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在我们研究所共事的一位同事,原本从事外语技术资料翻译工作,后来调到了北京青年旅行社担任导游。我们当年关系很好,经常一起玩儿。1988年夏天我刚从意大利SMT学校学习回来不久,有一天他联系我说,他们旅行社即将接待一个意大利退休老人旅行团,下周末会在北京停留两天
关于阿达奶奶的故事,回忆起来是伤感的,这是关于一个经历坎坷老人的故事。
曾在我们研究所共事的一位同事,原本从事外语技术资料翻译工作,后来调到了北京青年旅行社担任导游。我们当年关系很好,经常一起玩儿。1988年夏天我刚从意大利SMT学校学习回来不久,有一天他联系我说,他们旅行社即将接待一个意大利退休老人旅行团,下周末会在北京停留两天。他还详细介绍了旅行团的行程安排,主要包括故宫、天坛、颐和园和长城等经典景点。
我的老同事提到,他们旅行社有位法语翻译,毕竟意大利人懂法语的比懂英语的多,这位法语翻译勉强能应付。但社里暂时缺少意大利语翻译,接待这个团还是不够理想。为了确保这个意大利旅行团的接待质量,旅行社领导发动大家集思广益,希望能找到一位会意大利语的人,担任北京两日游的地陪导游。
于是曾经的老同事想到了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帮忙?那时我年轻,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便欣然接受了这份地陪导游的邀请。首先,我对导游工作状态很好奇,觉得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既能锻炼自己,又能传播中国文化。其次,这个团的行程恰好包含周末,加上周五下午机场接机我只需请一天半假,就能有两天半时间体验这份工作(1995年5月1日后,我国开始实行周末双休制)。
咱是老北京,讲究的就是个局气——应承下的事儿,必须办利索,绝不给哥门儿个掉链子!意大利老年旅游团团来之前,我每天下班后都紧锣密鼓地做准备着。找旅行社那哥们儿借了本北京旅游指南,把那些个典故背下来,连带着用意大利语在肚子里过电影。遇到生僻的专有名词,譬如说故宫是Città Proibita,全都拿字典查明白,抄在小本上备着。
那周的周五下午,在北京机场1号航站楼接机(那时2号和3号航站楼都还没影呢),接到了这个旅游团。见面后一看还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老年妇女居多,符合女人比男人寿命长的自然规律。这些老年游客一个个拖着大箱子,我猜一种可能是带了不少换洗衣服,而是留足行李箱的购物空间。
那年我才27岁,论岁数,老人们对我来说都可以算是爷爷奶奶辈。见此景,出于国人尊老的传统理念,我除了嘴巴上忙着介绍行程安排,手脚也没闲着——忙前忙后帮大家把行李装进旅行社的大巴车里,我还格外注意搀扶他(或她)上车。
一路上我做了自我介绍,老人们都夸奖我意大利语说的好,并追问我在哪里因何机缘学会说意大利语,我一边给大家答疑解惑,一面介绍接下来两天的日程安排。由于第一眼的印象好,老人们很快跟我建立起友好的信任关系。
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了这个团下榻的宾馆——东方饭店。这家宾馆始建于1918年,是解放后的京城老牌涉外宾馆之一。东方饭店位于万明路,临近琉璃厂、大栅栏商业街,距离天安门广场大约3公里路程。
