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阅兵式上,一款名为LY-1的舰载激光定向能武器首次公开亮相。这款武器不仅以舰载自卫为核心设计,还在阅兵中展示了其潜在的陆基应用潜力。LY-1的出现并非简单的装备升级,而是对传统海战规则的深刻重塑,其“瞄准即锁定,开火即命中”的能力为中国海军舰
2025年9月3日阅兵式上,一款名为LY-1的舰载激光定向能武器首次公开亮相。这款武器不仅以舰载自卫为核心设计,还在阅兵中展示了其潜在的陆基应用潜力。LY-1的出现并非简单的装备升级,而是对传统海战规则的深刻重塑,其“瞄准即锁定,开火即命中”的能力为中国海军舰艇筑起了一道近乎无限弹药的“光之盾牌”。
LY-1激光武器系统配备一个大型圆形孔径用于光束导向,并辅以多个较小的圆形孔径,连接到光电和/或红外相机,用于目标捕获和跟踪。炮塔右侧的箱状结构可能容纳雷达或无源射频传感器等额外组件,进一步增强其探测能力。外媒称,LY-1具备充足的动力装置空间,暗示其功率可能超过300千瓦,足以拦截无人机、反舰导弹甚至巡航导弹。相比之下,全球范围内开发的激光武器通常分为眩目型和高功率毁伤型,而LY-1显然属于后者。
LY-1的“硬杀伤”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对抗激光制导和红外制导的导弹。通过发射高能激光束,LY-1能够精确照射来袭导弹的导引头,致盲或烧毁其光学传感器,使导弹失去制导能力。这种能力从根本上破解了依赖光电制导的武器威胁,为舰艇提供了可靠的末端防御。
激光武器的光速特性消除了传统防空武器在火控雷达锁定目标后到开火命中的时间差问题。传统近防系统在面对高速反舰导弹时,存在数秒的反应延迟,而LY-1的发射即命中特性实现了“零时间差”,显著提高了拦截精度。这种能力使其在应对多方向、多批次的饱和攻击时,能够快速切换目标,持续进行高效拦截。
更重要的是,LY-1的单次拦截成本极低。只要舰艇的动力系统能够持续提供能源,激光武器的“弹药”几乎无限,彻底颠覆了传统近防系统备弹量有限的瓶颈。相比之下,传统近防炮在弹药耗尽后,舰艇将失去最后一道防护屏障,而LY-1能够应对长时间、高强度的连续攻击,为舰队提供持久的防空保障。
LY-1最初被描述为舰载自卫武器,旨在保护军舰免受无人机、反舰导弹等空中威胁。202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一艘071型两栖战舰上曾发现类似LY-1的激光武器系统,配备可伸缩保护圆顶以抵御恶劣天气影响,这与美国海军HELIOS激光系统的设计理念有相似之处。然而,在本次阅兵式上,LY-1以八轮公路移动平台的形式出现,表明其具备陆基应用的潜力。
尽管LY-1的具体功率和有效射程尚未公开,但其设计和配置显示出高度的灵活性。舰载版本可与HHQ-9C远程防空导弹、HQ-16C中程防空导弹及其他近程防空系统协同,构成远近衔接、立体对空的舰载防御体系。陆基版本则可能为移动中的目标提供动态防御,进一步扩展其作战场景。
激光武器对环境因素如烟雾、云、雨或空气颗粒较为敏感,这些因素可能削弱光束效果。此外,激光在远距离传播时功率会衰减,光学器件在海上环境中长期使用也面临技术挑战,都对LY-1的实战部署提出了挑战。需要注意的是,这套系统或者功率更大的系统,完全有可能装到运-20上,让中国拥有一种战略级反导拦截平台。
相比之下,美国海军在S等激光武器系统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因功率、冷却和系统耐久性问题,部署速度受到限制。
LY-1的亮相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展示,更是中国海军和地面部队在定向能武器实用化方面的里程碑。其高效拦截能力、低成本和持续作战潜力,为应对无人机和导弹威胁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靠方案。中国军舰一旦批量装备激光拦截系统,完全有可能免疫亚音速反舰导弹的威胁,从而在未来海战场上获得决定性优势。
来源:子桑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