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拧断脖子的巨龙:盛唐何以走向衰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22:58 1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宦官干政”最为猖獗的时期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东汉、唐朝以及明朝的后半期,尤其以中晚唐时代最具代表性。

#秋日生活打卡季#

纵观中国历史,“宦官干政”最为猖獗的时期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东汉、唐朝以及明朝的后半期,尤其以中晚唐时代最具代表性。

据史料记载,宦官集团的首脑们,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政治和国家军队,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皇帝的生死。比如执掌禁军的晚唐宦官杨复恭,不仅得意洋洋地以“定策国老”自居,还蔑称昭宗皇帝是“门生天子”。

对于宦官干政,晚唐宰相崔胤曾痛心疾首地表示,这些“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狱,蠹害朝政”的宦官,是导致“王室衰乱”的罪魁祸首。

唐朝的藩镇割据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在中晚唐时代出现“宦官干政”的惨淡局面?将唐朝日趋衰弱的“锅”尽数扣在宦官的身上,到底合不合理?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聊聊。

【1】

从太宗时代开始,统辖宦官的管理机构一直是内侍省,最高长官为正四品,低于宰相的正三品。截至高宗去世的七十年间,宦官一直没有掌握实权,“但在阁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

但到了玄宗时代,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因为参与诛杀萧至忠、岑羲等人有功,深受玄宗崇信的宦官高力士,被破格提拔为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并在开元初年(713)兼任从三品的右监门卫将军,彻底打破了李世民留下的“定制”。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唐玄宗与高力士(左一)

安史之乱爆发后,曾力劝太子李亨登基的宦官李辅国,历任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府仪同三司、知内侍省事等要职,还逐渐掌握了军权。

一般认为,这也是宦官掌兵的开始,“凡四方章奏、军符、禁宝一委之”。

肃宗驾崩后,李辅国又因享有拥戴之功,被代宗李豫加封为司空兼中书令,晋爵博陆郡王,甚至尊其为“尚父”。

据史料记载,在他主政时期,府州县三司的审讯案件,都要经过他的最后裁决。

肃宗李亨、李辅国、代宗李豫

尽管代宗后来暗中派人将李辅国暗中诛杀,但也不得不任用另一位同样享有拥戴之功的宦官程元振为“元帅府行军司马”。

【2】

这里的“神策军”,泛指驻扎于防御吐蕃最前线的河源九曲(今甘肃与青海一带)的八路边防军之一。

安史之乱爆发后,神策军在节度使卫伯玉的率领下参与了邺城(安阳)之战。由于史思明率军由北方赶来驰援,战役最终以唐军失败而告终。

邺城(安阳)之战示意图

被击溃后的神策军残部,只能退至位于今河南西部的陕州境内。此时,官兵们惊讶地发现,根据地河源九曲一带已经被吐蕃占领。就在这一节骨眼上,从邺城侥幸逃脱的“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军)鱼朝恩也跑到了陕州。

不久,卫伯玉赴中央任职。于是,鱼朝恩先后自称神策军使、神策军节度使,循序渐进地将神策军的最高指挥权据为己有。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大军攻陷长安后,鱼朝恩更是成功将狼狈逃出的代宗等人接到了身边。因保驾有功,他被封为天下观军容使,统率京师神策军。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合计数十万人大军攻打长安。几乎在同一时间,鱼朝恩亲率神策军抵达长安,稳定了局面。以此为契机,神策军也从一支普通的边防军一跃成为了中央禁军的核心力量。

神策军碑

有唐一代,专职护卫皇帝以及皇室的禁卫军队被统称为“北衙禁军”。

值得一提的是,神策军尽管在名义上也是“北衙禁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只听命于鱼朝恩的私人武装。

除此之外,神策军不仅在畿内各地还拥有专属领地,这也是在其他北衙禁军身上看不到的现象。

从这以后,先后被敕封为国子监事,郑国公,兼管光禄寺、鸿胪寺、礼宾、内飞龙、闲厩使等职的鱼朝恩,变得更加骄横跋扈,甚至宣称"天下之事,岂不由我乎?"