到达东方饭店后,我一面安排老人们办理入住手续,一面跑来跑去帮助年纪大的老年人把大件行李拖进酒店大堂。但后来我意识到,专业导游很可能不会这么做。就算对于年轻导游,假如天天这么拼,体力上肯定是受不了。此外我还有一个感觉,我的所作所为,老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
东方饭店(百度图片)
周六我陪老人们游览了天坛、故宫、颐和园等几个市区景点,由于都做了充分准备,所以我对这些景点的讲解也比较全面和生动。旅行团的老人们,对于东方古国的历史文化,尤其对于六朝古都北京丰厚历史积淀十分痴迷。
记得那是初夏的六月,天黑晚,并且也不是太热。记得第一天从故宫回酒店晚饭后,老人们说研究过地图,发现东方饭店距离天安门不太远,提出想尝试乘坐三轮车到天安门广场转一圈。类似这样计划外的要求,我估计专业导游一般不会干的。而我这人耳根子软,心想这些老年人来中国一词不容易,不想让他们留下遗憾。
虽然一天跟下来口干舌燥,走的腰酸背痛,但仗着年轻力壮,就一口应承下来了。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接这个活是骑着我的自行车来到酒店的。我在酒店住两个晚上,旅行社给我安排了房间。
其实乘三轮车游天安门这事倒也好办,因为在酒店门口有许多三轮车夫趴活儿(这是北京方言,特指出租车等营运车辆停靠在路边等候乘客的行为),我很快就叫来了好多辆三轮车,一个车坐两位客人。我和三轮车夫们说好了,我是导游骑一辆自行车,大家相互照应着,一辆接一辆相互别落下太远,到天安门转一圈。最后一辆三轮是一个叫ADA(阿达)的老奶奶,她是本团最年长的老人、和她家乡的好友比她小几岁的娜达艾达(NADAEDA)两人。
头几辆三轮的车夫都是中青年,蹬车快,而最后这辆三轮的车夫是个上了年纪的大爷,蹬得慢,一眨眼就被其他三轮落下很远。我想这样不行啊,于是和这大爷说“您别登三轮了,我和你换一下,您骑我的自行车、我来蹬三轮儿。”
就这样,我蹬着三轮车载着两位老人,到天安门兜了一圈。虽然我自己骑三轮汗流浃背,但两位老人乘坐在三轮车上,一边观赏北京旧城的胡同街景,温和的小风拂面,一边还听着我的讲解,自然非常的惬意。她们说,别看我们最后一辆车,但我们比其他人都幸运,因为可没人给他们讲解呀!因为我周一上午必须回单位上班,我无法继续陪老人们继续游览城外的长城等景点,所以“乘坐三轮车夜游天安门的计划外项目”完成后,我便找到队长布鲁诺先生说“明天早餐后,我就回单位上班了,我该跟你们说“再见”了。
布鲁诺先生听明白后,立即转告了旅行团所有人。夜游天安门结束后,意犹未尽的老人们在大堂咖啡座聊天。听说我明天不来了,大家都向我围拢过来。所有的老人都向我表示感谢,有的老人说总结说“这两天是本次中国游最值得回忆的两天,这因为有你这样的大好青年带我们玩。”还有老人说“我们没想到在北京,能遇到能说这么好的意大利语北京人,把北京城的历史讲给我们听。我们真是太幸运了。”更有老人遗憾地表示“只可惜你陪我们的时间太短了!”意大利人属于“热血性”性格的拉丁民族,特别容易动情,有的老人甚至落泪了。
我注意到好多老人跟布鲁诺先生悄声商量着什么,接着我见到布鲁诺先生走过来,跟我说“大家为了感谢你这两天的服务,纷纷要球给你一些小费,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虽然,我知道在意大利餐饮服务业,是有给服务人员消费这种传统的。但是,第一次遭遇“人们要求自己接受小费感谢”的状况,我一时还是感到有些尴尬。
