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包被我妈救下来的过期酵母粉,竟成了我家厨房的“万能宝”,我差点就把它扔了。
家里有酵母粉的要注意,我也是刚发现,看完记得提醒家里人。
那包被我妈救下来的过期酵母粉,竟成了我家厨房的“万能宝”,我差点就把它扔了。
那是上个周六的早晨,阳光透过厨房的百叶窗,在地上划出几道明亮的光斑。
我踮着脚,在橱柜最深处翻找蒸包子用的笼屉布,指尖却突然碰到了一个硬邦邦、哗啦作响的塑料袋。
拽出来一看,是一包酵母粉。
袋口拧得紧紧的,但里面已经不是粉末,而是结成了硬块,晃起来像个小小的沙锤。
生产日期赫然印着:2024年3月。
它早已过了生命的“黄金期”。
“又过期了。”我自言自语,手腕一甩,它就划出一道抛物线,精准地落进了厨房的垃圾桶里。
这包酵母的命运似乎本该如此——去年一时兴起想做馒头,热情持续了不到一个下午,剩下的半包就被遗忘了在角落。
几次大扫除都差点清理掉,总是被我妈一句“留着,总有用处”给拦了下来。
没想到,这次“用处”来得如此意外,如此奇妙。
一、草莓盆里的“魔术”
我妈从老家来看我,住进了我这间不大的出租屋。
她到的那个下午,我正在厨房手忙脚乱地煮奶茶。
一回头,就看见她正从垃圾桶里把那包酵母粉又捡了出来,还用手掸了掸灰。
“哎,别扔!”她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肯定,“这东西,能洗草莓!”
我愣在原地,手里的勺子差点掉进锅里。
“妈,您没开玩笑吧?这是发面的酵母,不是洗洁精。”我心里嘀咕,是不是舟车劳顿,让她累糊涂了。
她也不跟我争辩,只是白了我一眼,那眼神里写满了“你懂什么”。
只见她取了个小碗,兑上温水,舀了小半勺那已经结块的酵母粉,又滴了两滴洗洁精,用筷子轻轻搅匀。
然后,她把刚买回来、还带着绒毛和零星泥土的草莓放了进去。
“等着看吧,比你那盐水管用。”她胸有成竹。
我将信将疑地抱着胳膊在旁边等。
几分钟后,我凑近一看,不由得吃了一惊——清水底下,沉淀了一层细细的、几乎看不见的杂质。
而盆里的草莓,像是被仔细抛光过的红宝石,色泽更加鲜亮诱人。
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清甜汁水迸开的瞬间,确实没有了往常那种用自来水冲洗后淡淡的生涩味。
那一刻,我看着我妈得意的侧脸,突然觉得,这包其貌不扬的酵母粉,似乎藏着什么秘密。
二、木耳的“急速膨胀术”
我妈的“酵母魔术”第二弹,发生在那袋干木耳身上。
我以前总觉得,想吃一口软糯的凉拌木耳,是一场需要提前一天规划的“持久战”。
用冷水泡发,等待时间漫长;有一次我图快用了热水,木耳虽然软了,却总有一股去不掉的怪味,口感也烂糟糟的。
那天我又对着半盆硬邦邦的木耳发愁,我妈再次出现了。
她手里拿着的,还是那包酵母粉。
“用这个试试。”她说着,取来一杯温水,用手试了试温度,“不能烫手,温热就行,不然就把酵母烫死了。”
她撒入一点点酵母粉末,搅拌均匀,然后把木耳全倒了进去,最后蒙上了一层保鲜膜。
“半小时,最多半小时。”她拍拍手,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
我将信将疑,几乎守着时钟。
不到半小时,我忍不住掀开了保鲜膜——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呼出声。
那些原本又小又硬的干木耳,仿佛在盆里举行了一场狂欢,个个吸饱了水分,变得肥厚、软弹,舒展得像一朵朵黑色的小花。
状态甚至比泡发一夜的还要好。
“这……怎么回事?”
