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家成立仅三年的美国机器人公司,以2700亿人民币估值刷新全球纪录时,所有人都在问:这个数字是技术奇迹还是资本泡沫?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家被称作“马斯克2.0”的独角兽供应链名单上,长盈精密、绿的谐波等中国厂商的名字赫然在列。当Figure的机器人在宝马工厂
当一家成立仅三年的美国机器人公司,以2700亿人民币估值刷新全球纪录时,所有人都在问:这个数字是技术奇迹还是资本泡沫?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家被称作“马斯克2.0”的独角兽供应链名单上,长盈精密、绿的谐波等中国厂商的名字赫然在列。当Figure的机器人在宝马工厂演示煮咖啡时,大洋彼岸的宇树科技正用成本仅为对手1/5的Walker X打开东南亚市场。这场全球人形机器人竞速赛中,中国究竟是“零件供应商”还是隐藏的终极玩家?
一、390亿美元估值的真相:资本狂欢还是技术革命?
Figure的C轮融资公告像一颗炸弹投入科技圈——10亿美元融资、390亿美元估值,这意味着这家2022年成立的公司,估值已超过福特汽车(380亿美元)、索尼(370亿美元)。创始人Brett Adcock的“马斯克式叙事”功不可没:从eVTOL飞行器跨界人形机器人,用“AGI终极形态”的愿景打动贝索斯、微软等巨头。但剥开资本包装,其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技术亮点与争议并存。Figure 01的“自主学习煮咖啡”视频确实惊艳:机器人通过观察人类动作即可模仿操作,无需逐行编程。这种基于视觉大模型的“示范学习”模式,比特斯拉Optimus依赖的“数据闭环传输”效率更高。但其AI模型Helix的真实实力存疑——今年2月终止与OpenAI合作后,Figure宣称“Helix可同时操控两台机器人共脑协作”,却始终未公开多机协同的实机测试。更尴尬的是,宝马工厂的“千台订单”被曝仅一台样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演示视频与实际产能的落差,让市场开始质疑:这究竟是科技突破还是PPT造车式的资本游戏?
资本逻辑的胜利。Figure的估值飞跃背后,是英伟达、微软等巨头的战略押注。英伟达需要人形机器人成为GPU新场景,微软渴望Helix成为Azure的AI入口,而贝索斯的亚马逊则觊觎未来物流仓库的机器人劳动力。这种“生态绑定式投资”推高了估值,但也埋下隐患:当技术进展滞后于资本预期,390亿美元的泡沫会否重蹈WeWork的覆辙?
二、中国供应链:隐形的“估值发动机”
很少有人注意到,Figure的千亿估值里,藏着中国制造业的“隐形算力”。汇丰研报显示,其关节轴承、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超60%来自中国厂商:长盈精密的一体化关节精度达0.01mm,绿的谐波减速器寿命突破1万小时,兆威机电的无刷电机功率密度比日本电产还高15%。这些企业为何甘愿做“幕后英雄”?
成本控制的降维打击。绿的谐波将谐波减速器单价压到300美元,仅为日本哈默纳科的1/3;旭升集团用压铸工艺将镁合金外壳成本砍至传统工艺的40%。中国供应链的“成本杀手”能力,让Figure的硬件BOM成本控制在1.2万美元,仅为特斯拉擎天柱原型机的1/5。这种“美国设计+中国制造”的模式,本质是用中国工程师红利和制造业集群优势,为硅谷的创新故事买单。
技术反哺的双向奔赴。长盈精密为Figure定制的力传感器,意外推动了国内手术机器人的精度突破;兆威机电为机器人手指开发的微型传动系统,已反向输出给波士顿动力。这种“需求牵引-技术迭代-本土转化”的路径,正在复制智能手机时代的供应链逆袭——当年苹果的A系列芯片成就了台积电,如今Figure的量产需求,会否让中国机器人核心部件实现从“跟随”到“领跑”?
