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逐渐进展的脑部疾病。它会造成大脑神经细胞大量死亡,导致记忆力、思考力和行为功能持续下降,严重干扰正常生活。
忘了钥匙放哪儿,刚说的话转头就记不清……
这些“记忆力滑坡”的时刻,
难免让人心里一紧:
”我该不会是阿尔茨海默了吧?”
而另一边,每当有所谓“神奇新药”问世,
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反正以后能治好,现在无所谓了。”
与其在焦虑和乐观间摇摆,不如用科学武装自己。
这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让我们用认知战胜恐惧。
忘事≠得病,但什么样的“忘”要警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逐渐进展的脑部疾病。它会造成大脑神经细胞大量死亡,导致记忆力、思考力和行为功能持续下降,严重干扰正常生活。
大脑内部正在发生什么?
把它想象成一场“大脑的交通瘫痪”:
β-淀粉样蛋白斑块:像垃圾一样堆积在脑细胞之间,阻塞通路,并且引发毒性与炎症反应,毒害周围“居民”(健康神经细胞);
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内的铁路轨道如同电线缠结在一起遭到破坏,像乱麻一样扭曲缠绕在一起,阻碍神经细胞中的物质运输信号传递;
神经元死亡:最终交通瘫痪、整个城市的运作陷入停滞,大脑功能逐步丧失。
疾病的发展通常经历
无症状期 → 主观记忆下降 → 轻度认知障碍 → 痴呆期(轻、中、重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侯清华主任医师提醒, “很多人一过性忘事,比如熬夜、压力大,记忆暂时下降,调整后能恢复——这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过度焦虑。但要警惕的是持续性的、进行性加重的记忆衰退,比如过了几个月仍不见好,甚至越来越差——这时候就应该及时就医评估。”
“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在于把握“主观记忆下降”和“轻度认知障碍”这两个最佳窗口期。
哪些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风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和可控两类,这也为我们预防指明了方向。
不可控因素(需警惕):
年龄:年龄增长,风险上升;
遗传:有家族史的人需特别注意;
基因:如APOE ε4 基因型。
可控因素(可积极干预):
生活习惯:缺乏运动、吸烟、不健康饮食、睡眠不足;
血管健康: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肥胖;
感官能力:听力或视力下降未及时矫正;
心理与社会因素:抑郁、焦虑、社交孤立、缺乏人际互动。
多早算“早防”?答案是:无论您今年几岁,从现在开始践行健康生活,就是最好的“早防”。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持续学习:阅读、学习新技能、棋类游戏等激发大脑活力;
健康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多蔬果、全谷物、鱼类和健康脂肪;
维护心脑血管: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胆固醇;
远离烟草: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
保护头部:避免外伤,乘车系好安全带,运动戴头盔;
充足睡眠:睡眠帮助大脑清除代谢废物;
积极社交:多与亲友相处,参与社区活动;
管理情绪:及时治疗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挑战大脑:常做益智游戏、解谜,培养爱好,保持思维活跃。
如何治疗?双管齐下
阿尔茨海默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类似,属于可防、可干预的慢性病,需实施长期综合管理。
药物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适用于轻中重度患者,改善记忆和思维;
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用于中重度患者,帮助调节神经活动;
具有病程修饰作用的单抗类药物(主要通过清除β-淀粉样蛋白,目前有伦卡耐单抗,多奈单抗)
请务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
与药物同等重要,包括: 多感官刺激、神经调控治疗、身体锻炼、认知激活与训练、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改善情绪和行为,维持日常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家属的支持至关重要。耐心陪伴、协助服药、定期复诊,才能真正延缓疾病进展。
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以下迹象,请务必重视——
反复问同一个问题
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判断力明显下降
性格变得沉默或多疑
忘记怎样做熟悉的家务
现在行动,为时未晚!
提高认知:了解早期症状,拒绝病耻感;
及时筛查:借助社区筛查或专业量表(如AD8)做初步评估;
专业就医:前往神经内科、老年精神科或记忆门诊寻求帮助。
专家提醒
侯清华主任指出,“尽管新药为部分患者带来希望,但疾病修饰治疗并非神药,更不能替代早期预防。一旦疾病进入中晚期,大脑损伤已难以逆转。真正有用的,始终是每一天的健康生活方式。”
侯清华
个人简介:
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
广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广东省卒中学会理事
广东省保健协会老年性痴呆医养融合分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理事会副会长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中心放射与医学影像科博士后
《实用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审稿专家
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尤其是脑血管病、认知(记忆)障碍、头晕和神经心理疾病的诊疗。
易陈菊
个人简介:
广东省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PI
深圳市中药活性物质筛选与转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长期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转化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euron、Brain 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