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丹青传薪火 松风祥云映淄川——走近八秩丹青宋炳华书画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15:51 1

摘要:2025年4月14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淄川区老干部服务中心被墨香与诗意浸润。宋炳华先生的书画展如同一卷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在宣纸与画布间流淌着岁月的回响。作为摄影爱好者,我端起相机,将镜头对准这场艺术盛宴,让光影定格下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瞬间。

2025年4月14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淄川区老干部服务中心被墨香与诗意浸润。宋炳华先生的书画展如同一卷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在宣纸与画布间流淌着岁月的回响。作为摄影爱好者,我端起相机,将镜头对准这场艺术盛宴,让光影定格下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瞬间。

一、笔底烟霞 岁月成章

展厅入口处,《松风祥云伴翠峰》如一块磁石吸引着观者的目光。这幅荣获第七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创新奖的作品,以传统青绿山水为骨,融入现代构成理念。松涛在宣纸上翻涌,祥云如练缠绕危崖,墨色的浓淡干湿间,既有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又有黄宾虹“五笔七墨”的氤氲。我按下快门,镜头捕捉到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画面上的斑驳光影,仿佛为这幅山水注入了灵动的呼吸。

展厅内,200余件书画佳作如星河璀璨。八尺巨制《岱岳雄姿》以全景式构图展现泰山的巍峨,焦墨勾勒的山体如铁铸铜浇,朱砂点染的庙宇在苍松间若隐若现,令人想起李可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艺术主张。而小品《竹石图》则以逸笔草草见精神,几笔淡墨写出竹影摇曳,题款“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更是画龙点睛,将文人画的品格与气节融入方寸之间。老年大学上下楼展厅里,根雕似岁月的守望者,脸谱造型诉说着古今传奇,石头人物造型则宛如凝固的时光精灵,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山水画墨韵流淌,花鸟小品灵动生趣,国画人物形神兼备,松竹傲立,鹰鸡传神,金石篆刻古朴厚重,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令人目不暇接。

二、光影诗行 定格永恒

开幕式在暮春的暖阳中拉开帷幕,中共淄川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淄川区委老干部局局长李先来,淄川区文联副主席江波,淄川区人大原副主任、区老年老干部书画两会会长李金孝,区政协原副主席、两会执行会长王秉忠,区学会特聘咨询薛希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山水画家王春荣,淄博聊斋文化艺术学会会长李德泉,松龄分会会长孙木梁等领导嘉宾前排站立,目光中满是对这场艺术盛事的期许。仪式由淄川区老干部服务中心主任王晓凌主持,她的开场词如春风拂柳,轻轻叩响了展览的序章:“今天,我们相聚在此,既是为宋炳华先生的艺术人生喝彩,更是为淄川文化长河中又一朵浪花的绽放而欣喜。”

宋炳华先生致辞中,首先感谢各级领导、各位同仁、亲朋挚友多年来一如既往的关爱支持。在讲述筹备历程时,鬓角的白发随光影轻轻颤动:“从整理这200余件作品到布展,每一幅画都是时光的切片——1989年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结业创作,2012年获‘当代山水画优秀艺术家’称号的《松风祥云伴翠峰》,还有近年探索现代水墨的新作,都承载着不同阶段的艺术思考。”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暖,仿佛在细数与艺术相伴的八十载光阴。此时,观众席里,几位鬓发染霜的老者正相视而笑——那是宋先生原单位的老同事,胸前的钢笔别在洗得发白的衬衫口袋里,目光中满是对老友数年坚守的动容;后排的中年人群中,有人举着褪色的笔记本,那是宋先生在老年大学任教时的学生,笔记本上还留着数年前的课堂笔记,此刻正对着《松风祥云伴翠峰》偷偷抹着眼角;更有几位儒雅的书画老友,握着宋先生早年赠送的篆刻小品拓片,笑容里藏着共同切磋笔墨的记忆。

随后,区学会特聘咨询薛希俊代表主办方致辞,他的话语如金石掷地:“宋炳华先生是淄川书画界的‘老匠人’,他在中国画、油画、书法、篆刻领域深耕不辍,更以数十年教鞭培育桃李,让传统艺术在淄川大地生根发芽。从1989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科班深造,到2012年‘当代山水画优秀艺术家’的荣誉加身,他用作品证明:艺术的高度,是岁月与匠心的双向奔赴。今天的展览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的集大成,更是对‘老有所为、文化传薪’的生动诠释。”

中国美协会员、著名书画家王春荣作为挚友兼同行登台,他说道“与炳华兄相交数载,最敬佩他对艺术的‘痴’——记得数年我们同赴泰山写生,他在山顶沐雨观云一整天,衣袂尽湿却浑然不觉,只为捕捉云雾漫过十八盘的瞬间。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执着,正是他画作中‘气韵生动’的根源。他教会我们:山水不是笔墨的堆砌,是天地精神的回响。”几位老者频频点头,他们是宋先生的旧友,当年一同治印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而学生代表张杰华捧着自己的习作《太行秋韵》,声音里带着哽咽:“当年先生手把手教我皴擦点染,说‘笔墨要接得住传统,也要看得见山水的魂’。今天站在这里,终于明白老师数载教学的苦心——他不仅在教技法,更在传递对艺术的赤子之心。”话音落处,学生们纷纷起身,向宋先生深深鞠躬,有人眼中闪烁着泪光,有人嘴角挂着骄傲的笑意,那是桃李满园的芬芳在静静流淌。

