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林雅婷36岁了,她是一名电商客服主管。每天清晨,她刚送走孩子,就立刻钻进堆满订单和客户消息的办公室。面对密密麻麻的售后问题,她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屏幕的蓝光映在她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深夜加班时,林雅婷总是一边啃着油腻的炸鸡外卖,一边用咖啡和功能饮
2018年,林雅婷36岁了,她是一名电商客服主管。每天清晨,她刚送走孩子,就立刻钻进堆满订单和客户消息的办公室。面对密密麻麻的售后问题,她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屏幕的蓝光映在她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深夜加班时,林雅婷总是一边啃着油腻的炸鸡外卖,一边用咖啡和功能饮料硬撑着疲惫的神经。为了节省时间,她几乎不再自己做饭,外卖成了常态。长期缺乏运动、作息紊乱,她却自以为身体还能扛得住。殊不知,这种被忽视的透支,正悄悄积累成隐形的危机……
7月12日,公司组织年度体检,林雅婷也照常参加。大多数项目倒是没什么异常,可在肾功能一栏却出现了红色提示:血清尿酸470μmol/L,肌酐125μmol/L,提示存在轻度肾功能损伤。医生在了解她长期饮食和作息后,神情严肃地说道:“尿酸和肌酐升高,说明肾脏代谢压力加大,已经出现损伤的迹象。虽然目前程度不算严重,还不需要药物治疗,但必须尽快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否则情况可能会逐渐恶化。”
然而,林雅婷听后却并未真正放在心上。她心里嘀咕:“尿酸?肌酐?这些听起来好陌生啊。身体不是没什么不舒服吗?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左思右想,林雅婷依旧没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她还是维持着熬夜加班、靠外卖果腹、喝饮料提神的日子。殊不知,一场更大的健康危机,正悄然逼近……
9月8日的下午,林雅婷正坐在办公桌前处理售后问题。电脑屏幕的冷光映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她一边敲击键盘一边不自觉地伸直右腿。就在这时,林雅婷突然察觉右脚大拇趾传来隐隐的酸胀感,像是有根细绳紧紧勒住,血液流不畅般的发麻。她下意识地揉了揉脚趾,还脱下高跟鞋轻轻踢了踢地面,酸胀感缓解了一点,但并未消失。林雅婷心想可能只是久坐导致的小毛病,便继续埋头工作,任由那股不适在脚趾深处暗暗蔓延。
9月30日晚上,下班回家的林雅婷刚换上拖鞋,就感觉右脚大拇趾一阵刺痛,仿佛被针尖一点点扎着。她走到客厅时,疼痛加重,脚趾逐渐红肿,皮肤表面发热发烫,连脚背都微微鼓起。林雅婷试着把脚抬高,却依旧疼得冷汗直冒,走几步便忍不住扶着墙壁。她蹲下来泡脚时,只要热水一浸,就有火灼般的刺痛从脚趾蹿上来,让她下意识咬紧牙关。疼痛稍缓后,她又安慰自己是劳累和穿鞋不合适引起的,应该问题不大。
直到第二天晚上,公司团建刚结束,林雅婷和同事们吃了一晚上的烧烤,还喝了几瓶冰镇啤酒。酒精的热劲刚散去不久,她便感觉右脚大拇趾传来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关节迅速肿胀起来,鼓得像个小馒头般凸起,皮肤涨得发亮,红得发烫。林雅婷忍不住皱起眉头,试着往前挪动一步,脚刚落地,立刻像无数细针扎进骨缝,疼得她直吸冷气,额头瞬间渗出冷汗。
她捂着脚趾,疼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同事们见状连忙围了过来。有人扶她坐下,有人递来热毛巾,可轻轻碰到脚趾,便让她痛得全身发抖。灼热的疼痛一路扩散到脚背和踝关节,连裤脚稍稍摩擦到都让她冷汗直流。林雅婷不得不咬紧牙关,眼眶里泛起泪水,整个人蜷缩在椅子上,不停颤抖。
“不能拖了,赶紧送医院!”其中一位同事立刻拦了辆出租车,几个人合力把她搀扶着出了烧烤店。车厢里,她满脸苍白,双手死死抱着肿胀的脚趾,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痛苦得几乎说不出话。到医院后,急诊医生先为林雅婷做了体格检查,只见右脚大拇趾关节明显肿胀、皮肤发红发亮,触摸时温度升高,按压即有明显压痛。随后,医生开出了血液及影像学检查。
抽血化验结果显示:血清尿酸520μmol/L(正常参考值:女性<360μmol/L),血清肌酐135μmol/L(正常参考值:45–84μmol/L),提示肾功能代谢已有异常;同时,C反应蛋白(CRP)18mg/L(正常<10mg/L),白细胞计数12.4×10⁹/L(正常4–10×10⁹/L),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关节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腔内有低回声积液,关节面可见点状高回声沉积,提示尿酸盐晶体沉积可能。X光片则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但关节间隙轻度狭窄。综合检查结果,医生明确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在确认了检查结果后,医生又详细询问了林雅婷的生活习惯。得知她长期以烧烤、火锅、外卖为主食,几乎每天都要喝咖啡和功能饮料来提神,加班熬夜成了常态,而且缺乏规律运动,医生的神情明显凝重了。
