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上午,“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回归仪式——在荔波县茂兰保护区生态放归区,数十位养鸟人同时打开鸟笼,35只健康的画眉振翅而出,掠过翠竹梢头,没入浓密树荫,很快与林中鸟鸣融成一片。这场由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的放生活动,为荔波的绿水青山写下
9月19日上午,“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回归仪式——在荔波县茂兰保护区生态放归区,数十位养鸟人同时打开鸟笼,35只健康的画眉振翅而出,掠过翠竹梢头,没入浓密树荫,很快与林中鸟鸣融成一片。这场由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的放生活动,为荔波的绿水青山写下了“人与生命共情”的温暖注脚。
“这只画眉跟了我三年,每天清晨陪我去田埂散步。刚开始说放它走,我整晚睡不着。”家住荔波县玉屏街道的韦大爷轻轻抚摸着空鸟笼,语气中满是不舍,却也透着一份释然。“后来林业站的同志带来《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册,还带我去山里看——树上的画眉跳得欢,比关在笼子里精神多了!我才想通,它的家不该是这只小笼子,而是这整片山水。”
这样从“不舍”到“放手”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
为化解群众“养久了舍不得”“担心鸟儿野外交不了”的顾虑,荔波县早已织起一张“温情动员网”:社区网格员逐户走访,为养鸟居民建立专项台账,记录每只鸟的饲养时间、健康状况;微信公众号推送《野生动物违法情形告知书》,配以漫画图解,让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赶集日”街头,志愿者架起望远镜,邀请群众观察林间自由的飞鸟;“爱鸟周”活动中,播放的是鸟类在自然中栖息的纪录片——没有生硬灌输,只有可触可感的生态场景,让“护鸟即护家”的意识悄然扎根人心。
放归现场,每个细节都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荔波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提前为35只画眉逐一体检,仔细检查体表外伤,认真测试飞行能力,放生后仍持续追踪它们的飞行轨迹。
“我们要确保它们能顺利适应野外环境,这些数据也将录入茂兰生态监测档案。”荔波县委常委、副县长陆亚刚表示,“荔波森林覆盖率高达75.98%,茂兰保护区拥有全球独特的喀斯特原生森林生态系统——这里有丰富的昆虫资源、可遮风避雨的古木,更有安宁无扰的生存空间。这里,本就是它们真正的家园。”
“以后可不能随便养鸟了!”
“再见到有人捕鸟,我一定上前制止!”
“以后想听鸟叫,就来山里——它们在野外唱得比笼中更响亮!”
放生活动结束后,爱鸟群众纷纷感慨。工作人员趁机再次宣讲“科学放生”“依法护鸟”的知识,将一场放生活动,升华为一节“行走的生态教育课”,让保护意识从政府倡议真正转化为民众自觉。
这不仅是一次送鸟归巢的行动,更是民间生态意识的觉醒,是绿水青山与人心共鸣的交响,是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实践。
“鸟类放生不是终点,”荔波县林业局局长姚雄举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联合公安、农业农村、教育、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持续加强鸟类保护的巡查、宣传与监管力度,让更多‘归鸟’在荔波安心落户,让清脆鸟鸣,永远回荡在绿水青山之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泰铭
编辑 高荣华
二审 虞思滔
三审 张发扬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