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外科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如微创手术、血管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无需开刀的内窥镜手术,以及改变了一些外科疾病自然病史的强效新药。
进入21世纪以来,外科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如微创手术、血管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无需开刀的内窥镜手术,以及改变了一些外科疾病自然病史的强效新药。
小肠梗阻(SBO)是一种在发病率、自然病史、治疗方法和可预防性方面变化很小的疾病。小肠梗阻(SBO)仍然是所有腹部手术外科医生都会遇到的一个常见而棘手的问题。
鉴于小肠梗阻的常见性和严重性,在预防和治疗小肠梗阻方面取得的进展如此之少,甚至触碰瓶颈期般的发展,停滞不前。
尽管如此,在过去的15年中,在治疗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和进步。小肠梗阻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小肠梗阻(SBO)的轻、重分为两种类型。
小肠梗阻可分为完全性梗阻和不完全性梗阻、高位性梗阻和低位性梗阻、单纯性梗阻和绞窄性梗阻、机械性梗阻和麻痹性梗阻以及慢性梗阻和急性梗阻。
完全性小肠梗阻(SBO)的特点是肠道明显膨胀,无法排出粪便或胀气,小肠远端和结肠直肠内缺乏空气。
不完全性小肠梗阻(SBO)往往伴有较轻微的小肠胀气、肠胀气或粪便排出的证据,以及整个肠道内有气体的影像学证据。
完全性小肠梗阻(SBO)几乎总是需要手术干预,而不完全性小肠梗阻(SBO)通常可以通过连续检查和腹部X光片密切观察进行保守治疗。
高位性小肠梗阻(SBO)的特征是明显的肠胀气、腹痛,腹部胀气很明显,气体或肠腔内内容物无法排出,通常是显著的腹部膨胀。在保守的管理下,高位性SBO几乎不可能解决。
低位性小肠梗阻的特点是腹胀小得多,排气和大便也少一些,疼痛和不适也少得多。它经常会在某个时间点突然自行好转。小肠梗阻(SBO)可能由外源性病变或内在过程引起。
外源性病变比内源性病变更容易引起小肠梗阻(SBO)。常见的外源性梗阻性病变包括术后粘连、疝气、子宫内膜异位症、转移癌、淋巴瘤、肠扭转和脓肿。
引起肠梗阻的内源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肿瘤、辐射损伤、血肿和肠套叠。根据病情变化的大小,将小肠梗阻分为了两大派系,不管哪一种分型,他都有其病因引起我们肠道疾病。
无非我们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较轻的小肠梗阻(SBO)治疗上会让我们很快康复,而较重类型的小肠梗阻(SBO)通过保守治疗的效果甚微,需要手术治疗,还可能术后发生再次手术的手术率上升。
治疗小肠梗阻的策略多年来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非手术治疗已成为许多小肠梗阻治疗的主流。然而,处理小肠梗阻的关键是确定那些需要手术干预的患者。
鉴别那些有肠缺血和肠死亡风险的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利用目前的文献和过去关于小肠梗阻的知识,临床医生必须仔细识别的迹象和症状,提示需要手术干预。
梗阻的分类、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减压和复苏反应以及症状的消退或进展是影响小肠梗阻治疗的关键因素。肠梗阻一般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梗阻。
保守治疗:肠梗阻在发现后,首先要要求患者禁食禁饮,并通过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从而达到人工清洁灌肠,促进胃肠道蠕动,能达到早日排气排便目的,对于轻微肠梗阻患者能达到改善。
药物治疗:患者如果伴随较为严重腹痛现象,则需要遵循医嘱口服解痛药物缓解症状,常见使用药物包含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如果局部伴随有感染现象,建议配合使用阿莫西林胶囊或奥硝唑分散片等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通过保守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太理想时,另外患者由于绞窄性肠梗阻、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引起的肠梗阻症状,则需要及时使用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含肠切除吻合术、 肠部分切除吻合术等。
确定需要手术干预的小肠梗阻患者和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是一个挑战。