医生一边指着化验单,一边解释道:“你的尿酸和肌酐都偏高,这和你平时的饮食、作息密切相关。高嘌呤食物,比如啤酒、烧烤、海鲜、动物内脏,会让尿酸在体内大量堆积。而长期熬夜、缺乏运动,又会加重代谢负担。肾脏排不掉这些尿酸,就会在关节里形成结晶,刺破关节组织,引起你现在这种剧烈的疼痛。”
医生停顿了一下,语气更加严肃:“如果不改变习惯,你的痛风会反复发作,时间长了不仅会破坏关节,还可能导致痛风性肾病,甚至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到时候,不仅是脚趾疼痛的问题,还会影响全身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林雅婷听得脸色发白,回想起这段时间的饮食和作息,她终于意识到,这并不是小毛病,而是一场正在侵蚀身体的危机。
接着,医生根据林雅婷的情况,为她开具了急性期控制症状的非甾体抗炎药,同时配合秋水仙碱以缓解关节的炎症反应,并给予短期护胃药物以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由于血液化验提示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且肾功能指标轻度异常,医生并未立即使用降尿酸药物,而是先让她度过急性期,待炎症控制后再考虑长期调节治疗方案。
在药物之外,医生特别强调了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性。他叮嘱林雅婷要严格控制高嘌呤饮食,避免再次出现烧烤、火锅、啤酒等诱发因素;主食应以低嘌呤的米面为主,肉类选择以鸡肉、鱼肉等为宜,避免动物内脏和浓肉汤。蔬菜、水果的摄入需保证每日足量,尤其是富含钾元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帮助代谢尿酸。饮水量方面,建议每天摄入不低于2000毫升的清水,通过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同时减少肾结石的风险。
作息上,医生要求林雅婷逐步调整熬夜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休息不仅有助于肾脏功能恢复,还能降低炎症反应的频率。运动方面,则推荐以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游泳或瑜伽,每周保持3到4次,每次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乳酸积聚,从而进一步抑制尿酸排泄。体重管理同样被提上日程,过高的体重会增加关节负担,同时加速胰岛素抵抗,加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此外,医生还提醒她要定期复查血尿酸和肾功能,每三个月监测一次,并根据指标变化调整后续治疗方案。如果病情频繁复发,需考虑长期口服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或非布司他,但这类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需同时监测肝肾功能。林雅婷听后,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彻底改变,她拿着处方和医嘱离开医院时,心情沉重,却也知道这是避免未来更大损伤的唯一出路。
出院后的林雅婷,开始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每天早晨,她都会把药片整齐地放在餐桌上,和早餐一同服下,不再像以往那样随意对待。起初,林雅婷总觉得吃药是一种负担,但在经历过那次痛风发作后,每一粒药片都成了她心里的一种警示,让她不敢再轻易忽视健康。
饮食上的改变尤为明显。过去下班后习惯点的烧烤、火锅外卖,如今被清淡的家常菜取而代之。冰箱里不再堆满碳酸饮料和功能饮品,而是摆满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矿泉水。她学会了每天用柠檬片泡水来代替咖啡,逐渐减少了对提神饮料的依赖。每餐的分量也比以前控制得更合理,红肉的比例大大减少,更多的是鱼肉和白肉,偶尔还会搭配豆类和粗粮。她甚至养成了写饮食日记的习惯,把每天吃过的东西记录下来,提醒自己不能再犯。