对老人们对我个人品行的肯定和“过誉”,我表达了衷心谢意。我实话实说告诉他们旅行社请我来,是支付我劳务费的(印象里也就两三百元)。我和老人们说“这次应朋友之邀来做两天导游,对我来说是复习说意大利语。再者,我就是北京人,没有比向外国朋友介绍我的城市更高兴的事了。我也感谢你们这两天对我的这业余导游的支持和信任。我觉得小费就不收了吧。”
老人们听了我说的话后更加感动,也许从未见过我这样的“活雷锋”,他们纷纷表示“小伙子这两天你的辛苦和周到我们都在眼里了,你付出了劳动应该得到补偿,我们都是出于真心感谢呀!”到了这一步,我觉得再坚持拒绝,就有点不通人性了。再说,我也确实付出了辛苦。最后,我还是收下了小费,印象里折合人民币六百多块钱。加上劳务费,这两天挣了小一千元,这在当年算不少钱了。来钱快,去钱也快,跟哥们儿吃喝很快就把这些钱给造了(“造”字,在东北话里,有“消耗掉”的意思)。
前文讲到我骑三轮车载着娜达艾达和阿达两位老人夜游天安门。“小费风波”刚刚过去,接着我又遇到了更想不到的一件事——娜达艾达老人找到我,小声给我说“那个叫阿达的奶奶是个独身老人,她没有孩子。我们有个唐突的想法——要是你能陪她回意大利,做她的孩子该多好呀!”我听清楚意思后,不知该如何作答,睁大眼睛看着娜达艾达老人。
我忽然想来,在昨晚骑三轮去天安门路上,两个老人还问过我的家庭情况,比说你结婚了吗,是否有孩子等(那时我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个“出国潮”,为了出国一些年轻人绞尽脑汁。例如,大慈善家李春平先生曾写过《忏悔无门》一书,讲述他出国的传奇故事。
在听了娜达艾达老人告诉我的消息后,在我的脑海里迅速闪过以下的思绪——虽然经历过“出国潮”,但鄙人一向不看重这件事。事实上,在1987年意大利政府大赦期间我还在意大利学习,当时只要申请,就可以获得永久居留身份。记得当时许多在欧洲打黑工的温州人,为了获得意大利永居身份,纷纷从西班牙、法国、荷兰等地涌入意大利。而即便在那时,我都没有动心。不是唱高调,在我心里一直把为祖国服务放在第一位;同时,我也想过我做不到长期不能陪伴父母尽孝的状况。
我这人耳根子软,看到娜达艾达老人十分认真和真诚的眼神,虽感到她的提问确实唐突,但我觉得还是要给出一个比较好的答案。为不使独身无子女阿达奶奶太过失望,我考虑了几分钟这样回答说“认识您和阿达很高兴,我看得出阿达是个慈祥的老人。中国的孔夫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我父母亲在中国,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不能在远离父母的地方生活。”
我能看出娜达艾达听了以上这句话后,表情的细微变化。为了不使老人失望,我继续接着说“我以后还有机会去意大利,我一定会去看望你们。从阿达老人的年龄看,可以做我的奶奶,我想我可以把她认作我的意大利奶奶!”听了这句话,娜达艾达兴奋地说“那可太好了,我马上去告诉阿达你的想法!”
原来,阿达老人就站在我们附近,娜达艾达告诉他我的话后,她马上走过来,眼含热泪用手拍拍我的脸颊说“那么,你以后就是我的中国nipote(意大利语孙儿的意思),你以后一定要来意大利看我呀!”按照意大利人的礼仪,我轻轻拥抱亲吻了两位老人,我跟阿达奶奶说“好的,我一定来看您!”
