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断“心病”隐患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17:26 1

摘要:“你的伴侣有这6个表现?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建议远离!”“孩子上课走神?10道题自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近期,这类带有强烈暗示性的心理测评内容,在各大社交平台疯狂传播,引发了一波“自我诊断”热潮。不少网友看后,对照几个简单特征就给自己

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 曹大刚 唐 涛

“你的伴侣有这6个表现?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建议远离!”“孩子上课走神?10道题自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近期,这类带有强烈暗示性的心理测评内容,在各大社交平台疯狂传播,引发了一波“自我诊断”热潮。不少网友看后,对照几个简单特征就给自己或家人“确诊”了心理障碍。这种快餐式的在线心理诊断看似提供了便捷的认知途径,实则暗藏诸多隐患。

不可否认,在线心理测评有其便利之处。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身处偏远地区或工作繁忙的人群也能轻松获取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上种类繁多的测评工具覆盖情绪、人格、压力等多个维度,用户只需几分钟就能得到一份“心理诊断报告”,省去了线下咨询的时间和费用。这种低门槛的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然而,这种便捷的背后,却隐藏着如下弊端。

诊断准确性不足。专业的心理诊断绝非简单填写几份问卷就能完成。在正规医疗机构,具有国家卫健委认证资质的心理医生会通过临床面谈、行为观察、生理指标检测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例如,针对抑郁情绪的测评,医生会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量表,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解读。而在线测评仅依赖用户的主观回答,容易因理解偏差、隐瞒真实情况或测试环境干扰而出现“开错门”“拔错牙”的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网友轻信测评结果后自行购药服用,危害更大。

服务提供者专业资质参差不齐。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一些平台以“流量变现”为导向,通过标准化的话术包装测评结果,刻意迎合用户心理,进而推销课程或付费咨询服务。一些直播间里还会有非常明显的“加微信或群聊”等标识,主播也不断重复“先点关注,加上互助群”等。屏幕另一端的“诊断者”很可能仅接受过简单培训,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不仅无法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还可能误导用户,延误最佳干预时机。

隐私保护缺乏保障。心理健康问题涉及个人隐私,心理治疗的过程需双方彼此信任。但部分在线平台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存在漏洞,可能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风险。

在线心理测评可以作为自我觉察的参考工具,但绝不能替代专业诊断。如果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焦虑或其他心理不适,应优先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或具备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此外,我国已开通多条官方心理援助热线,如国家卫健委心理服务热线12356、共青团心理援助热线12355等,均可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