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淑华跪在医院走廊里,双手死死抓着刚拿到的诊断书,纸张在她颤抖的手中发出沙沙声响。
都是我害的,都是我害的!"
王淑华跪在医院走廊里,双手死死抓着刚拿到的诊断书,纸张在她颤抖的手中发出沙沙声响。
诊断书上鲜红的印章像是在嘲笑她这些年来的自以为是——胰腺癌晚期,一家四口,无一幸免。
陈文强蹲下身想扶起妻子,却被她猛地推开:"别碰我!是我亲手毒死了咱们全家!"
走廊里其他病人家属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哭声吸引,纷纷侧目,而王淑华根本不在乎这些异样的眼光。
她只是一遍遍地重复着那句话,声音越来越嘶哑,眼泪早已哭干,只剩下干涸的绝望在胸腔里翻滚。
陈文强看着妻子崩溃的模样,心如刀割,他多想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可是当他想到那些年来妻子坚持要自己做的馒头,想到医生刚才说的那番话,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三年来,一家四口每天都在吃那些看似健康的自制馒头,从未想过这竟然是慢性自杀。
而现在,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01
时间要追溯到2020年的那个春天,那时候王淑华还是小区里出了名的贤惠主妇。
新冠疫情让整个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王淑华一家四口被困在这套老旧的两居室里,每天最发愁的就是吃饭问题。
"妈,外面的馒头又涨价了,小卖部的老板说现在一个馒头要两块钱。"刚上大一的女儿陈欣拿着手机刷着团购信息,眉头紧锁。
王淑华正在厨房里洗菜,听到女儿的话,手上的动作顿了顿:"两块钱一个?这也太贵了,以前五毛钱一个的时候我都嫌贵。"
在工厂上班的丈夫陈文强这时候从卧室里走出来,叹了口气:"厂里说了,这个月只能发一半工资,下个月能不能开工还不知道呢。"
一家人陷入了沉默,经济压力像是一块大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王淑华擦干手走到客厅,看着愁眉不展的家人,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不然我自己学着做馒头吧,网上有教程,面粉比馒头便宜多了。"
"妈,你会做吗?"大儿子陈磊刚刚大学毕业,正在家里投简历找工作,听到母亲的话,有些担心。
王淑华拍拍胸脯,一脸自信:"你妈我什么不会?当年你奶奶在世的时候,我可是跟着她学了不少手艺,就是这些年图省事儿才没做过。"
其实王淑华心里也没底,她只是依稀记得小时候看过奶奶和面发面的过程,具体的配比和步骤早已模糊不清。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为了节省开支,她愿意尝试任何可能的办法。
第二天一早,王淑华就下楼去小区门口的粮油店买了十斤面粉和酵母粉,回到家就开始了她的馒头制作之路。
按照网上搜到的教程,她小心翼翼地调配着面粉和水的比例,可是第一次和出来的面团要么太硬要么太软,怎么都不对劲。
"算了算了,差不多就行了。"王淑华有些着急,索性凭着感觉揉了揉面团,然后放在厨房的角落里发酵。
她家的厨房朝北,采光不好,尤其是那个角落,几乎常年见不到阳光,阴暗潮湿。
但王淑华觉得这样挺好,"发面不是要在温暖湿润的地方吗?这里正合适。"
几个小时后,面团确实发起来了,虽然看起来有些奇怪的斑点,但王淑华以为这是正常现象,毕竟她也是第一次做。
蒸出来的馒头虽然卖相不太好,颜色有些发黄发暗,但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酸甜味,王淑华觉得这可能就是手工馒头的特色。
"怎么样?妈做的馒头!"王淑华端着热腾腾的馒头走到餐桌前,脸上满是自豪。
一家人尝了尝,虽然口感确实和外面买的不太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味道,但在那个特殊时期,能吃到热乎乎的馒头已经很满足了。
"挺好吃的,就是有点酸。"陈欣礼貌地评价道。
"酸一点好,说明发酵得充分,有营养。"王淑华很满意地点点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以后每天都自己做馒头,这样一个月能省不少钱呢。
从那天开始,王淑华就彻底爱上了自制馒头这件事,不仅仅是因为省钱,更因为她觉得自己找到了作为家庭主妇的价值感。
每天早上六点,她都会准时起床和面,然后把面团放在厨房那个阴暗的角落里发酵,下午蒸好晾凉,晚上全家就着菜吃馒头。
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王淑华觉得这样的生活踏实而有意义。
02
疫情结束后,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但王淑华做馒头的习惯却保持了下来。
陈文强重新回到工厂上班,陈磊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陈欣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妈,现在咱家条件好点了,你就别天天做馒头了,太累了。"陈磊心疼母亲,每天看她在厨房里忙活,总觉得过意不去。