最终,他在大历五年(770)被代宗设计诛杀,而神策军的最高指挥权也均以本军将领为兵马使统率之

电影《长安的荔枝》里的鱼朝恩

建中四年(783),泾原镇士卒发动兵变,同时攻克了都城长安。

不得已,德宗只得携皇妃、太子、诸王等热巴仓皇出逃。值得一提的是,由咸阳到奉天(陕西乾县)一路,护驾的只有宦官霍仙鸣、窦文场等几位宦官,前来救驾的也只有神策军。

兵变与狼狈的跑路经历,给德宗本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因此在叛乱被平息后,他将神策军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不仅将之扩充为左右两路,并将指挥权交给了崇信的两位宦官窦文场和王希迁。

在此基础上,德宗又在贞元十二年(796)设置了掌管神策军各部总指挥权的“护军中尉”一职,同时依然委任宦官来担任这一职务。

这就意味着,宦官集团取得了朝廷直属野战部队的最高指挥权。

唐德宗李适画像

【3】

进入九世纪以后,宦官干政已经成为了唐朝后半段最显著、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个特点。

贞元二十一年(805)初,唐德宗病逝,太子李诵即位,史称顺宗。

据史料记载,此君在青年时代便胸怀大志、一心改革,身边许多人也都对他寄予厚望。但命运弄人,他不幸中风,不仅行动困难,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彻底失去了理政的能力。

此时代替他代理朝政的,是他最信任的翰林学士王叔文。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王叔文在朝中势力单薄,因此他提拔了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有理想、有才学的文士,决心彻底革除前朝积累的弊政。

唐顺宗丰陵

在这一时期,地方官员和节度使常常在两税之外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他们将这些征收来的钱财统称为“羡余”,并以“进奉”之名将之送往长安,旨在讨好中央。

于是,王叔文等人决定就从这里开刀,要求严格执行两税法,并停止一切“进奉”。除此之外,他们还大力整顿官场纪律、肃清腐败。

当然,朝廷的终极目标,无疑是推翻宦官干政的体制。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剥夺宦官集团对神策军的控制。于是,王叔文派遣自己信任的将领前去接管神策军,旨在收回军权。

然而不幸的是,在宦官集团与与一些节度使的里应外合与强烈反扑下,改革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更为要命的是,同年八月,在位只有186天的顺宗被迫退位,这就使得这场被称为“永贞革新”的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王叔文本人也在一年后死于非命。

王叔文主题绘作

【4】

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顺宗李诵的长子李纯即位于宣政殿,史称宪宗。

据史料记载,宪宗是一位奋发有为的皇帝,不仅将“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视为效法的榜样,还积极改革弊政,平定藩镇,压制宦官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开创了“元和中兴”局面。

只不过,尽管宦官干政的局面一度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激烈的党争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的控制力与权威。

唐宪宗李纯(778—820)

元和三年(808)四月,在一次叫做“制举”的特设科举考试中,考生牛僧孺、李宗闵激烈批评朝政,这便是一场持续四十年之久的派系斗争——“牛李党争”的导火索。

当时朝廷正在推行削藩政策,牛僧孺等人直指其弊,对时任宰相李吉甫的施政方针做出了激烈批评。李吉甫得知后,通过宪宗向这些人施压,要求将牛、李等人黜落不录,长期不予重用。

李吉甫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德裕决心继承父亲的政治路线。

但万万没想到,宪宗去世后形势逆转,牛僧孺反而当上了宰相,同时开始排挤李德裕等人。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

两派争论的焦点,最初是对待藩镇应该强硬打压,还是妥协共处。

牛李党争的核心议题

实际上,党争的背后隐藏着出身差异。

简单地说,“牛党”的基本盘,主要是通过科举上台的寒门官员;反观“李党”的基本盘,大多是凭借家族恩荫入仕的世家子弟。

前者属于当权派,擅长财政、主张强化体制;后者更像是批判派,不满现状但又拿不出替代方案,最终往往选择对藩镇妥协。

当然,即便是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也存在不熟悉实际政务的情况。

比如在牛僧孺担任宰相的大和五年(831),吐蕃一位将军带着战略要地维州(位于今四川境内)来投降唐朝。但令人不解的是,牛僧孺却以“不了解实际情况”以及“不愿激怒吐蕃人”为由,将维州和降将都给送还了回去。

