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大学生执意嫁74岁老中医,生下儿子遭全网质疑,如今怎样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15:39 1

摘要:身后,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和一位年轻的妈妈站在一起,低头笑着应和,院墙上晒着刚洗的草药,木凳上放着刚采的新鲜野花。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5月,潍坊一处不起眼的院落里,一个小男孩在树下追着一只白鸽满院乱跑。

身后,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和一位年轻的妈妈站在一起,低头笑着应和,院墙上晒着刚洗的草药,木凳上放着刚采的新鲜野花。

这是李义、韩士兰和他们五岁的儿子涵泽的家,他们的生活与常人无异,却又引人注目。

因为几年前,这对夫妻因“跨越50岁的年龄差”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度有人斥责她“自甘堕落”,有人骂他“老不正经”,如今,这个家庭依然安静地活在一起,风波虽未远去,却早已风平浪静。

他们的婚后生活,是在沉默中建起的,2019年10月,韩士兰在潍坊一家医院顺利产下一子,取名涵泽。

那天晚上,李义守在产房外,一动不动地坐了三个小时。直到护士抱着孩子出来,他才轻声问了一句:“是男孩?

”随即双手颤抖地接过孩子,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当父亲,和上次已经相隔四十多年。

孩子出生后,质疑并未停止,有人说:“一个74岁的老头能陪孩子长大到几岁?”“不是自私是什么?”

但他们并未回应一句,李义仍旧每天清晨六点开诊,韩士兰则在家照看孩子,间或经营她的短视频账号,拍摄一家三口的平凡日常。

不解释、不辩解,是他们在风暴中学会的生存方式。

早在2018年春天,两人就已悄悄在青岛民政局登记结婚,他们没有举办婚礼,只是在青岛的海边拍了几张婚纱照。

那天阳光并不充足,李义穿着一套旧西装,领带是韩士兰亲手打的结,他们在浅滩边站了很久,拍照时没有笑得很灿烂,却看上去很踏实。

韩士兰回到住处后,把这张照片洗出来,贴在了日记本第一页。没有配文字,也没有配音乐,就安安静静躺在那里。

可生活从来不会因为你低调就放过你,他们的结合,一开始就不被任何人理解。尤其是在韩士兰的老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桩婚事“丢人现眼”。

那年冬天,村里的老邻居在菜市场见到李义牵着韩士兰买菜,当场就站在菜摊边骂:“没脸没皮!”

消息很快传回韩家,父母气急败坏,不敢相信女儿真的嫁给了那个“老头”。

而李义原本在村里声望极高,诊所生意红火,这桩婚事之后,不少熟人都开始“换医生”,门口变得冷清起来。

于是他们做了一个选择:离开村庄,去城边租房居住,李义把家中老旧的药柜拆了,装进货车里,搬到了一个新的居民小区。

他在那里重新开了小诊所,只接附近的老人病人,韩士兰也关闭了原来的所有社交账号,开了一个新的短视频账号。

视频内容简单:孩子洗澡,李义种菜,一家人吃饭,有一条视频里,她拍下李义在路边摘了朵野花送她,然后小涵泽也学着给她送花。

评论区还是有人讽刺,但更多人开始留言:“虽然接受不了,但不得不说,这一家人真的过得挺温馨。”

可这样的生活来得并不容易,回到2016年,韩士兰还在山东中医药大学读书。

每当放假回家,她第一件事就是背着书包跑到李义的诊所,帮忙晒药材、擦器械,她已经不再是那个病弱的女孩,面色红润,讲话干脆利落。

诊所里有一本老笔记,是李义年轻时写的手稿,笔记边角磨得泛黄,韩士兰总喜欢坐在那个药柜旁,一页页看,像看小说一样津津有味。

她喜欢把每次考试的成绩告诉李义,也常常在学业遇到瓶颈时第一个打电话给他。

那年秋天,她写了一封信放在诊所的桌角,开头只有一句话:“我可能是真的喜欢上您了。”

李义看完后,把信收进抽屉里,没说一句话,第二天他照常来看病开方,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但从那天开始,他变得更沉默了,也不再主动问她考试成绩,韩士兰不是没察觉,但她没有退缩。

她开始每天写信、写短信,甚至放假都不回家,借故留下来帮忙诊所,直到有一天,她父母亲自上门,把她从诊所带走,关在家中。

她拒绝吃饭三天,晕倒在厨房门口,醒来后,母亲没有再劝,只是放下一碗粥说:“你长大了,你想干什么自己决定吧。”

而李义那头,也经历了一段长久的挣扎,他拒绝过多次,说自己“活不过几年”,说自己“不想毁她一辈子”。

但韩士兰一句话打破了他所有顾虑:“我没把这一生寄托在你身上,但我希望未来的每一天都有你。”

从那天开始,李义不再回避她,他带她认识自己老年时的生活节奏,甚至第一次带她上街吃饭——他们并排坐在小吃摊前,吃了两碗豆腐脑。

这段关系的起点,要追溯到2013年,那年夏天,韩士兰刚高二,被查出重病,医生建议长期治疗,但昂贵的药费让她的家庭无力支撑。

医院治疗被迫中断,她常常痛得在床上打滚,就在这时,一个亲戚提到邻村有个老中医“看病很厉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父母带她去了李义的诊所。

那是她第一次见到李义——白衫、布鞋、药香弥漫的诊室,李义没有问她家庭背景,只是安静地听完病情,仔细把了脉。

之后他对她父母说:“先治再说,钱的事以后再谈。”

接下来的三个月,他每隔三天就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去韩家,带着药、蔬菜,有时还送几枚鸡蛋。

他给她做针灸,换汤药,嘱咐她多喝水、少吃辛辣,在她逐渐好转后,他又调配了一份随身携带的颗粒药,让她在开学后能坚持服用。

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对这个沉默寡言、认真负责的老医生心生敬意。

2015年,她考上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时间跑去诊所报喜。李义笑着说:“你是我这几十年里最年轻的病人,也是最争气的一个。”

回看他们的过去,几乎每一步都踩在众人不解和风言风语中,但这对夫妻从不解释、不澄清。

如今五年过去,李义已接近八旬,但仍每天出诊,诊所药柜上方多了一张照片:他和韩士兰在青岛海边的合影,他站得笔直,韩士兰靠着他,一手抱着孩子。

外界如何,他们不再在意,门前的野花开了又谢,涵泽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那些曾经试图击垮他们的风暴,最终也没能穿透这个平凡家庭的篱笆墙。

他们不再追求“被理解”,只求“被记住”。被时间记住,被彼此记住。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文 |蔡医生健康杂谈

来源:蔡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