王淑华却摆摆手:"做习惯了,而且你们不觉得妈做的馒头比外面买的好吃吗?外面那些馒头添加剂多,哪有自己做的健康。"
确实,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王淑华的手艺越来越熟练,做出来的馒头也越来越符合家人的口味。
那种特殊的酸甜味似乎成了他们家馒头的招牌,连邻居都夸王淑华手艺好。
"淑华啊,你做的馒头真香,我在走廊里都能闻到,有空教教我呗。"楼上的李阿姨经常这样夸赞。
王淑华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更加坚定了继续自制馒头的决心。
她甚至开始钻研各种不同的做法,有时候加点红糖,有时候放点红枣,变着花样给家人做不同口味的馒头。
但有一点她始终没有改变,就是发酵的位置——还是厨房那个阴暗潮湿的角落。
她觉得那里是她的"秘密基地",每次放在那里发酵的面团都能发得特别好,有一种独特的风味。
2021年秋天,陈文强开始偶尔抱怨肚子不舒服,总是隐隐作痛,尤其是吃完饭之后。
"可能是厂里活儿太累了,压力大。"陈文强自己也没太在意,只是偶尔买点胃药吃。
王淑华有些担心,特意给丈夫炖了不少养胃的汤,还把馒头做得更软一些,希望能减轻他的肠胃负担。
没想到过了几个月,陈欣放寒假回家时也开始抱怨类似的症状。
"妈,我最近总是胃疼,而且特别没胃口,是不是学校食堂的菜有问题啊?"陈欣趴在沙发上,一脸难受的表情。
王淑华赶紧带女儿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消化不良,开了一些调理肠胃的药,建议清淡饮食。
"医生说要清淡饮食,那咱们晚上就喝粥吃馒头吧,最养胃了。"王淑华这样安慰女儿。
一家人都没有把这些不适症状和每天吃的馒头联系起来,毕竟馒头是最普通不过的主食,而且还是王淑华亲手制作的,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2022年春天,陈磊也开始出现类似的症状,不仅胃部不适,还经常感到疲劳乏力,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太好。
"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了?你们年轻人要注意身体啊。"王淑华看着憔悴的儿子,心疼得不得了。
她开始更加用心地为家人调理身体,每天变着花样做营养餐,当然,馒头仍然是每餐必备的主食。
在王淑华看来,自己亲手做的馒头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呵护,是她爱的体现。
每天清晨,当她看着那些发酵完成的面团时,心里都充满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那个阴暗的厨房角落,已经成了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是一个忠诚的老朋友,帮她完成每一次完美的发酵。
她从来没有想过,正是这个她最信任的"老朋友",正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全家人的健康。
2022年秋天,一家四口的身体状况都开始明显下降,但大家还是把这归咎于工作压力和季节变化。
王淑华甚至专门买了各种保健品给家人补身体,同时更加坚持每天做馒头,她觉得只有自己做的食物才是最安全最营养的。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她一定会仔细检查那个发酵角落的每一个细节,一定会注意到那些她一直忽略的重要信号。
但是那时候的她,沉浸在作为贤妻良母的自豪感中,对于即将到来的灾难一无所知。
03
2023年初,一家人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陈文强的胃痛越来越频繁,有时候疼得在床上打滚,脸色也变得蜡黄。
"老陈,你这样不行,得去大医院好好检查一下。"王淑华看着丈夫痛苦的模样,心急如焚。
但陈文强总是摆手拒绝:"小毛病而已,去大医院花钱多,能拖就拖吧。"
春节期间,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一家四口都没什么胃口,每个人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王淑华还是坚持每天做馒头,她觉得越是身体不好,越要吃自己做的健康食品。
"妈做的馒头最有营养了,你们都多吃点,补补身体。"她一边说着,一边给家人夹菜夹馒头。
那些馒头看起来和往常一样,松软可口,散发着特有的酸甜香味,但现在闻到这个味道,一家人都会本能地感到反胃。
"妈,我们是不是该换换口味了?天天吃馒头,有点腻了。"陈欣小心翼翼地提议。
王淑华立刻不高兴了:"馒头有什么腻的?这可是五谷杂粮,最养人了,你们现在身体不好,就该多吃点主食。"
家人们不敢再多说什么,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吃那些让他们越来越反感的馒头。
三月份,陈磊终于忍不住了,他的体重在短短几个月内下降了二十多斤,整个人瘦得像竹竿一样。
"妈,我要去医院检查,这样下去不行。"他坚决地对母亲说道。
王淑华虽然心疼,但也觉得应该去查查:"那就去吧,可能是工作太累了,需要好好调理。"
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傻眼了——陈磊的胰腺出现了严重问题,医生建议立即住院进行更详细的检查。