阿达奶奶要我给她留下了通信地址,她说要把我们一起的合影寄给我。说到拍照合影,我忽然想到那天中午在全聚德烤鸭店用餐的一幕——老人们对全聚德酒家的各种菜品、尤其是烤鸭赞不绝口,我一一给大家做介绍。我想起来用餐时,我左右两边一位阿达奶奶,另一位是旅行社的女领导大姐,两位女士都是大个子。用餐结束后我们三人还拍了合影。大约一个月过后我收到阿达奶奶的来信,信中有几张照片,这里展示二张。一张是全聚德的三人合影(此照说明阿达奶奶早有想法),另一张是在故宫的全体合影。
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旅行社领导、阿达奶奶和我合影留念
这张照片摄于故宫,是旅游团回国一个月后阿达奶奶寄给我的,后排左一是阿达奶奶,前排左三蹲着的是娜达艾达
转年我和侯哥就被派到意大利SOMET公司学习剑杆织布机技术。在这次去意大利前,我早早打算好了,利用当年的暑去看望我的意大利奶奶阿达。动身去意大利前,我写信给阿达奶奶告知了我的计划,奶奶很快回信给我寄了一张她家乡的地图和她家的电话号码。到了意大利后,我与阿达通了几次电话,她每一次都催促尽快去。接下来的故事就与本合集第51篇的内容联系起来了。
亦因有以上的计划,我对中国人能否同本地人一样享有企业暑假很关注——每年八月中开始,企业职工都会有一个月左右的带薪休假。作者在第51篇中已讲过,经过主动争取,公司在安排我俩完在几家主机配套装置工厂实习后,给了我们两周假。
我把这两周的假期分为三段,在第一段时间我陪侯哥游览文化名城佛罗伦萨,作者在第52篇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间。第二段时间,我用于去看看望阿达奶奶。最后一段时间,我用于去萨奇莱镇看望李文萨合唱团的朋友们,这个经历在合集文章第10篇中已经讲述过。以下讲述我在1989年8月去看望阿达奶奶的故事。
陪侯哥游览过佛罗伦萨城后,我俩便分头行动了,我记得我建议侯哥从佛罗伦萨继续南下去古城罗马城看看。我记得那天我乘坐的夜间的火车向东南方向行走,中间在博洛尼亚(Bologna)转车一次,第二天的上午到了马切拉塔省(Macerata)的托伦蒂诺市(Tolentino),此地属于马尔凯大区(Marche)。这是个风光秀丽 的丘陵地区,夏日阳光明媚和风拂面,漫山遍野都是的葡萄园。
马切拉塔风景如画
与其他意大利小城一样,Tolentino是一座十分安静祥和的小城。在波城和贝城,意大利北方佬总说南方穷,南方人懒惰。但是,虽说南方不如北方发达,但人民更加温良淳朴。我拿着阿达奶奶寄给我的地图,出了火车站后乘坐公交车,也就七八站路很快就到达阿达奶奶告诉我的车站。下车后问过两个路人,他们都很热心地给我指路,很容易找到了奶奶居住的公寓楼。这是一栋四层的公寓楼,看上去是经典的1960年代的设计,由简洁的线条构成(百度搜到一张1960年设计建造的代意大利公寓区照片)。
1960年代设计建造的意大利公寓区
我按了标有“ADA家”门铃,不一会,就听到扬声器里阿达奶奶的声音“告诉我门已开!”我忽然感觉这声音有些陌生,心想也许是扩音器造成了声音失真,也有可能时隔一年不熟悉阿达奶奶的声音了。
接近三楼时,见到大个子的阿达奶奶正在打开的房门边迎接我,听到她嘴里喃喃道“你终于来到了,mio nipote cinese(我的中国孙儿)!”。我紧走两步,拥抱阿达奶奶行左右贴面礼。
进屋后,我观察到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公寓,室内收拾的十分干净整洁。我这种大大咧咧的人,习惯住在乱糟糟的环境里,整洁有序的室内布置令我精神紧张。多数中国人性格内敛,我在国人中又是少数偏内向的人。再加上毕竟只在北京见过阿达奶奶一面,忽然来到阿达奶奶的家里,最初还是有感生疏和不自然。
