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年代,关于住房的记忆除了商品房、老公房以外,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军区大院”。过去那个年代,大院子弟是个不得了的存在,自成体系,严于律己的他们把大院过成了一种生活。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80年代,关于住房的记忆除了商品房、老公房以外,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军区大院”。过去那个年代,大院子弟是个不得了的存在,自成体系,严于律己的他们把大院过成了一种生活。
那军区大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什么人才能住进这里?房改这么多年,大院的房子能随便买卖吗?
要知道,出身大院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件很牛的事,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大院子弟”的。能住进大院的起码上一代或者上上代是标准的职业军人,并且得满足两个硬性条件。
一是军衔二是军龄,前者的条件是“副营级起步”,而后者要求军龄达到15年以上。按照新的军官制度,副营级对应少校军衔,而且只有具备专业技术的才能达到50岁这个最高服役年限,超过年限仍然无法升衔的只能退役。
当然,转业到地方的军人一般都在体制内工作,离开军营,军区的福利房也就不能再住了,只能腾退住房还给军区。
说白了,军区的住房是军人的隐性福利,能分到房子的一般也是有小家庭的军官,他们可以带着家属一起住在大院里,大院里的孩子一起长大,父母又都是战友。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之间的感情都很深厚,碰上谁家大人出去执行任务,作为邻居互相照应一下是常有的事。
大院子弟有的继承传统成为军人,有的则成为普通人走进社会,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是不一般的存在,雷厉风行、个性豪爽,保持着军人之家的风范。
要说军区大院的不一样,“自成体系”算是一种。那个年代,普通家庭七八口人还蜗居在没有煤卫的小房子里,军区的孩子们已经上蹿下跳在大院里调皮捣蛋,再悄悄躲回自己房间等着父母下班的一顿胖揍了。
从居住条件来看,军区住房在硬件设施上比一般小区更完备,除了居委会以外,还有游泳馆、电影院、超市等,相当方便。
军人生活很有规律,军区每日清晨播放起床号,军人和家属们解决一日三餐可以去大食堂,知道军人身体素质强,那都是练出来的,大院里门球场、篮球场、大操场一应俱全。
还时不时能看见穿着训练服的军人三三两两迈着整齐的步伐跑步锻炼,医疗保健中心解决一般的看病拿药问题,需要住院的还有军区医院,总之就是俩字——方便。
军区生活和一般小区还是不一样,除了规划更合理、干净卫生以外,随处可见的标语也是一景儿,处处彰显着军人严谨的生活作风。
有人说,军区大院真好,周围都是军人,整体素质高,不能圆上军旅梦,那么靠买房也许能住进军区大院吧?
这事咱得仔细捋一捋,别以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军区的房子可不是你想住就能住的。部队的管理非常严格,部队大院的房子不是一般商品房,这些房子统一归国家军事机关所有,说白了,都是“军产”,军产能随随便便买卖吗?
再说了,当兵都要政审,通过买房就能混入军区了?那可不行。
既然是军人的福利房,这些房子都是属于部队的,不仅不能成为个人财产,而且还有被征用的可能,即便军官住在大院,也只享有房子的使用权,房产交易过程在法律上属于产权转移,既然没有产权,就不存在交易的基础,出租出售都是不可能的。
即便存在小部分可以交易,要求也都很严格,而且不归地方的房管所管,必须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房地产管理条例》规定,带着总后勤部或各军区、军兵种等大单位的批文才能进行变更,而且名目是“营房”而不是普通房产。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军区大院第一社区》
《军区大院:住军区大院是什么感觉?哪个级别的军人才有资格入住》
《军产房可以买卖吗?》
来源:科学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