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口坠龙事件”的历史真相以及龙的历史形象演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23:29 3

摘要:1934年的所谓“营口坠龙事件”,长期以来被某些宣传渠道渲染为“龙真实存在”的证据。然而,若将该事件置于当时的历史中,其虚构性质不难辨识。

文◎赵磊

1934年的所谓“营口坠龙事件”,长期以来被某些宣传渠道渲染为“龙真实存在”的证据。然而,若将该事件置于当时的历史中,其虚构性质不难辨识。

该事件的唯一持续报道者为《盛京时报》,此报纸为清末日本人在沈阳创办的媒体,至“九一八事变”后,完全沦为日本侵略者的舆论工具。1934年正值伪满洲国成立之初,日本急需通过文化宣传稳固其殖民统治,制造“奇闻”正好迎合了愚弄与转移民众注意力的需要。

其次,所谓“龙尸”的报道逻辑自相矛盾。

7月末报道称“龙坠地破坏工厂并致人伤亡”,仅文字叙述而无影像;两周后却突然出现“白骨残骸”的照片,并宣称“科学家已鉴定”。然而其“龙骨”实际上被证明是鲸类骨骼残件。这种以“金骨拼凑龙形”的做法,正符合日本殖民宣传的惯用伎俩。

央视专题片《营口坠龙真相》早已对此做过系统揭露。因此,从学术角度看,该事件是典型的殖民地舆论操弄案例,而不能作为龙存在的佐证。

龙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夏、商、周三代的考古资料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证据。

夏代的蛇身龙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最早“龙形”实物。其造型为蛇形躯体,配合神兽化的头部,无四肢表现。与之同时出土的铃铛,与《诗经·周颂·载见》中“龙旂是仗”所记载的礼仪器物相互印证,构成考古与文献的“双重证据”。由此可见,夏代龙被视为祭祀与宗教礼仪中的神灵象征,而非动物实体。

商代的蟠龙纹饰

商代青铜器上的蟠龙形象虽开始出现小脚与动物化的头部特征,但整体仍以蛇身为主,吻部短小,角亦未分叉。与商代青铜工艺的高度写实性相比较,这种造型选择表明人们确实将龙理解为蛇身神灵,而非后世常见的四足兽形。

周代的过渡形态

西周至东周时期,龙纹逐渐增加四肢、脊背突起及分叉角的特征。这标志着龙由纯粹的“神灵—蛇身”逐步转化为“神兽—走兽”的过程。此时的龙形尾部较短,头部近似猫科动物,仍与今天熟知的“清代龙”有显著差异。

汉代的有翼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所示龙形,背具双翼。这一特征说明汉代观念中,“飞行”必须依靠翅膀,即便是神灵亦不例外。汉代龙形呈现“兽体+翅膀”的模式,与今日“无翼能飞”的龙形不同。

唐代的走兽化龙

隋唐时期,龙形彻底走兽化,爪似虎掌,体态雄壮,广泛出现在石刻、壁画、诗文中。唐人日常语汇“车如流水马如龙”便反映了龙在审美和象征中的走兽化倾向。此阶段龙已成为王权与繁荣的象征,但蛇身特征几乎完全淡化。

宋元时期的复合化龙

北宋学者总结“龙有九似”,其形态包含鹿角、驼头、鱼鳞、虎掌、鹰爪等多种动物特征。此种综合化的形象反映了宋人对自然物种的观察与想象,也体现了龙从“宗教神灵”向“集体审美符号”的转型。元代以后,象鼻龙等变体盛行,甚至经由丝绸之路传播至西亚,成为波斯与奥斯曼艺术的重要母题。

明清龙形的定型与传播

明代龙纹虽已接近现代形象,但仍保留虎掌特征。清代中期,随着“龙旗”图案制度化,鹰爪龙最终定型。此一形态不仅成为帝王专属象征,也通过旗帜、织绣和官方礼器规范化地固定下来。由此,今日人们熟悉的“清代龙形”实际上是龙演变的终点,而非起点。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