阿达奶奶我问什么时候出发的,我坦白告诉她先陪中国同事游玩佛罗伦萨,然后从佛罗伦萨乘火车过来。奶奶得知我乘坐了一夜火车,她便告诉我“你先去卫生间洗个热水澡,然后休息一下,我已经把你的卧室收拾好了”。奶奶还告诉说,今天约了娜达艾达,她马上过来,晚上我们一起做饭给你吃。听了这些话后,让我回想起每次回到外婆家那种亲切和放松得感觉,件件地,那种不自然的感觉慢慢地消失了。
晚餐是阿达和娜达艾达两个老太太一起做的,她们做了本地的家常菜,彼时我已适应意大利风味餐食。品尝两位老人亲自烹饪的菜肴,是一种难得享受,那是一种“奶奶的味道或外婆的味道”。晚餐在意大利是重要的家庭聚会时段,爱聊天的意大利人总是会在餐桌上聊个没完没了。那天的晚餐中,我们边吃边听阿达奶奶给我讲了她不平凡的身世。
阿达奶奶说她出生于1920年,他还有一个哥哥。这兄妹俩出生到成年的二十余年,正好遭遇了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统治时期,也就是1922年至194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战争浩劫意大利百业凋零,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工人纷纷暴动,夺占资本家的工厂,农民也广泛开展“夺取土地运动”,意大利处在一场大动乱的前夜。原社会党活跃分子的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利用这样的形势,在1919年3月纠集150名退伍军人、民族主义分子和政治暴徒,组织了意大利第一个法西斯组织——法西斯战斗团(Fasci Italiani di Combattimento)。
两年后,墨索里尼又把法西斯战斗团改组为民族法西斯党(Partito Nazionale Fascista),由于法西斯党徒喜欢集体身着深色衬衫,故俗称为Camicia Nera——即黑衫党人。墨索里尼自封为法西斯党党魁。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坐镇米兰,指挥成千上万法西斯党徒,由米兰徒步进军首都罗马,不费一枪一弹,和平占领罗马。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Vittorio Emanuele III)见法西斯党势不可当,便下令解散意大利政府,任命墨索里尼为政府首相,组织法西斯政府。
虽然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施行严酷的独裁统治,但自法西斯党出现,意大利人民中就存在反法西斯组织。在反法西斯的斗争及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阿达的哥哥就在那时,参加了反战组织的游击队(Partigiani della Resistenza)。著名的意大利里歌曲O bella Ciao(哦,美人儿再会),曾被南斯拉夫电影《桥》作为主题曲,当时将这首歌的歌名译为《游击队之歌》。
墨索里尼对外推行侵略,对内镇压包括南方黑手党在内所有反西斯政治或反战的抵抗组织,重点镇压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反战的游击队——加里波第纵队(Brigate Garibaldi)。阿达奶奶的哥哥加入游击队后进入山区坚持斗争,一年多后不幸被逮捕,不久就被法西斯党杀害了。阿达奶奶的父亲得知噩耗后,心脏病发作去世,而阿达奶奶的母亲则悲痛欲绝,长期的悲伤和哭泣甚至导致了老人失明。由此,我了解到中国老辈人常说的“哭瞎了眼睛”,还真有可能发生!