那么问题来了,牛僧孺真的“不了解情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当时在前线接收吐蕃人投降的官员,正是他的政敌,时任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因为心胸狭隘,唐朝白白浪费了一次重创吐蕃的宝贵机会。

牛僧孺与李德裕画像

毫不客气的说,长达四十年的党争,不仅埋没了大量可塑之才,更严重消耗了国家的元气。直到九世纪中叶,伴随着两派领袖相继离世,牛李党争才渐渐平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激烈、持久的党争?

有观点认为,原因之一就是闭塞的政治环境,即宦官掌管政治造成的闭塞环境所导致的。官僚们长期被压制的巨大能量毫无用武之地,只能通过官僚之间拉帮结派才能得以发散。

实际上,牛李二党的背后都有宦官集团的身影,前者更像是后者的“手套”或“棋子”。站在宦官集团的角度看,党争不仅有利于他们对朝政的控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培植势力的良机。

唐朝的宦官形象

【5】

宪宗的两位继任者穆宗和敬宗均难堪大用,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穆宗次子李昂被宦官拥立为帝,史称文宗。他不仅勤政爱民、厉行节俭,还对宦官专权“心愤仇耻,志除凶慝”。

时任宰相李训察觉圣意,就与凤翔节度使郑注密谋,调集节度使军队进入长安,计划将宦官诱出宫内、一网打尽。

唐文宗李昂(809―840)

当时皇帝理政在大明宫,宫墙之内是皇帝与宦官生活和理政的区域,而宫外东北角有一处兵营,叫“金吾左仗”。

大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在宣政殿办公的文宗忽然接到消息,“金吾左仗”院子里的石榴树上居然发现了“甘露”——这是一种象征祥瑞的露水。

于是,文宗决定亲自前去查看,并派遣宦官仇士良前去探路。谁知仇士良一到就瞬间察觉气氛不对,发现帷幕后藏有伏兵,急忙转身逃回,和其他宦官一起强行挟持文宗退回深宫。

皇帝落入他们手中,李训等人顿时束手无策。随后,宦官指挥神策军迅速反扑,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李训一党全部拿获,这便是“甘露之变”。

事后,李昂被软禁,国家权力也被牢牢掌控在宦官集团的手中。

“甘露之变”主题绘作

在黄巢之乱震撼全国时,唐朝实际上已经开始从内部瓦解。文德元年(888)三月,僖宗李儇之弟即位,史称昭宗。

与兄长截然不同,昭宗似乎是一个颇有英雄气概的皇帝。在与宰相崔胤经过协商以后,他在天复三年(903)正月从河南将朱温招入长安,一举将数百名宦官全部铲除。

只不过,鉴于宦官集团早已深深地渗透和嵌入了唐朝的体制之中,因而前者的被消灭殆尽,实际上也意味着唐朝即将寿终正寝。

唐昭宗李儇画像

不久,朱温对外宣布将放弃唐朝成立以来的首都长安,将昭宗迁到了洛阳。

在迁都途中,朱全忠将独孤损、裴枢、崔远等合计三十余名朝臣带到了黄河岸边的白马驿。朱温的心腹李振对他讲,“他们这些人都自誉为清流,可将他们投入黄河,使其变为浊流”。于是,朱温微笑着接受了这个建议。

须知,裴枢等人都是来自于世家大族的科举出身的官僚,他们的被杀,象征着唐朝贵族制社会彻底走向了终结。

朱温画像

天祐四年(907)四月,朱全忠在新都汴州即位。至此,维系了近三百年命脉的唐朝静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巨龙的脖子被彻底拧断了。

来源:汗八里文艺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