"胰腺?这是什么病?严重吗?"王淑华拉着医生的手,急切地询问。
医生的表情很凝重:"胰腺的问题不能小觑,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才能确定具体情况,但从目前的检查结果来看,情况不太乐观。"
一家人的心瞬间跌到了谷底。
更令人不安的是,医生建议一家人都去做检查,因为陈磊描述的症状,其他家庭成员也都有类似表现。
"会不会是遗传病?"陈文强担心地问道。
"也有可能是环境因素或者生活习惯导致的,这种一家人都出现类似症状的情况,我们需要仔细排查原因。"医生如此回答。
接下来的一周,王淑华一家四口都在医院里做各种检查。
抽血、拍片、做CT、核磁共振……每一项检查都让他们的心情更加沉重。
王淑华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病人,心里充满了不安和自责。
她开始反思这三年来的生活,反思自己是不是在什么地方做错了什么。
但是想来想去,她都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她每天给家人做最有营养的饭菜,自己做馒头比买现成的更健康,她付出了全部的爱和心血。
"淑华,别想太多了,可能就是最近压力大,调理调理就好了。"陈文强安慰妻子,但他自己心里也充满了不安。
等待检查结果的那几天,是王淑华这辈子最难熬的日子。
她无法想象,如果真的查出什么严重的病,这个家该怎么办。
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医生隐晦地提到了一种可能——如果真的是环境因素导致的,那很可能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
"饮食习惯?我们家的饮食习惯能有什么问题?我天天给他们做最好吃最营养的食物。"王淑华在心里一遍遍地为自己辩护。
但是一个可怕的念头开始在她心里萌芽——会不会真的和她做的馒头有关?
不,这不可能,她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她做的馒头那么香,那么好吃,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04
检查结果出来的那天,王淑华永远不会忘记。
医生拿着厚厚的一摞检查报告,表情严肃地坐在他们对面。
"很遗憾,检查结果不太理想。"医生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像重锤一样敲打着王淑华的心。
陈文强、陈磊、陈欣,三个人都被确诊为胰腺癌早期。
王淑华的情况稍好一些,但胰腺也出现了明显的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也会发展成癌症。
"这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王淑华从椅子上跳起来,声音颤抖得厉害,"医生,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们家怎么可能一下子三个人得癌症?"
医生叹了一口气:"我们也觉得很奇怪,所以我们咨询了其他专家,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情况很可能和某种长期接触的致癌物质有关。"
"致癌物质?"王淑华感觉自己的世界在崩塌,"我们家能有什么致癌物质?我们什么都很注意的。"
医生拿出一张表格:"我们需要详细了解你们家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包括居住环境、饮用水、经常食用的食物、烹饪方式等等。"
接下来的询问过程中,王淑华详细描述了家里的情况。
当她说到自制馒头这件事时,医生的表情明显变了。
"你说你们一家人三年来每天都吃自制的馒头?"医生追问道。
"对啊,我亲手做的,比外面买的健康多了。"王淑华还是很自信地回答。
"能具体描述一下你制作馒头的过程吗?特别是发酵的环境?"医生继续询问。
王淑华如实回答了所有问题,包括她习惯把面团放在厨房阴暗潮湿的角落里发酵。
医生和护士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王女士,我们需要到你家里实地看看,特别是你制作馒头的那个环境。"医生的语气变得非常严肃。
王淑华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第二天下午,医生和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了王淑华家里。
他们直奔厨房,仔细查看了王淑华发酵面团的那个角落。
"这里常年不见阳光,通风也不好,湿度很高。"一位工作人员一边检查一边记录。
另一位工作人员用专业设备在墙角采集了一些样本。
"我们需要把这些样本拿回去化验,结果出来后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他们临走时这样说道。
王淑华站在厨房里,看着那个她曾经无比信任的角落,第一次感到了恐惧。
"不会的,绝对不会的。"她在心里一遍遍地念叨着,"我做了这么多年的馒头,如果有问题早就出问题了。"
但是事情的发展开始失控。
陈磊的病情突然恶化,医生说必须立即手术。
陈欣也开始出现剧烈的腹痛,体重急剧下降。
陈文强强忍着病痛,四处借钱准备给家人治病。
整个家庭在短短几天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和绝望。