哥哥牺牲爸爸病故后,家里只剩下失明的母亲和阿达,母女二人的生活完全靠阿达一个人辛苦工作来维持,终于熬过了二战和战后那些艰苦的日子。后来阿达在一家不错的公司做财务工作,母女二人的生活慢慢稳定下来。阿达是一位重情重义孝女,一直到为她母亲送终,年近40岁的她依然孑然一身。
后来,她遇到并嫁给一位50多岁的好好先生,两口子幸福平静地生活了十几年。但是先生先走了一步,由于二人没有子女,先生走后又留给她一个人的孤独。听阿达奶奶讲完她令人伤心的故事后,娜达艾达奶奶叹了口气微笑着对我说“E’ questa la vita——这就是人的命!”其实,娜达艾达老人也是一位寡居老人,但不同的是,她有自己的孩子。是啊,许多人是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因此就有了“宿命论”的说法。听了阿达奶奶的身世,我对老人家的遭遇由衷地产生了深刻同情。我觉得,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应该给予老人所欠缺的亲情。
第二天会开车的娜达艾达奶奶,开来她那台最小号的菲亚特车500型老爷车(特别喜欢这款车的造型,百度搜到一幅照片附后),载我阿达奶奶去游览省城马切拉塔。我记得路上阿达奶奶和娜达艾达奶奶说“哼,我要是再小几岁,也学会开车多好,也能像你一样开着车到处走走多方便!”这天两位奶奶都十分的开心。
停在街边的菲亚特500号微型轿车
我和大个子的阿达奶奶和小个子的娜达艾达奶奶合影
两位老人带我在一家本地特色家常菜馆用午餐,我发觉意大利南方菜的口味,可能多数中国人更容易适应。一种可能性是南方农副产品比北方丰富,另外好像奶酪用量比北方少一些,感觉没有那么厚重奶油及奶酪味。午餐后,两位老人又带我去看望了之前一年北京旅游团的队长布鲁诺先生。
午餐后我们又去看望了当年“北京旅游团”的团长Bruno先生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晚上托伦蒂诺(Tolentino)城旅行爱好者组织请来二十来个好朋友在布鲁诺家的地下室开了一个party,似乎这个活动是专门为欢迎我举办的。好几位曾在一年前参加了中国旅游团的朋友参加了这个party。活动开始时,放映了托伦蒂诺城旅行爱好者在中国和美国旅行的录影。
他们为聚会准备了丰盛的冷餐食物和酒水,录影放映后“按照意大利惯例”大家进行了合唱,这种常见的聚会娱乐形式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本合集第8篇文章种,我专题介绍了意大利人的合唱爱好)。酒过三巡最好的娱乐形式就是大家一起合唱家乡的流行歌曲。我觉得凡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开展得好,必然出现一些奇迹。意大利歌剧和意大利足球,是文体活动中意大利的两大强项,我认为这都与群众性自发兴趣活动的蓬勃发展, 有着因果关系。
这是Bruno家的地下室。为了不影响邻居,意大利人餐后的合唱活动都会安排在地下室进行
另外,在省城马切拉塔(Macerata)市政厅前,我还意外看到了一个身着中国古代官服的塑像,我近前看到了塑像上的字Mateo Ricci,原来这塑像就是明朝时期来中国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在北京去世,并被安葬在北京。没想到,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小有名气的意大利人,家乡在这里。
Macerata市政厅前的利玛窦塑像
两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第三天上午我要赶火车去下一个目的地,波城的萨奇莱看望李文萨合唱团老朋友。记得那天夜里我睡得不安稳,心里一直在回想阿达奶奶讲述她的身世。
我听到阿达奶奶很早就起身了,好像在厨房忙些什么。第二天上午,又是娜达艾达开车和阿达奶奶一同送我去车站。分别时,奶奶流泪了,记得她和我说,“好孩子,你要坚强(Stai in gamba)!祝你一切好运气”,我也和阿达奶奶说“您也一定要坚强,要注意身体!”
我上车了,车启动了缓缓前行,我看到阿达奶奶一边向我挥手,一边用手帕擦拭眼泪——这真是令人难过的一幕。我忽然发现,我的手提包比来的时候重了不少,打开一看原来是奶奶亲手为我准备的面包三明治,里面夹着满满的火腿肉和奶酪。包里还有一套新的运动服,是为我买的。看到这些东西,我的眼睛也湿润了。阿达奶奶太不容易了,一辈子送走了好几位亲人,我想我如果真的能留下来,陪伴老人多一些时间该有多好!虽然我和阿达奶奶素昧平生,但是这一刻我感觉到她真的好像我的亲奶奶一样!
后来我与老人通了好几年信,由于年纪大,她的字迹写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但她每次来信都说说旅游团朋友们的事,询问我的生活和对我的思念。每个圣诞节新年我都会给奶奶写信,直到有一年再未收到回信。我想我的阿达奶奶一定是去了天堂,与她的亲人们会面了……
来源:开心的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