生活作息方面,林雅婷尽量减少了熬夜。即便工作任务繁重,她也会在晚上十一点前关掉电脑,给自己一个完整的睡眠时间。刚开始调整时,她常常辗转反侧,但随着生物钟逐渐稳定,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反而比以往更好。她还在同事的推荐下,开始坚持每周三次快走运动,每次大约三十分钟。天气好的时候,她会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让微风带走白天的疲惫,也让关节在活动中逐渐恢复灵活。
这种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林雅婷常常被诱惑,偶尔也会想起烧烤的味道,但每当回忆起脚趾肿胀、痛得无法入眠的夜晚,她便立刻打消念头。定期复查的结果也让她更有信心:三个月后,血尿酸下降到420μmol/L,肌酐也控制在110μmol/L,医生称赞她的自律让病情得以稳定。林雅婷这才明白,身体的修复不仅依赖药物,更靠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坚持。
然而谁也没想到,命运偏偏不放过她...2019年7月2日早上,林雅婷正在办公室里开早会。她本来准备在白板上记录同事的发言,可突然感觉自己莫名的疲惫,好像一夜没睡足一样,眼皮沉重,脑袋昏昏沉沉。林雅婷把笔握在手里,却总觉得手指有些无力,写出来的字歪歪斜斜。她以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过劳,便没太在意,只是找机会偷偷揉了揉太阳穴,继续硬撑着。
7月28日晚上,下班回到家,林雅婷刚准备端起碗筷,却发现自己一点胃口都没有。桌上的饭菜散发着香气,可在她眼里却让人反胃。她勉强吃了几口,就觉得腹部胀满,接着喉咙里泛起一股恶心感,没多久便冲向卫生间干呕不止。洗漱时,林雅婷照镜子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眼皮浮肿,脸色灰白,眼眶下还隐隐泛着黑青。当天晚上,她辗转反侧,不仅胃里翻腾,还伴随着阵阵头痛,直到天亮才迷迷糊糊睡去。
而意外就发生在第二天早上,林雅婷起床后正在卧室收拾文件,准备当天下午的汇报。忽然,一阵强烈的胸闷感涌上来,她觉得呼吸越来越困难,喉咙像被堵住一样,胸口发紧,心跳急促。林雅婷试着走到床边坐下,却发现双腿酸胀沉重,脚踝处明显肿起,按压后久久不恢复。没过多久,她额头上便冒出了细密的冷汗,呼吸急促,身体几乎虚脱。很快她就脸色惨白,整个人蜷缩在床边动弹不得。
一旁的丈夫看着林雅婷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地蜷缩在床边,整个人顿时慌了神。她的额头布满冷汗,双手死死攥着床单,痛苦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丈夫急忙上前想将她扶起,却发现她的双腿浮肿发硬,脚踝肿胀得厉害,指压下去久久不见回弹。这一幕让他心头一紧,几乎不敢耽搁片刻,立刻拿起手机拨打了急救电话。
林雅婷被紧急送入医院后,医生立即为她进行一系列检查。首先进行的是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清肌酐720μmol/L、尿素氮35mmol/L、血钾6.8mmol/L、血钙1.9mmol/L,均明显异常,提示肾脏代谢严重障碍。血气分析进一步证实存在代谢性酸中毒,pH值7.25,碳酸氢根(HCO₃⁻)15mmol/L。
随后,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尿比重1.010,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78g/L,表明贫血明显。心电图检查发现高钾血症表现,T波异常高尖。肾脏B超提示双肾体积缩小,皮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不清。结合上述化验与影像学检查,医生最终确诊林雅婷为尿毒症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需要立即进行透析治疗,以避免心律失常、酸中毒和多脏器损伤的进一步恶化。
林雅婷在听到“尿毒症晚期”的确诊时,整个人像被当头击中。她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声音嘶哑而颤抖,情绪彻底崩溃。她捂着脸,泣不成声,身体止不住地颤抖着,几乎无法坐稳。她大声喊着:“我明明按时吃药,饮食也控制了,为什么还是这样?为什么我那么小心,还是逃不过这样的结局?”声音里充满绝望与不甘,整个病房的空气都凝固下来。
站在一旁的丈夫眼眶通红,脸色涨得发白,声音里夹杂着愤怒和悲痛。他质问医生:“她一直都很注意啊!医生让少吃高嘌呤食物,她就再没碰过烧烤和啤酒,每天清水两千毫升,坚持得比谁都严格。医生说要规律作息,她晚上再忙也逼着自己关电脑,早睡早起。甚至连散步、快走这种运动,她都按时完成。三个月一次的复查,我们一项都没落下,尿酸一度还降下来过。可为什么?为什么还是发展到晚期?是不是治疗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检查不够仔细?是不是医院遗漏了什么?”
