、一点钱,趁夜坐车跑到了威信县扎西镇龙井上街,租了间带阁楼的破房子。王鑫怕被人认出来,从此没迈出过房门一步,彻底躲进阁楼。张玲则挑起了养家的担子,每天背米去集市卖,风吹日晒,硬是靠自己养活俩人。这么一躲,就是24年,邻里愣是没察觉屋里多个人。
张玲的生活像台老机器,吱吱呀呀但没停过。她早上五点起,背上几十斤米袋,步行到集市摆摊。米价低,赚不了几个钱,她得精打细算,连菜都挑最便宜的买。晚上回家,还要洗衣做饭,把王鑫的生活垃圾收拾干净。王鑫在阁楼上过得更像影子。阁楼不到八平米,屋顶矮得直不起腰,空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他白天睡得多,晚上看电视,声音调到最小,怕吵到张玲。他最爱看湖南卫视和辽宁卫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地震新闻让他印象深刻。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他凌晨四点还守着电视看直播。
王鑫没法出门,生活全靠张玲。他用桶解决大小便,张玲每天清空,动作小心翼翼,怕邻居听见动静。家里有台收音机,他靠这个听新闻,了解外面的世界。张玲偶尔带回几本旧书或报纸,他翻来覆去地看,书页都磨破了。俩人感情倒没淡,晚上凑一块吃顿简单的饭,聊聊集市上的事,日子虽苦却有种踏实。邻居夏敏小时候常看见阁楼窗边有人影,以为是老人生病不方便,没多想。另一邻居张霓听过阁楼的脚步声,猜到可能住着人,但从没捅破这层纸。
生活不是没风波。1995年,王鑫发高烧,张玲买了点退烧药,硬撑着没找医生。2003年,房子漏水,阁楼湿得像水帘洞,张玲借钱修房,自己爬梯子补瓦片。每次难关,都是张玲一个人咬牙扛过去。她从不跟外人来往,邻居送东西,她接了就关门,绝不让人进屋。集市上有人问她为啥独居,她只甩一句“习惯了”,就把话题堵死。24年,她把秘密捂得严严实实,连最亲近的人都不知道。
2012年,事情终于兜不住了。那年6月,张玲在集市搬米袋时摔了一跤,右腿骨折,疼得直冒冷汗。摊贩们帮忙打了电话给民警肖吉芬。肖吉芬是扎西派出所的民警,心肠热,平时没少帮张玲,送过米面,还帮她申请过补助。她赶到集市,把张玲送到医院,掏出自己工资垫了医药费。住院期间,她又发动同事捐款,凑了2450元,还卖了200公斤米给张玲换了1000块治疗费。张玲腿伤慢慢好转,可她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肖吉芬几次去探望,发现张玲吞吞吐吐,像有话憋着。她提议送张玲回家,张玲死活不同意,拄着拐杖也要自己走。肖吉芬没多想,只当她倔强。6月的一个晚上,肖吉芬又去医院送捐款,张玲攥着钱,手抖得厉害。她把肖吉芬拉到床边,声音低得像蚊子哼:“我瞒了24年,家里藏了个男人。”肖吉芬愣住,以为自己听错了。她赶紧叫上同事,直奔张玲家。
民警到屋里一看,房子破旧得像没人住。阁楼入口在角落,木梯摇摇晃晃。张玲敲了敲地板,一个瘦得像竹竿的男人爬下来。他脸色白得像纸,头顶光秃秃的,牙也掉得差不多了,衣服上全是灰。这就是王鑫,24年没见过阳光的“阁楼人”。民警爬上阁楼,里面只有一张破床垫、一盏油灯和几本旧书,空气霉得呛人。谁也想象不出,一个人咋能在这地方熬24年。
警方马上展开调查。王鑫交代,他是麟凤镇人,原先在旧城镇供销社上班,有老婆和四个孩子。1988年跟张玲私奔后,就没跟家里联系过。民警联系了他的原家庭,得知他媳妇找了他好多年,甚至查过无名尸体的消息,最后以为他死了,把他的户口注销了。四个孩子对王鑫恨得牙痒痒,根本不认这个爹。王鑫没多争辩,只说自己选了张玲,后悔也晚了。
这事一传开,镇上炸了锅。有人跑去看张玲家的阁楼,回来直摇头,说那地方连猪圈都不如。邻居夏敏回忆,小时候常看见阁楼有人影,以为是病人,没往深处想。张霓说她早听出阁楼有男人走动,但觉得不是啥好事,就没吭声。社区里议论得热火朝天,有人佩服张玲的韧劲,觉得她为了爱情豁出命;有人骂王鑫没良心,扔下老婆孩子跟人跑,算啥男人。
法律问题也摆上台面。王鑫和原配是事实婚姻,当年没登记但合法。如果1988年他公开跟张玲一块,可能会犯重婚罪。可2003年婚姻法改了,事实婚姻不再认,追诉期也过了。律师刘爱国说,王鑫和张玲这24年只是同居,不违法,可以直接登记结婚。警方帮王鑫办了新身份证,补了户口。2012年秋天,俩人一瘸一拐走进民政局,拿到了结婚证,算是圆了24年的梦。
婚后,他们没搬家,还是住在那间破屋里。不同的是,王鑫能出门了。他第一次走到街上,眼睛被阳光刺得睁不开,步伐慢得像老牛拉车。社区给俩人申请了低保,每月300多块,加上张玲卖米的高龄补贴,日子凑合着过。集市上有人看见他们一块买菜,张玲拄着拐杖,王鑫提着布袋,俩人话不多,但总挨得近近的。
这事上了新闻,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说张玲是个痴情女,24年养着王鑫,换谁也做不到;有人骂王鑫自私,四个孩子扔给原配,自己躲起来享清福,根本不配谈爱情。还有人算了笔账,张玲卖米一天赚不了20块,24年下来,供王鑫吃喝,等于拿命在爱。啥是真爱,啥是责任,啥是道德败坏,网友掰扯得没个结论。
王鑫的原配和孩子是另一道伤疤。原配找他找了十几年,头发熬白了,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没一天好日子。孩子们长大后,听说王鑫的事,全都气得要跟他断绝关系。原配没露面,只通过民警传话,说早就当他死了,不想再提。王鑫听完没啥反应,只说自己对不起他们,但回不去头了。
这故事没啥大团圆。张玲和王鑫是合法夫妻了,可背地里还是有人指指点点。他们的爱情听着浪漫,可踩着别人的痛来的。王鑫抛下家庭,躲在阁楼当隐形人,图的是自己的快活;张玲明知他有家室,还跟他跑,24年守着秘密,苦是苦,可也害了人。俩人后半辈子安稳了,但原配和孩子心里的窟窿,怕是永远填不上。
这事让人五味杂陈。你说它是爱情吧,确实有股子让人震动的力量,24年不离不弃,换谁身上都得服气。可你说它是自私吧,也没毛病,王鑫扔下四个娃,张玲帮着藏,哪点算得上光彩?生活不是电影,没啥绝对的对错。这故事摆在这儿,咋看全凭你自己。想说啥,底下留言吧,咱一块唠唠。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