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江苏高能第三期“内训师”培训顺利落幕,作为人才战略的重要抓手,“内训师”体系打造了服务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高能“智库”,也是人才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江苏高能通过“轮岗+见习”机制培育复合型人才,依托“培训+认证”体系促进知识共享,将人才建设刻入企业发
3月,江苏高能第三期“内训师”培训顺利落幕,作为人才战略的重要抓手,“内训师”体系打造了服务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高能“智库”,也是人才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江苏高能通过“轮岗+见习”机制培育复合型人才,依托“培训+认证”体系促进知识共享,将人才建设刻入企业发展年轮,为公司战略转型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撑,也揭示了组织与个体的共生密码。
土壤篇:破除边界的成长生态
“我从没想过能做党群工作。”入职三年的小李感叹道。小李是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一直在安全应急部、经营发展事业部等业务部门工作,今年轮岗至党群工作部给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会。他相信这些多样的工作经历能给他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之路:“这不是简单的岗位变动,而是一把打开我职业发展道路可能性的钥匙。”
在这把“钥匙”背后,是江苏高能多年来构建的人才发展生态。公司常态化的轮岗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了丰富的锻炼机会,打破本部与基层、业务和职能的岗位壁障,致力于培养出复合型人才。2024年底,公司通过对260多名管理人员的人才盘点,针对性建立了多种特质维度的素质模型,用不同的能力碎片去塑造属于每个人的人才拼图,打破了传统的单线程成长模式。据此,公司将“人-岗”匹配做到了“能-岗”匹配,并通过见习锻炼对后备人才实战化培养,打造优秀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路径。到如今,公司已有48名后备人才在这样的成长生态中走上了更高的管理岗位。“我们就是要打破部门壁垒、岗位固化、专业限制这些阻碍职业发展的框框架架,通过双向轮岗、素质评估、实战化培养来推动公司内人才的流动和跨领域发展。”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这样描述。“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知识可穿透、角色可转换、价值可流通的用人新生态。”
光照篇:穿透层级的知识共享
江苏高能的人才建设不是“野性生长”,精心的培育才是让人才快速成长的密钥。公司持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从高管到员工,从安全教育到管理赋能,打造了全层级、多业态的立体化培训项目。公司还与时俱进开创培训新模式,线上培训课堂和应急演练仿真系统使得知识共享可以跨越时空阻碍,全年9万次的演练次数更是彰显“高能久安”的底色。
为了满足“成品油强链,新能源延链,便利店补链”三大业态发展需求,公司通过开展安全技能竞赛、便利店营销培训等活动,打造了覆盖“油、电、商”三大业务的技能培训体系。600名加油员拿到了加油操作职业技能等级认定,431人考取了高低压电工证,他们成为公司能源转型道路上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锋”。目前,新能源人才培养的“第二周期”已经开启——公司联合国网电动、蔚来能源等行业头部企业对取证员工开展实操培训,让他们从“有资质”到“能上手”,这些新能源人才也将通过带教机制推动公司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共生篇:超越雇佣的价值循环
向上攀登,向下扎根。在见证公司的新能源建设后,刘老庄加油站站长黄飞不禁感叹:“公司近年招了好些优秀年轻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这些‘前浪’也得不停往前呐!”。这位从加油员成长起来的“老兵”,如今正在学习充电桩管理知识,将传统油品的管理基因注入新能源业务。
后浪奔涌,前浪托峰。江苏高能的“导师带徒”机制深度激活了“传帮带”的传统势能,基层单位和各部室的负责人以职业导师的身份,构建起知识经验代际传承的桥梁。“内训师”体系的制度化建设更是通过经验萃取、课程开发等标准化动作推动了这种代际传承的双向输出。目前,公司通过内部公开选拔,聘任了管理、技能和技术类内部培训师23名,累计开发涉及新能源业务运营、安全管理、班组建设、无人机操作技术等多个领域的21门课程,在双向反哺中催生组织智慧的新陈代谢。
江苏高能的师徒纽带和内训制度将公司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带到了更高的高度,当老员工贡献的经验和新生代输入的知识互相碰撞,这种双向赋能的人才齿轮就此咬合,驱动着江苏高能在能源变革浪潮中破浪前行。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党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