他的声音颤抖,话语一连串砸出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拉着妻子的手,情绪几近失控:“你告诉我,到底哪里出了错?我们已经尽力了,为什么还是要面对这样的结果?难道真的是命运在开玩笑吗?”
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激烈情绪,主治医生沉默了片刻,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作为多年从事肾内科的医生,他清楚地知道,疾病的发展并不总是与患者的努力成正比,有时候它潜藏在一些微小的生活细节或不可控的医学因素中。为了让家属心服口服,他决定对林雅婷的生活习惯和治疗过程逐项进行排查。
首先,医生回顾了她的饮食史。他详细询问近一年来的饮食记录,包括早餐、午餐、晚餐的具体食材,零食、饮料的习惯,以及每周可能出现的聚餐。林雅婷和丈夫一一回忆,从减少红肉到拒绝啤酒,从日常三餐的清淡化到水果蔬菜的均衡搭配,她几乎做到了教科书式的控制。医生追问是否仍有频繁进食海鲜、动物内脏、浓汤等高嘌呤食物,但家属坚称已经彻底戒掉。
接着,医生追溯药物依从性。他翻阅了病历与处方记录,确认患者自出院后按时服用抗炎药、短期秋水仙碱,以及后期逐步加用的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复查化验单显示,确实在最初几个月尿酸控制理想,血肌酐也相对稳定。没有漏药、擅自停药或滥用止痛药的迹象。家属还拿出一本记录本,详细写着每天的用药时间与剂量,这几乎让医生挑不出任何纰漏。
随后,医生开始考虑合并疾病因素。他仔细检查患者的既往病史,确认她没有长期糖尿病史,也没有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导致肾功能迅速恶化的疾病。进一步追问是否有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止痛药、抗生素或中草药,但患者否认。家属也出示了此前门诊的处方单,确实未见长期使用这类药物的情况。
医生又将目光转向生活方式。他追问患者是否坚持饮水,是否有过度节食或极端的饮食习惯。丈夫解释,她每天固定携带一个2000毫升的水壶,分次饮完,从未间断。运动方面,她遵循建议,以快走、瑜伽为主,没有剧烈运动,也未出现大幅减重。作息虽然偶尔因工作延迟,但总体上比以往规律许多,平均睡眠时间维持在7小时左右。
在逐条确认之后,医生沉默了。他知道,患者确实在努力遵循医嘱,并没有明显的违规行为。既然如此,为什么林雅婷的肾功能会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高尿酸血症迅速恶化为尿毒症晚期?这在主治医生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几乎从未见过。
为了寻找背后的原因,主治医生不得不再次详细追问林雅婷这段时间的生活细节。她和丈夫回忆起过去的点滴,原本以为自己已经面面俱到,却没想到正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上,埋下了加速病变的隐患。
医生仔细听完,沉默了片刻,随即摇了摇头,脸色冷峻,声音陡然拔高,几乎带着怒斥:“荒唐!简直是自掘坟墓!你还觉得自己做得很好?虽然你在生活中确实一直清淡饮食、早睡早起、坚持锻炼,也不抽烟喝酒,但你还是一直在重复做伤害肾脏的行为,却自以为是在养护身体!这不是努力,而是愚昧!临床上,我见过太多和你一样的肾病患者,前期查出高尿酸血症或轻度肾损伤,表面上看似‘很听话’,实际上却总是在不经意间犯同样的三个严重错误。正是这三个错误,一次次把肾脏推向崩溃的边缘,最后发展到不可逆的尿毒症啊!”
