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北方旱地小麦产区,播种期土壤干旱是制约小麦出苗率与后期产量的关键问题之一。受气候波动影响,部分地区常出现播种窗口内降水不足、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适宜播种标准(通常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60%-70%)的情况,若盲目等待降水,易错过最佳播种期;若强行播种,又会因
在我国北方旱地小麦产区,播种期土壤干旱是制约小麦出苗率与后期产量的关键问题之一。受气候波动影响,部分地区常出现播种窗口内降水不足、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适宜播种标准(通常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60%-70%)的情况,若盲目等待降水,易错过最佳播种期;若强行播种,又会因土壤墒情不足导致种子萌发困难、出苗不齐。在此背景下,“寄籽”技术作为旱地小麦应对播种期干旱的实用措施,逐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保障干旱年份小麦生产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寄籽”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土壤深层相对稳定的墒情条件,将小麦种子播至较常规播种更深的土层(通常比常规播种深度深3-5厘米,具体深度需根据土壤质地与干旱程度调整),使种子处于“待雨萌发”的状态。当后续出现有效降水(一般降水量达10毫米以上)时,表层土壤墒情得到补充,深层种子可快速吸收水分,突破休眠并萌发出苗,既避免了因等待降水延误播种期,又解决了浅播时种子因墒情不足无法萌发的难题,实现“以深寄墒、待雨出苗”的目标。
在“寄籽”技术的实践应用中,需严格把控关键操作环节,确保技术效果充分发挥。首先,精准判断土壤墒情是前提。需通过田间取样测定,明确0-20厘米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5%、但20-30厘米深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仍保持在60%以上时,方可采用“寄籽”方式;若深层土壤同样干旱,则需结合镇压提墒或少量补灌措施,避免种子长期处于干旱环境导致活力下降。其次,合理调整播种参数是关键。播种深度需控制在8-12厘米,沙质土壤可适当深播以利用深层墒情,黏质土壤需适当浅播以防土壤板结影响出苗;同时,需适当增加播种量(比常规播种增加5%-10%),弥补可能因部分种子萌发延迟或活力不足导致的缺苗问题,确保基本苗数量达标。此外,播后镇压环节不可忽视。“寄籽”后需及时进行机械镇压,通过外力作用减少土壤孔隙,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增强种子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同时防止后续降水时雨水流失,提升土壤保墒效果。
“寄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与当地生产条件的适配性。一方面,需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优先选用抗旱性强、种子活力高、萌发期耐逆性好的品种,如晋麦47、长6878等旱地专用品种,这类品种在“寄籽”后能更好地耐受短期干旱,降水后出苗速度更快、整齐度更高。另一方面,需结合耕作制度优化,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耕或深松,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为“寄籽”种子创造更疏松、透气的深层土壤环境,减少种子萌发时的阻力。
从生产实践效果来看,合理应用“寄籽”技术,可使干旱年份旱地小麦出苗率提升15%-25%,基本苗数量满足生产需求,为小麦苗期生长奠定良好基础。但需注意,“寄籽”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干旱情况,若播种后长期无有效降水(超过20天),仍需采取应急补灌措施;同时,播后需加强田间监测,出苗后及时进行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下扎,确保麦苗稳健生长。
综上,“寄籽”技术是旱地小麦在播种期应对土壤干旱的高效、经济技术手段,其应用需以精准的墒情判断为基础,以科学的播种参数调整为核心,结合品种选择与耕作配套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其“抗逆保苗”的作用。在气候变化导致干旱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广“寄籽”技术,对稳定北方旱地小麦产量、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