王淑华每天晚上都失眠,她不停地在心里回想着这三年来制作馒头的每一个细节。
那些她曾经引以为傲的馒头,现在想起来都让她感到恶心。
而那个阴暗的厨房角落,现在看起来像是一个恶魔的巢穴。
"如果真的是我害了全家人……"王淑华不敢想下去。
一周后,疾控中心的电话打来了。
电话里,工作人员的声音很沉重:"王女士,检测结果出来了,你们需要到疾控中心来一趟,有些情况需要当面和你们说明。"
王淑华握着电话的手在颤抖,她知道,答案即将揭晓。
而这个答案,很可能会彻底改变她对自己、对这个家庭的所有认知。
05
疾控中心里,王淑华一家四口坐在会议室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和恐惧。
工作人员拿着检测报告走了进来,表情异常严肃。
"经过详细检测,我们在你们家厨房角落的墙体中发现了大量的黄曲霉菌。"工作人员开口说道。
"黄曲霉菌?那是什么?"王淑华紧张地问。
"黄曲霉菌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真菌,它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强致癌物质之一,毒性比砒霜还要强68倍。"工作人员耐心地解释道。
王淑华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她努力想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含义。
"你们家厨房那个角落长期潮湿、阴暗、不通风,为黄曲霉菌提供了完美的生长环境。"工作人员继续说道,"而你们制作的面团长期在那个环境中发酵,已经被严重污染。"
陈文强颤抖着声音问:"那我们这病……"
"根据检测结果和你们的发病情况,基本可以确定,你们一家人的胰腺癌就是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馒头导致的。"工作人员的话如同晴天霹雳。
王淑华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她想站起来,却发现双腿根本没有力气。
"三年来,你们每天都在摄入大量的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在体内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了胰腺细胞的癌变。"工作人员的声音在王淑华耳中变得越来越远。
"不可能,我做的馒头那么香,家人都说好吃……"王淑华喃喃自语。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往往会产生特殊的酸甜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们家的馒头有那种独特的味道。"工作人员看着她,眼中满是同情。
王淑华终于明白了,那个她一直引以为傲的"秘密武器"——厨房角落的特殊发酵环境,那个让她的馒头拥有独特风味的地方,竟然是一个隐藏的死亡陷阱。
三年来,她亲手为全家人制作的每一个馒头,都是一剂慢性毒药。
她以为自己是在用爱呵护家人,实际上却是在亲手杀死他们。
"我们现在需要对你们家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特别是那个厨房角落,必须铲除污染源。"工作人员还在说着什么,但王淑华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她的眼前一片漆黑,整个人摇摇欲坠。
陈文强伸手想扶住妻子,但他自己也是强撑着,身体虚弱得随时可能倒下。
"妈,这不是你的错。"陈欣握住母亲的手,声音哽咽。
但王淑华知道,这就是她的错,是她的无知和固执害死了全家人。
走出疾控中心,王淑华的步伐踉踉跄跄,她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这三年来的画面。
每天清晨,她满怀爱意地和面发面;每天傍晚,她自豪地端出热腾腾的馒头;每当家人夸赞她手艺好时,她脸上洋溢的满足笑容……
所有这些美好的回忆,现在都变成了最残酷的嘲讽。
回到家里,王淑华站在厨房门口,看着那个阴暗的角落,她终于忍不住崩溃了。
她缓缓走向那个角落,想要仔细看看那个毁掉她全家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她蹲下身,用手电筒照向墙角最深处时,她看到了让她一生都无法忘记的景象——
06
墙角深处,一片绿黑相间的霉菌像恶魔的触手一样蔓延着,散发出阵阵恶臭。
王淑华用颤抖的手触摸着那些霉斑,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东西,竟然就是杀死她全家的凶手。
她想起了三年前第一次把面团放在这里时的兴奋,想起了每次看到面团发得特别好时的得意,想起了邻居夸赞她馒头香味独特时的自豪。
原来,那些她引以为傲的"成功经验",都是死神在对她微笑。
"我怎么这么蠢啊!"王淑华捶打着墙壁,指甲都被磨破了,"这么明显的霉味,我怎么会以为是发酵的香味?"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所谓的"独特酸甜味"其实就是霉变的味道,那种让邻居都能闻到的"香味"其实是黄曲霉毒素的气味。
而她,竟然把这些当成了自己手艺高超的证明。
陈文强走到厨房门口,看着跪在地上的妻子,心如刀割。