第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过度依赖所谓的“清淡饮食”,却忽略了隐形的高嘌呤、高盐食物。林雅婷以为少吃肉、多吃蔬菜就能保护肾脏,但她经常选择的某些蔬菜和豆制品,其实含有较高的嘌呤,比如黄豆、扁豆、菠菜等。她喜欢在家里煮大碗的豆浆,还常常喝一些浓汤类的“健康汤水”,殊不知这些看似营养的食物,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尿酸的负担。此外,她口味虽然不重,但长期食用的便利食品、罐头、调味料中往往含有较高的隐形盐分,远远超出肾脏可承受的范围。肾脏为了排出这些盐分和尿酸,不得不日复一日超负荷工作,久而久之加速了损伤。
第二个错误是对运动的理解存在偏差。运动本身是好事,但对于肾功能已经受损的人来说,运动方式的选择很关键。林雅婷在改变生活方式后,非常自律地坚持快走,甚至偶尔跑步。可是她忽略了一个细节:当身体剧烈运动时,乳酸会在体内增加,而乳酸会竞争性地抑制尿酸的排泄。她偶尔的高强度运动,反而让尿酸一度升高。更重要的是,在运动后她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肾脏在缺乏液体稀释的情况下,排泄废物的能力下降,这种反复的小刺激同样成为了推动病情发展的隐形因素。
第三个常见错误则是对所谓“健康养生方式”的盲目信任。林雅婷为了保持体力,经常饮用一些所谓“排毒养生茶”,也会尝试网络上流行的保健品。这些产品虽然打着健康的旗号,但其中不少含有刺激肾脏的成分,或者通过利尿的方式让人觉得“排得干净”。事实上,这种短期的“利尿”不仅没有真正清除尿酸,反而让身体丢失了电解质,加重了肾小球的损伤。更糟糕的是,她没有意识到,长期服用未经验证的保健品,可能会对肝肾同时造成负担,这些看似积极的尝试,最终却成了加速疾病的推手。
除了这三大核心问题,还有一些日常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也在影响着肾脏的健康。例如,林雅婷工作忙碌时,常常长时间憋尿。她觉得忍一忍没关系,但事实上,尿液长时间滞留在膀胱,会让其中的有害物质反复接触尿路,增加感染风险,也让尿酸盐结晶更容易沉积。长期下来,对肾脏而言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再比如,她虽然每天都喝足够的水,但习惯一次性大量饮用,而不是分次均匀补水。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肾脏在短时间内负担加重,反而达不到真正保护的效果。
林雅婷的案例说明,疾病的进展并不只是饮食、作息和运动表面上的“守规矩”这么简单。肾脏损伤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每一次小小的偏差,都可能成为推动加速的力量。很多患者和家属会困惑,明明努力去改了,为什么还会恶化?答案恰恰在于,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常常被误以为是“没关系”的行为。
临床上,医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患者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很注意了,但检查结果依旧显示肾功能下降。原因往往不在于大方向,而是在一些细微的地方反复犯错。比如,有的患者明明知道不能吃动物内脏,但却觉得“偶尔吃一点没关系”;有的人严格戒酒,但却忽略了含酒精饮料或发酵类食品;还有的人觉得“养生茶”“天然食品”没有副作用,却不知道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恰好伤肾。
林雅婷的肾功能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并不是因为她不努力,而是因为努力的方向出现了偏差。她坚持的那些习惯,表面看起来无可挑剔,甚至比大多数人健康,但在肾脏已经受损的前提下,这些行为反而加重了负担。就像是在沙滩上筑堤防,表面上看墙还很高,但细小的裂缝在海浪一次次冲击下,最终崩塌得比想象中更快。
对患者来说,真正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表面健康”和“对症健康”的差别。肾脏疾病的发展,不仅需要控制饮食、规律作息、保持运动,更需要避免那些潜藏的细节误区。对于已经出现肾损伤的人来说,每一个看似“普通”的习惯,都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只有通过科学的方式,持续监测指标,并且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调整,才有可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资料来源:
1.李强,王静,赵磊,等.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15):142-146.
2.张敏,刘丽.中医药联合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12):88-90.
3.陈峰,周红.尿毒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观察[J].甘肃医药,2024,43(07):522-525.
(《纪实:36岁女子查出高尿酸血症,一年后肾衰晚期,医生:有3个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