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为邦本,技传四方。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不仅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更以开放姿态跨越山海,将深耕多年的田间智慧、丰收经验,转化为助力全球农业发展的“中国方案”。
农为邦本,技传四方。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不仅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更以开放姿态跨越山海,将深耕多年的田间智慧、丰收经验,转化为助力全球农业发展的“中国方案”。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大众新闻推出“农技出海记”系列报道,聚焦山东农业技术、装备与人才走出国门、服务世界的生动实践。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从远程治土到“中国棚”种全球——这些带着山东印记的跨国合作,既破解了当地“种不好、收不多”的难题,也彰显了“藏粮于技”的硬实力。报道将深入一线,通过鲜活案例与故事,记录农技跨越国界、落地生根的坚实足迹,展现农业出海的山东担当,敬请关注。
9月10日午后,山东潍坊寿光,白俄罗斯客商弗拉基米尔·纳乌缅科站在山东利森特公司的温室展厅中,凝神端详各类棚型结构,不时伸手触摸特制的弧形钢架。“这里就像一场温室技术的博览会!”他赞叹道。当天下午,他与利森特达成合作意向,这一抹“寿光绿”即将引向白俄罗斯。
这场合作的伏笔,早在9月2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一场会晤中就已埋下。利森特董事长王守波向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赠送了一篮奇异果蔬,其中粉色的黄瓜种子与白色的草莓,令对方连连称奇。“我们的温室技术已通过白俄罗斯严寒环境的验证,接下来将带去整套种植体系。”王守波说。当日,双方签署协议:三年内合作建设100公顷现代化温室,首期25公顷于今年内启动。
这并非个例。从中亚的多风地带到中东的炎热沙漠,再到东南亚的潮湿雨林,依托潍坊“寿光模式”的卓越优势,利森特已将智能温室大棚建到全球40个国家,成功打造270个现代化种植园区,用创新的“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为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硬核创新
让中国温室扛住世界风土
“每个国家的气候、土壤、法规和种植习惯都千差万别,简单的复制无法征服国际市场。我们成功关键在于深度本地化创新,让‘寿光模式’在全球各地‘入乡随俗’。”王守波说。
为应对全球多样化的气候挑战,利森特在硬件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突破。其自主研发的弧形钢梁技术,不仅优化了温室受力结构,更将抗风等级显著提升至12级以上,完美契合中亚、沿海等多风地区的需求。
在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农场主盖利只需轻点鼠标,就能远程调控番茄和黄瓜温室的温湿度。他的大棚曾在2019年一场10级大风中岿然不动,成为当地农户纷纷效仿的样板。“斜撑结构抗风性强,专用薄膜透光更好,产量达到传统种植的6倍。”王守波介绍,目前仅布哈拉地区,利森特建设的连栋温室就已超过100万平方米。
利森特有一座特殊的“世界气候实验室”:风洞模拟中东沙暴,低温箱重现西伯利亚寒潮,喷雾系统营造东南亚湿热……二十多种温室模型正在这里接受极端环境测试。“沙特客户需要耐受70℃高温的纳米覆膜,我们失败了两次才最终成功。”利森特总经理葛利告诉记者。
沙特温室加装水冷系统,几内亚大棚配置高效遮阳,新西兰项目接入物联网无土栽培,因地制宜是中国温室走向世界的关键。
软硬结合
整套输出全链条服务
“寿光模式”的核心,不仅是先进的温室硬件,更是一整套涵盖种植技术、管理运营、市场销售在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利森特的出海,正是这套成熟模式的整体输出。“硬件+软件”“温室+种植”的组合输出,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典型范式。
然而,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乌兹别克斯坦,当地农户最初对寿光“落蔓技术”不以为然:“蔬菜生长靠老天,剪叶子就行!”直到留学生伟龙严格按规程操作,使产量提高50%,当地才掀起“中国大棚热”。利森特技术员张明手把手教他们用pH试纸校准灌溉系统。“他们从零基础到独立运维,只用了半年。”张明说,现在在锡尔河畔的温室大棚里,常可听到乌兹别克农户用蹩脚的中文喊“水肥一体化”“滴灌调试”。
“最难的是让‘中国标准’被认可。”王守波回忆,为赢得美国加州医用大麻温室项目,团队曾带着38项专利赴美,用3D模拟和实测数据说服客户。
如今,利森特实现从选址、建棚、种植到培训、销售的全链条服务,让海外用户轻松上手,“硬基建+软服务”的模式真正让中国技术扎下了根:沙特新未来城90%的有机蔬菜出自利森特温室,阿尔巴尼亚草莓因保温技术提前俩月上市,越南火龙果采用避雨棚后裂果率下降70%……
模式共赢
播撒更多希望的种子
在利森特展厅的世界地图上,270枚红标熠熠生辉,标记着企业遍布全球的种植园区。从十五年前向荷兰企业取经,到今天为40余国提供定制温室方案,利森特每年将3%销售额投入研发,累计获得专利300余项,实现从特种钢材到智能系统的全链自主。
利森特的海外种植园区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窗口,它们不仅丰富了当地的“菜篮子”,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通过技术培训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现代农民。
从乌兹别克斯坦的防风温室到阿联酋的节能农场,利森特的实践证明了“寿光模式”的可复制性和强大生命力。它不再只是一个中国农业的成功故事,更已成为一个可供世界分享的公共产品。
“无论在哪里,人们都渴望用现代农业改善生活。”王守波说,这正是中国大棚走向世界的深层动力,也是一条从“技术出口”到“模式共赢”的绿色纽带。
未来,利森特将继续深耕海外市场,让更多承载着中国创新与智慧的温室,在世界更多角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播撒更多“希望的种子”。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