"淑华,别这样折磨自己了,谁能想到会这样呢?"他想安慰妻子,但话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都是我的错!"王淑华转过身,眼中满含泪水,"如果我不那么固执,如果我听你们的话偶尔买买现成的馒头,如果我注意到那个角落的异常……"
她想起了无数次家人提出的善意建议,想起了陈欣说过的"换换口味",想起了陈磊说过的"太累了不用天天做",想起了陈文强说过的"现在条件好了可以偶尔偷偷懒"。
但她都固执地拒绝了,她总是说自己做的更健康更营养,她总是认为自己是在为家人好。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欣欣说闻到厨房里有股霉味,我还骂她瞎说。"王淑华声音颤抖,"其实她说得对,那就是霉味,可我偏偏不听。"
陈文强想起了那件事,当时陈欣确实提到过厨房的异味,但王淑华坚持说那是发酵的正常味道,还说女儿不懂装懂。
"还有磊磊,他说过好几次我做的馒头味道越来越奇怪,建议我换个地方发酵,我也没当回事。"王淑华继续自责着。
一家人的善意提醒,她全都当成了对自己手艺的质疑,她的自尊心让她蒙蔽了双眼,也害死了全家人。
这时候,陈磊从卧室里走出来,他刚刚做完化疗,整个人瘦得脱了形。
"妈,医生说了,我们发现得还不算太晚,好好治疗还是有希望的。"他强撑着精神安慰母亲。
但王淑华知道,胰腺癌的治疗费用是天文数字,而且治愈率极低。
为了给一家人治病,他们已经卖掉了房子,借遍了所有能借的钱,但这些钱在巨额的医疗费用面前简直是杯水车薪。
更残酷的是,即使花光所有钱,也不能保证能治好。
陈欣从学校请了长假,每天陪着家人奔波在各大医院之间。
看着女儿瘦弱的身影,王淑华心如刀割。
一个本该无忧无虑享受大学时光的女孩,现在却要承受如此沉重的家庭负担。
"如果我早点注意到那个角落的问题,如果我不那么自以为是……"王淑华无数次地假设着,但时光无法倒流,错误已经铸成。
夜深人静的时候,王淑华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看着那些装着各种药品的袋子,听着家人因病痛而发出的呻吟声。
她想起了三年前那个春天,想起了自己信心满满地说"妈什么不会"的场景,想起了第一次做出馒头时全家人的称赞声。
那时的她多么自信,多么自豪,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和母亲。
而现在,她成了家人最大的敌人。
07
治疗过程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陈文强的病情发展最快,医生说他的胰腺癌已经扩散到肝脏,时间可能不多了。
"淑华,我不怪你。"在病床上,陈文强握着妻子的手,虚弱地说道,"这些年你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我知道你是爱我们的。"
王淑华听到这话,眼泪再次决堤。
她宁愿丈夫痛骂她,宁愿他怨恨她,也不愿意听到这样的宽容和理解。
因为这种宽容,让她的内疚感变得更加强烈。
"老陈,都是我害了你,害了孩子们。"王淑华趴在床边,哭得撕心裂肺。
"别说傻话了,我们结婚这么多年,你的心思我还不了解吗?"陈文强用尽全身力气抚摸着妻子的头发,"你从来没有害人的心思,你只是想让我们吃得更好而已。"
但王淑华知道,正是她的"想让家人吃得更好"的想法,却用错了方法,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陈磊的手术进行了八个小时,医生说手术很成功,但后续的化疗和康复过程依然充满变数。
陈欣的情况相对较好,因为她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触毒素的时间较短,但也需要长期治疗和观察。
而王淑华自己,虽然病情最轻,但她的精神状态却是最差的。
她拒绝接受心理治疗,拒绝和任何人交流,每天就是机械性地照顾家人,然后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流泪。
医生和护士都劝她要坚强,要为家人着想,但她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坚强,更没有资格要求家人原谅。
"王淑华女士,我们理解你的心情,但现在最重要的是配合治疗,争取让家人早日康复。"主治医生多次找她谈话。
"医生,求求你,先救我的家人,我的病不重要。"王淑华每次都这样哀求。
但医生告诉她,她的病虽然发现得早,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同样有恶化的风险。
"你现在倒下了,谁来照顾家人?你的家人需要你。"医生的话让王淑华意识到,她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治疗,然后尽力照顾家人。
治疗期间,王淑华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观念。
她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一种盲目的自信和固执,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很少听取别人的建议。
这种性格在平时可能只是小毛病,但在关键时刻,却成了致命的缺陷。
她想起了小时候母亲经常说的话:"做事要细心,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那时她总觉得母亲太唠叨,现在才明白这些话的珍贵。
