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讲好故事 | 王锋:匠心焙槐香 慧心育桃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21:35 1

摘要: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展现我市教师“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生动实践,近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好教师讲好故事”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展示我市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展现我市教师“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生动实践,近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好教师讲好故事”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展示我市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王锋,大连轻工业学校教师,曾获评大连市教育局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大连市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当清晨的第一缕晨光照进窗棂,王锋已站在教室,迎接着眼神中充满了期待的同学们;当夜幕降临,校企合作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他还在与企业代表探讨产教融合的新方向。在班主任与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身份交替中,王老师愈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一场以岁月为纸、以心血为墨的深情“创作”,每一笔都浸润着对学生的关爱,每一划都凝结着对职业教育的思考。

1

深耕产教融合沃土,厚植区域发展新动能

作为校企合作“破局者”,王老师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赋能职业教育发展”为目标,创新建设了“轻工坊”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探索出“教学—研发—生产—市场”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形成了“学以致用、用以促服” 的职业教育生态闭环。他以“轻工坊”综合实践中心为依托,将传统课堂变身“真实生产现场”:从槐花精酿啤酒研发的技术攻关,到槐花茶拼配的工艺迭代,再到咖啡全流程加工的标准化探索,每一个项目都是学生技能锤炼的“练兵场”、产业需求的“对接站”。槐花精酿啤酒配方研发、槐花咖啡从“豆子”到“杯子”的全链条加工、槐花茶的研制、槐花风味糕点烘焙等特色项目,与我市槐花文化产业升级紧密相联。王老师始终秉持扎根大连、服务城市发展的理念,紧密对接大连市“六个建设”目标任务,将人才培养成果、技术创新活力与产业服务实效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为大连“两先区”建设持续注入职业教育力量。

更具突破性的是,王老师主导的“港东五街贝雕观赏盘”文创项目,以非遗传承为魂、职业教育为翼,牵头联系企业,并组织学生深入研究大连贝雕的历史与工艺,鼓励他们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贝雕的制作技艺,更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师生共同设计的作品赋予了贝雕新的生命力,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光彩,完成了从文化挖掘、工艺改良到市场推广的全流程实践,让传统贝雕从“静态展品”蝶变为“动态文旅IP”,成为宣传大连文旅打卡地的新名片。

2025年辽宁省职教活动周期间,他统筹食品加工工艺与美术设计专业师生跨界研发,带领团队完善槐花茶、槐花啤酒、槐花酱等系列产品,他们的成果以扎实的品质与独特的城市文化包装,不仅入选省级展示项目,更成为“技能启航,筑梦未来”展区里产教融合的生动体现,实现了“教学成果—市场产品”的直接转化,以“专业融合—技术创新—文化赋能”的职教新范式,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鲜活的职教动能。

轻工业学校的槐花芬芳,持续在广阔天地中彰显着育人实效。槐花系列不仅闪耀在大连职业教育活动周,更在第34届大连赏槐会“槐FUN市集”上赢得市民与媒体的热切关注。王老师所带领的学生团队全程参与研发到推广的全过程,7人勇夺省级创新创业比赛大奖;产品成功注册商标、获得专利,让校企合作走向市场,真正实现——教学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让专业技能升维为创新能力,让文化资源生发出经济价值。学校刘竹林校长在赏槐会上深情道出的心声,正是职教匠心的回响:“让槐花的自然芬芳与职教的匠心韵味共同飘香滨城。”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课堂到市集,王老师所带领的团队以槐花为媒,生动诠释了: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创新的点火者、实践的引路人和价值的塑造者。

2

创新班级育人方略,织就学生成长同心圆

作为24级食品班班主任,王老师打破“标准化管理”思维限制,建立“三维度”育人体系:学业发展维度实施分层动态辅导,为后进生定制“成长阶梯计划”,为不同禀赋学生搭建“技能提升平台”;心理健康维度创设“心灵树洞”谈心机制,通过情绪温度计、运动打卡等特色活动构建健康管理体系;亲情教育维度为心智发育迟缓学生设计了“成长伙伴”计划,通过定制教学方案、互助小组等方式,帮助其实现从沉默寡言到积极参与的蜕变。在他的创新下,他所带的班级形成了“关爱·责任·创新”的特色文化。

来到职业学校的每一名学生,基础与需求都是不同的,在学业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成长,王老师定期剖析班情,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辅导路径与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与伙伴,陪伴着他们在学知识、练技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心灵的守望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有着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倾听与理解。王老师始终与学生保持着常态化的谈心交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生活冷暖。当学生遇到挫折与困惑时,王老师会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建议与帮助,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当学生取得进步与成绩时,王老师会与他们一起分享喜悦,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同时,他积极倡导健康的作息与运动风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之余,也能拥有健康的体魄与阳光的心态。

在班级里,有一位心智发展仅达到七岁孩童水平的学生,他让王老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价值。面对他独特的认知特点,王老师没有放弃,而是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王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生动形象的演示,让他能够尽可能地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王老师组织同学们为他编织了一张温暖的互助网络,鼓励大家主动关心、帮助他。起初,他总是沉默寡言,眼神中充满了自卑与不安。但在这个温暖的班级大家庭中,他逐渐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关爱,开始尝试着融入其中。从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到第一次与同学一起玩耍,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就像春天的嫩芽,虽然不起眼,但特别珍贵。如今,他已经能够自信地参与班级活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蜕变,更是班级“关爱・互助”文化的生动体现。

3

双轨协同育人,彰显职教价值

王老师创新提出“双螺旋”育人理念,将校企合作中的产业实践与班级管理中的品德培育有机结合。在产教融合项目中嵌入“工匠精神培育”模块,在班级活动中植入“职业素养成长”模块,这些创新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职业伦理,实现“技能提升”与“职业素养”同频共振。

在产教融合项目嵌入“工匠精神培育”模块过程中,王老师邀请企业师傅参与实训教学,通过“现场操作—案例复盘—经验分享”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精益求精、专注坚守”的职业品格。在咖啡加工项目中,企业导师以“一杯咖啡的温度误差不超过2℃”为例,讲解“细节决定品质”的重要性,学生主动提出“建立温度监测台账”的改进建议,得到企业师傅的认可。

在班级活动植入“职业素养”模块过程中,组织“企业一日跟岗”“模拟岗位竞聘”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遵规守纪、团队协作”的现实意义。2025年“槐序三叠”产品研发期间,班级学生自发组建“质量监督小组”,主动核查原料保质期、记录生产数据。企业负责人评价:“这些学生不仅有技术,更有职业责任感,是不可多得的‘潜力股’。”

从产教融合的“探路者”到班级育人的“点灯人”,王老师在职业教育沃土上深耕出一片生机盎然的“育人林”。他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在岁月的长卷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继续书写着更加动人的篇章。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