“酵母在温水里会喘口气,产生细小的气泡,”我妈一边捞出木耳,一边慢悠悠地解释,“这些小气泡不停地钻,就像无数个小手指,轻轻柔柔地就把水挤进木耳的每一个缝隙里去了。”
“这比你自己用热水硬泡,温柔多啦!”
从那以后,我家的餐桌上,凉拌木耳的出现再也不需要漫长的等待。
三、灶台重生记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我妈用酵母粉对付我家那油污厚重的灶台。
我丈夫喜欢中式爆炒,日子久了,灶台表面和缝隙里积攒了厚厚的、黏腻的黑色油垢。
每次清洁都是我的噩梦。
钢丝球擦到手酸,也只能清理掉表面,那些顽固污渍依然“岿然不动”。
用强力清洁剂又怕损伤台面,而且那刺鼻的气味总让我头晕。
我妈观摩了一次我的“战斗”后,默默走开。
不一会儿,她端来一小碗浓稠的糊状物,里面混合了酵母粉、一点小苏打和热水。
她直接用旧牙刷蘸着这碗“秘制糊糊”,厚厚的敷在了最顽固的油污上。
“别动它,明天早上再说。”她吩咐道。
夜里我起来喝水,好奇地去看了一眼。
敷上去的糊糊颜色变深了,仿佛把下面的油污都“吸”了出来。
第二天清晨,我用湿抹布轻轻一擦——简直不可思议!
那些和我斗争多年的顽固油垢,竟然应声脱落,整个灶台露出了我许久未见的、光洁的本来面目!
就连拆下来的油烟机滤网,也用这个方法刷得干干净净。
“酵母这东西,活着能吃糖,死了还能‘吃油’呢。”我妈笑着总结,“配上小苏打,一文一不值的东西,合起来就是个宝。”
我看着她,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那不只是对清洁技巧的惊叹,更像是对一种生活智慧的深深折服。
四、阳台上的那抹新绿
我妈用酵母粉做的最后一件“离谱”事,是救活了我阳台上一盆濒死的绿萝。
那盆绿萝曾经长势喜人,茂密的枝叶垂下,是我客厅里最好的装饰。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的叶子开始发黄、枯萎、掉落,最后只剩下几根光秃秃的藤蔓,可怜巴巴地牵拉着。
我买了专用花肥,悉心照料,却丝毫不见起色,我已经在心里给它判了“死刑”。
我妈在阳台打量了它很久,然后转身进厨房, again,拿出了那包酵母粉。
“给它喂点吃的吧,饿坏了。”她调了一杯极淡的酵母水,缓缓浇了下去。
“这能行吗?会不会烧根?”我充满怀疑。
“死去的酵母会慢慢分解出好东西,就是植物最喜欢的养分。一个月一次,试试看。”
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不再去管它。
大约一个月后,一个周末的清晨,我惊讶地发现,那根我以为早已枯死的藤蔓上,竟然冒出了几个嫩红的、娇弱无比的新芽!
如今,那盆绿萝不仅起死回生,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茂盛翠绿,长长的藤蔓郁郁葱葱,焕发着惊人的生命力。
它成了我妈“点石成金”能力的最佳证明。
尾声:智慧的传承
我妈回老家前,特意把那包用掉一小半的酵母粉,重新包好,放在了我厨房抽屉里最显眼的位置。
“留着,用处多着呢。”她笑着说。
我拿着那包酵母,突然觉得它沉甸甸的。
它早已不是一包简单的过期食品,它变成了一本生活智慧的无字书,一个关于物尽其用、关于珍惜、关于如何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的无声教导。
我以前总笑她“抠门”,什么都舍不得扔。
现在我才明白,那不是吝啬,是一种深植于血脉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在她眼里,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无用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让它焕发第二次生命的方法。
这包过期的酵母粉,用它“退居二线”后的余生,教会了我最深刻的一课:生活的智慧,往往就藏在这些我们差一点就要丢弃的“无用之物”里,藏在长辈那些看似“过时”的坚持里。
你家里有没有这样的“宝藏”呢?或许,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生活简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