如果她能多一些谦虚,多一些谨慎,如果她能仔细观察那个发酵环境的变化,如果她能认真对待家人的提醒……
但是,所有的如果都已经没有意义了。
现在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家人度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然后用余生去赎罪。
半年后,陈文强还是走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在安慰妻子:"淑华,好好活下去,好好照顾孩子们,我不怪你,真的不怪你。"
王淑华抱着丈夫的遗体,她觉得自己的灵魂也死了。
三十年的夫妻情深,就这样被她亲手毁掉了。
08
陈文强走后,家里的氛围变得更加沉重。
王淑华每天以泪洗面,陈磊和陈欣也在病痛和失去父亲的双重打击下变得沉默寡言。
但生活还要继续,治疗还要进行。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陈磊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医生说如果后续复查都正常,治愈的希望很大。
陈欣的恢复情况更好,已经基本康复,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业。
王淑华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她的心病却越来越严重。
她经常在深夜里坐在厨房里,看着那个已经被彻底清理和消毒过的角落,想象着如果当初自己能够细心一点,如果能够听取家人的建议……
"妈,你不能这样一直折磨自己。"陈磊看着日渐憔悴的母亲,心疼地说道,"爸爸临走前说了,不怪你,我和妹妹也不怪你。"
"可是我怪我自己。"王淑华的声音嘶哑,"是我的无知和固执害死了你们的父亲,差点害死了你们。"
陈欣从学校回来探望母亲,看到母亲消瘦的样子,忍不住抱着她哭了。
"妈,我知道你是爱我们的,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好,只是方法错了而已。"陈欣哽咽地说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好好活着,好好珍惜剩下的时间。"
在孩子们的劝说和医生的帮助下,王淑华慢慢开始接受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告诉她,过度的自责和内疚对康复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拖累家人。
"王女士,你需要学会原谅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才能让逝去的丈夫安息。"心理医生耐心地开导她。
通过治疗,王淑华开始明白,虽然错误是她犯的,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继续自责,而是要承担起责任,好好照顾剩下的家人。
她开始重新学习生活,学会了如何科学地储存和处理食物,学会了如何识别食物是否变质。
她还主动联系了社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希望能够提醒其他家庭注意食品安全。
"我希望通过我的教训,能够让更多的家庭避免类似的悲剧。"王淑华在社区的食品安全讲座上这样说道。
每次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她都会忍不住流泪,但她觉得这是她应该做的,这是她对丈夫和对社会的责任。
渐渐地,王淑华发现,当她把注意力从自责转移到帮助别人时,内心的痛苦似乎减轻了一些。
虽然丈夫已经不在了,虽然这个错误永远无法弥补,但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悲剧变得有意义。
两年后,陈磊完全康复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陈欣也顺利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王淑华的身体状况也基本稳定,定期复查都显示正常。
一家人虽然失去了最重要的家庭支柱,虽然心中永远有一块伤疤,但他们学会了在痛苦中寻找希望,在悔恨中寻找救赎。
王淑华现在每天都会在心里对丈夫说:"老陈,我会好好照顾孩子们的,我会用我的教训去帮助更多的人,我会让你的离去变得有意义。"
她知道,这是她余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她对家人最好的赎罪方式。
在那个曾经充满死亡气息的厨房里,王淑华重新学会了做饭。
但现在,她每使用一种食材,都会仔细检查;每选择一个储存地点,都会认真考虑;每听到家人的建议,都会虚心接受。
她再也不会让自己的固执和无知伤害到任何人。
而那个曾经害死丈夫的角落,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明亮通风的储物间,每天都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进来。
王淑华希望,阳光能够驱散那里曾经的阴霾,也能够照亮她和家人未来的路。
来源:城市套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