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幼年时期经历的情绪互动,会直接在大脑的神经通路上留下深刻印记,这种影响甚至贯穿一生。
人生本来就没有捷径,唯有先温柔以待内心的自己,
才能真正做到温柔以待我们的孩子。
嘿,我是coken。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与命运,最早是由情绪塑造的。
这意味着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情绪远远先于理性发挥作用。
《情商》中有一句话:“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被情绪而非智商所决定。”
因此,幼年时期经历的情绪互动,会直接在大脑的神经通路上留下深刻印记,这种影响甚至贯穿一生。
1
其实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也正面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回应,决定了孩子对自我价值和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一旦形成,便如同水流在土地上自然留下的沟壑,日后所有的情绪体验都会沿着这条沟壑流动。
因此,我们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不仅仅是教育方式,更是决定孩子未来性格、行为与人生走向的深层逻辑。
你的孩子哭的时候,你第一句话说了什么,甚至你脸上的表情、说话的语气、目光停留的地方,都在悄悄地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生。
很多成年人的性格缺陷,并不是天生那样,而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刻进去了。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决定性格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是情绪。
孩子的情绪,就像是无形的种子。
你怎么对待它,决定了它会长成什么样的树。
2
如果孩子伤心,你说的是“哭什么哭,不许哭”,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却在告诉他,自己的情绪是羞耻的,是不被允许表达的。
他会学会压抑,渐渐地,他成为一个讨好型人格,处处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生怕别人不高兴。
如果孩子害怕,你告诉他“这有什么可怕的,胆子真小”,这句话会让他误以为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他开始掩盖真实的自己,虚张声势。
表面上他学会了坚强,其实内心始终脆弱不堪,一旦遭遇真正的困难,那个脆弱的自我就会瞬间坍塌。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经典著作《中毒的父母》中写过的:“童年受到的每一次情绪否定,都会变成成年后持续发作的内心创伤。”
很多父母在不经意间就教会了孩子去否定自己最真实的情绪。
长此以往,孩子会失去和自我真实连接的能力,长大后会反复在“我是谁”和“我应该是谁”的矛盾里痛苦挣扎。
仔细想想,我们的内心世界不正是这样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承认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不是因为这些感受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已经习惯了否定、压制和批判自己。
我们习惯于在心里建起一堵墙,把自己的情绪困在墙的另一面,努力呈现出一个“懂事”、“理性”、“让人满意”的形象。
这堵墙一旦建成,我们就再也找不到那个真实的自己了。
真正智慧的父母,从不急着去“处理”孩子的情绪,而是懂得陪伴情绪。
他们不评价,不打断,不催促,也不急于给出所谓正确答案。
他们知道,情绪的背后有故事、有诉求、有需要。
3
《道德经》里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真正高明的父母也正是如此,如同流水一般,润物细无声,不强加意志,不刻意纠正,而是用温柔、接纳,悄悄滋养孩子的内心。
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其实内心真正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被看到,被认可。
情绪得到回应,安全感就此建立;安全感建立了,孩子才能有勇气去探索世界,去挑战未知,去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内心强大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实际上,我们真正塑造的是他对待自己内心感受的模式。
你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就是在教给孩子怎么和自己相处。
如果你习惯于批评、指责、打压,孩子长大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变成一个时时与自己过不去的人;如果你用接纳、理解和耐心陪伴,孩子也学会了温柔对待自己,成为一个能与自我和平共处的人。
回头看看自己,大多数人真正的痛苦,不是源于外界,而是源于内心无法接纳的自己,源于与情绪的对抗与挣扎。
至今我依然记得荣格说的那句话:
“Everything that irritates us about others can lead u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每个让我们恼怒的他人,都会引领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所以,养育孩子的过程,真正养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童年未被看见的那个内心的小孩。
当你能够蹲下来,陪伴孩子的情绪时,你也在疗愈自己曾经受过的伤。
教育孩子,终究是在教育自己。
每一次我们能耐心地抱一抱孩子的情绪,其实也是在拥抱内心那个早已被忽视了许久的自己。
写在最后
再次养育自己。
来源:育儿简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