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生万物”之道:生生不息的中国乡土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08:32 1

摘要:电视剧《生万物》的热播向行业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为何聚焦土地、乡村、农民的“三农”故事,能在流量时代抢回观众注意力并收获良好口碑?正如剧集名称中隐去的“道”字,该剧能引发“隔代追剧”的原因之一,正是它契合了主题创作之“道”,或可从3个“看”分析:

吕帆

电视剧《生万物》的热播向行业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为何聚焦土地、乡村、农民的“三农”故事,能在流量时代抢回观众注意力并收获良好口碑?正如剧集名称中隐去的“道”字,该剧能引发“隔代追剧”的原因之一,正是它契合了主题创作之“道”,或可从3个“看”分析:

首先是“看什么”。在“注意力经济”在内容赛道称王称霸的当下,遍地是内容、处处讲故事,繁荣的同时也让“同质化”成为剧集行业绕不开的问题。这恰是《生万物》带来的启示:当好莱坞的“超级英雄”拍不动了,乡土中国的故事还可以常讲常新。

“乡土中国”在剧中的第一重展现是主题。主题创作如何找到观众的“最大公约数”?或有两种粗略分法:一是“往下找”,去下沉市场找受众;二是“往回找”,着眼我们共同的来路、共通的精神、共鸣的情怀、情感和情绪,《生万物》属于典型的后者。

该剧叙事的表层是宁绣绣的成长故事,肌理却渗透着一个重要议题:为何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至今?因此,《生万物》在讲好故事之外,其主题的魅力来自迎难而上地回答一个宏大命题——何以中国,这是永远不过时的主题,定有很多故事等待着被讲述。

其次是“看下去”。在“长短竞合”的当下,长剧集怎样营造持续吸引力?这便涉及“乡土中国”在剧中的第二重展现:人物关系与人物命运。纵观《生万物》,其叙事中心真切地围绕于“人与土地”,形成了“人物魅力+人物关系+人物弧光+人物命运”的复合交响。如在绣绣第一次下地的场景中,编导以一块垫脚石、一声“爹”、一枚鸡蛋,巧妙地展现出亲家、父女、夫妻、婆媳三种人物关系的变化,在此消彼长的情感投射中,呈现出了合理而有趣的人物魅力和情节动力。

除了关系与命运,剧集对人物精神的刻画也是让观众“看下去”的重要原因。对《生万物》而言,便是将“不怕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鲁南精神,化作天牛庙村老百姓的中国式生存智慧:心随境转的乐观、不讨人厌的心机,冒犯却不失温暖的幽默、中国百姓原生面貌的切口。这也带来了长剧集创作的一种启示:若长剧中的每个“短句”——戏剧场景——都能拥有“短”的优长,受众没有不看下去的理由。

第三是“看何方”。今年暑期档中,一些古偶、仙侠剧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人们又开始质疑:“IP+流量”的“爆款公式”难道再次失灵了?与其说是失灵,不如说这一公式亟需重新阐释:首先,在笔者看来,IP并非单指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内容,更应是“值得做两次的作品”,否则便很容易沦为网友评价的“预制爆款”——成本可控、效果可估,可量化生产却难逃工业风、商业化、冰冷感的产品。

《生万物》能取得收视佳绩,离不开文学原著的根基与恰如其分的影视化改编,呼应了近期整个行业对“剧本中心制”的重提与落实。对一部描写百姓生活、华夏土地的故事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观众喜爱更大的品牌,没有什么是比人民生活更大的流量,这便是“乡土中国”在剧中的第三重展现:土地是大IP,百姓生活是大流量。

或许,这也是《生万物》对主题创作的三重启发:讲述中国乡土故事,展现百姓生活群像,提醒新IP创作方向。愿乡土中国之上的“土地故事”,生生不息。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