最动人的时刻当属揭牌环节。李金孝与李先来两位领导共同握住红绸,在“宋炳华书画展”的匾额显露真容时,闪光灯如星河闪烁。人群中,学生们诉说着“老师当年教我们画竹,说‘竹节要硬,竹叶要软,就像做人’吟者脸上的笑容,恰是岁月对先生这位艺术播火者最温柔的回应。

三、桃李芬芳 文脉传承

在展览区的一角,有人画虾、有人画鱼,有人泼墨挥毫、走笔龙蛇,足以印证着先生的坚守——从老年大学走出了一批批拿起画笔的银发学员,他们将传统水墨的魅力带向田间地头、社区礼堂。王春荣老师所言:“炳华兄的课堂从不局限于技法,他常说‘画山水前先读山水’——带我们爬泰山、游漓江、登峨眉、瞰黄山,在山巅席地而坐,听松涛、数云影,让自然的魂魄融入笔尖。”

在展厅西侧,我的镜头捕捉到了四人持画的温馨画面,一幅八尺屏《龙腾盛世》如碧波涌动,墨虾在宣纸上纵横游走,竟似有万马奔腾之势。这是宋炳华先生挚友,国家高级美术师、著名书画家、齐派弟子孙兆林先生的敬贺之作,虽以虾群为主题,却以齐派“以书入画”的铁线笔法勾勒虾须,每道墨痕皆含金石之力,虾身通透处晕染淡青,恍若粼粼波光中腾跃的银色甲胄,暗合“龙腾于渊”的磅礴意象。展厅穹顶的自然光斜切进来,为两位老艺术家的银发镀上金边,也让《龙腾盛世》里的虾群在光影中愈发鲜活。当快门声响起时,画中虾钳正指向宋炳华先生作品里的松涛,仿佛在完成一场跨越数十年的艺术对话——那些共同走过的写生路,此刻都化作镜头里相视的目光,在岁月深处,在墨色之间,静静诉说着“君子之交淡如水,艺术之谊浓于墨”的绵长故事。

四、文化薪火 时代交响

画展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淄川区老年书画学会的精心策划。这个艺术团体,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2019年“送字画下乡”活动,到2024年桃花泉创作基地的揭牌,他们如春风化雨,让艺术扎根民间。此次展览,更是汇聚了淄川区文化界的中坚力量:文联副主席江波在谈道,宋炳华先生的艺术成就与淄川“聊斋故里”的文化底蕴相联结:“宋先生的山水既有北方的雄强,又含江南的灵秀,正如淄川这片土地,既孕育了蒲松龄的奇幻文脉,也滋养着代代相传的书画风骨。”淄博聊斋文化艺术学会会长李德泉则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解读了画展对“文旅融合”的推动作用:“当书画艺术与聊斋文化、齐风陶韵相遇,必将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

展厅外,留仙湖水碧波荡漾。看着暮色中的湖水泛起金辉,忽然想起宋先生在创作谈中提到的:“艺术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句话,恰如他笔下的山水,既有传统的根基,又流淌着时代的活水。镜头扫过展厅,老同事们围在《岱岳雄姿》前回忆往昔,学生们在《竹石图》前临摹题款,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辨认篆刻印章——这些身影,构成了艺术最好的传承图景。

快门声渐次停息,镜头里的墨韵却愈发清晰。这场展览不仅是宋炳华先生艺术生涯的总结,更是淄川区文化生态的缩影。当夕阳为展厅披上金色纱衣,我知道,这些定格的画面将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正如展墙上那幅《松风祥云伴翠峰》所昭示的:墨韵流转处,自有芳馨长留人间。

撰文:赵新民

2025.4.14

贺诗集

赵玉霞

观宋炳华老师国画展览

翰墨奇珍挂满墙,人欢人拥赏琳琅。

非凡毅力加功力,方构今番大彩章。

前番画展十年前,今日重开又十年。

期待悠悠十年后,再参盛会品新篇。

丁乃玉

贺宋炳华先生书画展

水墨丹青满画廊,一团喜气绕厅堂。

老翁八秩开新展,岁月如歌艺韵长。

孙兆林

贺宋炳华先生书画展

墨韵书香满淄川,松风翠影映长天。

八十载艺传薪火,画里乾坤岁月镌。

赞宋炳华老师(通韵)

书画高风育俊良,大学讲匠展书堂,

炫音能唱京腔韵,妙笔神传绝艺方。

技巧艺高名自重,德馨品瑞质当强,

真诚谦逊儒雅士,载誉耕耘趁晚阳。

赵新民

观宋炳华先生书画展感怀(通韵)

淄城四月墨香绵,德艺双馨绽雅妍。

松岭祥云惊远客,岱宗雄势绘宏篇。

半生琢画心犹壮,八秩丹青志愈坚。

且看展厅人涌处,余晖熠熠颂英贤。

摄影:赵新民 苏涛

美篇编辑: 赵新民

来源:潇洒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