如果没有紧急介入治疗的迹象,应进行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并进行静脉造影,以确定梗阻的位置、分级和病因。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是可以接受的方法,根据病人自身病史情况选择。
营养不良需要及早发现和管理,特别是如果病人要接受手术治疗,混杂的情况包括年龄大于65岁,Roux-en-Y 胃旁路术后,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腹部病史,妊娠,疝气和术后早期状态。
小肠减压管是日本医科大学齐藤昊先生命名,在国外被称为Long Intestinal tube。
小肠减压管现在已经成为针对粘连性肠梗阻不进行外科性治疗之一,用保守治疗积极地对肠梗阻进行改善和解除,成为普通胃管最好的替代品。
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仅仅将小肠减压管用于术后的肠内支架导管,都认为肠梗阻的治疗首选选择手术治疗。
但是,与手术的改善局部地循环状态的功效相比较,使用可插入小肠深处的小肠减压管,对可引起菌群异味的肠内容物进行减压除去可发挥更重要的功效。
小肠减压管最适合用于单纯性粘连肠梗阻,特别是术后早期的肠梗阻,在欧洲也被作为肠梗阻导管的适应症。
绞窄性肠梗阻不能作为使用,但是其相对于轻度的粘连引起的扭转或肠内高压引起的局部循环不良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或达到疗效的效果,也不会作为首选选择治疗。
肠蠕动减慢或消失的病人为相对禁忌,有心血管疾病,如血管栓塞等血性障碍的病人是绝对禁忌症,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禁忌。
可以到达小肠梗阻引流消化液,充分缓解肠梗阻状况,可以利用导管行造影检查,了解梗阻的部位及程度。
有学者认为在小肠梗阻时常规置放小肠减压管可以提高肠梗阻保守治疗的成功率,但目前还缺乏循证医学研究的支特。
小肠减压管一般也被称为小肠导管或肠梗阻导管,它是使用肠梗阻导管插入肠内,对咽下的空气、异常发酵产生的气体以及积存的因通过障碍亢进分泌的胃液和肠液直接进行吸引,从而可达到积极地排除梗阻的目的。小肠减压管经鼻部进入,需要在X光机或内窥镜配合下进行操作。
单纯粘连性肠梗阻,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插入治疗后多数3天内即可起效,梗阻症状得到缓解或解除。
将导管夹闭,患者进行一次X线或CT,没有恶化的情况下,开始饮水,患者没有病情加重或者恶化,即可拔管。一般吸引呈小于24消失200至300毫升一下时可以考虑拔管。
前水囊在到达引流位置时要放掉部分水,导管拔去时,要把前水囊内的水抽净。拔管过程中边拔边吸引肠内容物液体。不要在强负压下拔管,容易导致吸附肠粘膜,从而导致肠套叠。
有学者研究并观察98例肠粘连性梗阻病人中,对比了两组患者。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小肠减压管减轻患者症状并改善,效果优于普通胃管。
有学者研究通过多因素分析,分析了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机械性肠梗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根据其研究表明了小肠减压管对于该疾病的手术决策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作出结论,突出其小肠减压管的疗效及判断是否手术治疗等。
有学者研究使用小肠减压管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共80例病人,分为两组,根据其各项指标评判,均有统计学意义,得出小肠减压管的疗效优于普通胃管。
根据多个研究分析了小肠减压管在小肠梗阻的研究中,疗效突出。虽然目前研究的个体差异、条件、地域推广程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误差。
也有个别研究表明了小肠减压管的疗效不突出。由于该技术出现并未全面应用,可能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
我们得出大多数都是小肠减压管使用过程中,患者的总有效率、出院天数、肛门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都有效果,并且由于普通胃管,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小肠减压管听起来似乎和曾经同样被广泛使用的“胃管”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胃管是下到胃部,“小肠管”是下到肠道。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肠减压管确实是“精准打击”,毕竟比起胃管只能缓解腹痛、腹胀,“用于腹痛待查者”。
而肠管则直接针对肠道,对肠道内的空气、异常发酵产生的气体以及积存的因通过障碍亢进分泌的胃液和肠液直接进行吸引,从而可达到积极地排除梗阻的目的。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