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本族,惠外族,不是长治久安的道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01:49 3

摘要:公元629年,冬天正冷。长安城里风声已紧,李世民刚下达命令,动员大军进发北境。整个唐朝,没人对这场战争抱有疑虑,倒不是人心齐不齐,而是东突厥的叛逆早已让朝堂上下憋着劲。士兵们披上皮袄,战马嘶鸣,整个关中仿佛都在等待那一场早就该来的角逐。是不是谁都以为,这一仗胜

公元629年,冬天正冷。长安城里风声已紧,李世民刚下达命令,动员大军进发北境。整个唐朝,没人对这场战争抱有疑虑,倒不是人心齐不齐,而是东突厥的叛逆早已让朝堂上下憋着劲。士兵们披上皮袄,战马嘶鸣,整个关中仿佛都在等待那一场早就该来的角逐。是不是谁都以为,这一仗胜券在握?没人敢保证。现实往往比传说更寡淡,策马奔腾的河山背后,有多少犹豫,几多不甘?

颉利可汗领着十几万人马,原本还幻想能死里逃生。碛口一道,成败就此分明。李绩早已埋伏,前路绝望。当大部队折戟沉沙,突厥士卒见状就如抽空筋骨,纷纷缴械求生。局势崩溃,颉利只得孤身往灵州讨条活路。

在灵州,突厥汗王还盼望吐谷浑伸手相救?现实却给了他最冰冷的答案,很快便成了唐军的俘虏。堂堂汗王,被押解进长安。所有人仿佛都等着看一场“亡国之君赴死”的大戏,按理说这才是传统剧本。可是,谁都没想到,李世民转身给了他一份美差。

颉利被封为归义王,做右卫大将军。长安城里盛传,这便是“天可汗”宽仁的胸襟。蒙古草原上的使节往来,礼物送得比谁都殷勤,就连外族首领也纷纷上表,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外人看来,李唐皇帝和草原汗王的双重身份,好不风光。

这风光,真就靠李世民个人的气度撑起来?他有时信,更多时候其实只是顺了情势。人说他“普爱四夷”,视胡汉一体,嘴上说着自古贵中华贱夷狄,唯独朕爱无差。可谁知道,李世民自己真的认下这个“白左”名头吗?大唐的江山,岂能靠几个诚服名臣撑住。

东突厥的下场虽定,余波未平。几十万降卒怎么处置?其实早就被内外朝议吵得天翻地覆。大臣们心里的算盘,其实一点不掩饰——咱老百姓的粮食,养活这些昨儿个还在刀兵相见的人,是不是过分了?谁不怕养虎为患?有的主张,干脆遣返回塞外,断绝后患。可在李世民心里,面子更重要。不肯抛下这一群降人,更舍不得让“天可汗”的好名头被戳穿。

降卒、贵族、部众就近安置,甚至突厥酋长的自家兄弟——阿史那结社率,被他提拔为中郎将,就职禁卫。说起来,这样的荣耀,放哪朝哪代都是顶格。但历史的讽刺,在这种恍若乌托邦的安排下,显得格外生动。没人提醒李世民,真正的野心和背叛,粗看总有蛛丝马迹,却又疏忽大意。

阿史那结社率表面顺服,其实心底忧愤。到底是俘虏投降?还是寄人篱下的苟且?没人能说清。苏联、日本的旧例,古今中外,要么充军,要么劳役。偏偏到了唐朝,突厥降将在宫廷里成了亲军头目,竟然不感恩,反而生思逆反。

他暗中招揽同族,日夜等待机会。据说他打探到李世民近日将和太子李治相见,趁机纠集数十名死士埋伏宫门,本想待太子到场,一举诛杀皇帝。结果李治推三阻四,没按时赴约,这伙人硬着头皮冲进宫苑,攻势决绝。宫中夜色深幽,侍卫手足无措,一时间禁宫如无人守护。几十人怒马奔杀,闯过四道门槛,场面混乱极了。

正当危急关头,小军吏孙武开突然跳出来,急调人手反击。弓弩箭雨中,拼死力敌。阿史那结社率寡不敌众,被打散,仓皇撤退。跑到渭河,才反应过来已是无路可逃。孙武开率部紧追,将其一窝端了。

李世民听信报,先是大怒,随后却陷入沉思。他终于明白,突厥诸部并未因仁德而归心。他们之所以服从,不过是唐军铁骑如林,军纪森严。不服?那就以兵镇压。

这些被优待的贵族,照样反叛。反倒是真正的唐人子弟,在危急时刻凭一腔血勇,护住王朝命脉。李世民心头一沉,突然觉得普通人比贵族靠得住,这一句话并不总对。可事情摆在眼前,还有什么可说的!

信德不如威力,谁都懂。可惜李世民少时未觉,今夜才得醒悟。他也动了念头,不能让汉人沦为损根益枝的冤大头。归结起来,朝廷至此才真正稳住了根基。李世民从此不再对所谓普世观抱幻想,自己的位置明了起来。

于是,大批汉人被迁徙进边疆,新设州郡移民屯田。对新附部落,吏治严苛,推行汉文化。也许这对胡人而言颇多隔阂,但李世民不再谨小慎微,清楚晓得“胡人可用不可亲”。突厥被笼络,不等于他们效忠于李唐。

谁才是能撑起天下的主心骨?李世民挨了刀子才明白,光面子闹不来长治久安。等到他公开承认自己错信了降将,亲口跟群臣道歉,又是一番波澜。魏征说的话终于入了耳,过去不屑,今日后悔。

事情的转折,让人总忍不住多想。政绩和声威,往往在功成一刻被抛下。坚如铁石的王朝,外患易御,内忧难理。假若后来唐玄宗不重用河北子民,只偏爱关内党,哪里还用等到安史之乱爆发?可失足容易,补救却难。河北百姓受苦太多,才让安禄山一声呼应,天下兵起。

怎么看都是宿命,偏又觉得冤。后人常说前车可鉴,然而苦难依旧轮回。谁又能说清,这些故事到底因谁而起?有时一念之差,把根枝叶的轻重分错,便将安危置之无地,还以为四海归心,其实连自家兵马都快守不住。

等到风平浪静后,李世民成了那个被北地尊崇的“天可汗”。可草原的敬仰,终究比不上自家人民的依靠。谁能想到,汉地的“根基”与四夷的“枝叶”,秤一秤有多重。

王朝想要真正长久安稳,不妨多看细微人心。奇袭、刺杀、叛乱、忠勇,这些事天天都发生。李唐因悔错而强盛,也因疏忽而差点亡国,这江山台阁,就这样摇晃到下一代人手里了。

天下哪有什么无懈可击的普世仁心?哪有什么完美的王道治术?李世民的成败,膏血与荣耀,都在一念之间,后来的人又谁能学得全。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