三、宇树们的“估值洼地”与破局之道
当Figure以2700亿估值搅动市场时,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的估值仅为百亿级别。这种差距是技术代差还是市场偏见?
技术路线的差异化竞争。宇树Walker X选择“先商用后家用”的务实路径:在东南亚餐厅承担端菜、清洁工作,单台月租金800美元,2年即可回本。相比之下,Figure执着于“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宏大叙事,商业化落地仍停留在演示阶段。这种“生存优先”与“理想优先”的路线之争,折射出中美创业环境的差异——中国资本市场更看重“营收验证”,而硅谷允许用愿景透支未来十年的估值。
场景定义权的争夺。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逻辑很清晰:“与其在实验室里追求完美,不如在真实场景中迭代。”Walker X已在50家餐厅部署,积累了10万小时真实工况数据,这种“用数据喂大AI”的模式,正在构建独特的竞争壁垒。反观Figure,其演示视频多在封闭环境下拍摄,缺乏真实场景的“数据反哺”,Helix模型的泛化能力面临考验。
政策红利下的追赶窗口。随着国内“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地,以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机器人产业链基金成立,宇树们正获得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更关键的是,中国3.7亿老年人口催生的护理机器人需求、制造业3000万用工缺口带来的工业场景,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当Figure还在宝马工厂“作秀”时,中国机器人已在养老院、快递分拣中心开始了“实战练兵”。
四、终极战场:AI模型与数据生态的暗战
人形机器人的竞争,终将回归到AI大脑的较量。Figure的Helix模型宣称实现“双机共脑协作”,宇树则发布了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具身智能操作系统”,这场AI暗战的胜负手在哪里?
数据闭环的速度竞赛。Figure与Brookfield合作开发的预训练数据集,试图用模拟环境生成海量数据;而宇树通过Walker X的商用部署,正在积累真实世界的“失败案例库”——机器人打翻水杯的瞬间、被障碍物绊倒的姿态,这些“边缘场景数据”恰恰是通用AI最宝贵的训练素材。模拟数据VS真实数据,谁能先突破“莫拉维克悖论”?
开源生态的中国机会。马斯克的Optimus选择开源硬件设计,Figure则封闭Helix模型,而宇树正联合华为、商汤推出“具身智能开源平台”。这种策略差异背后,是对生态主导权的争夺:开源能快速汇聚全球开发者,但会稀释技术壁垒;封闭可保持领先,但可能错失中国开发者的创新爆发力。在AI模型日趋同质化的今天,生态的广度或许比算法的深度更重要。
五、未来十年:谁能定义“机器人的iPhone时刻”?
当Figure的估值突破2700亿,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究竟是什么?是马斯克口中“2万美元的家用保姆”,还是王兴兴实践的“800美元月租的餐厅服务员”?
场景落地决定生死。智能手机的爆发始于通话、上网等核心需求的满足,人形机器人的临界点或许藏在养老院的护理床旁、快递分拣中心的传送带上。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工业、商业等垂直场景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再逐步渗透家庭场景。这种“渐进式创新”可能不如硅谷的“颠覆式故事”性感,但更符合技术落地的客观规律。
全球协作的新平衡。Figure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宇树需要吸收硅谷的AI算法创新。未来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生态协同”——就像当年苹果与台积电的共生关系。中国制造业的精密化能力,叠加硅谷的创新想象力,或将催生出真正改变世界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结语
Figure的2700亿估值,既是资本对未来的乐观投票,也是对中国制造业实力的间接认可。当王兴兴的Walker X在东南亚餐厅端上第一杯咖啡时,当绿的谐波的减速器开始反攻日本市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千亿赛道的崛起,更是全球创新要素的重新洗牌。人形机器人的终极战场,不在硅谷的PPT里,也不在A股的涨停板上,而在每一个真实场景的需求痛点中。中国企业能否抓住这个窗口,关键在于能否将供应链优势转化为场景定义权——毕竟,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估值数字的竞赛,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量。
来源:闲侃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