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教育深度发展的背景下,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互鉴”的号召,率先实施中外学生混合编班制。来自俄罗斯、乍得、中亚等国家的50余名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堂学习,共研课程。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国际教育中“中外学生分离”的局限,使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打造“无国界课堂”,推动中外学生深度融合学习,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提供实践样本。
核心亮点:中外同窗打破文化壁垒
在全球化教育深度发展的背景下,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互鉴”的号召,率先实施中外学生混合编班制。来自俄罗斯、乍得、中亚等国家的50余名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堂学习,共研课程。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国际教育中“中外学生分离”的局限,使课堂成为跨文化实践的真实场景,让每一次讨论都成为文明对话的生动体现。
学院在中文与传媒学院、英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及体育教研部、公共外语教研部等单位的协同推进下,开设15门中外学生共建课程,涵盖语言、文化、商务、艺体等多个领域。在课堂内构建多文化协作生态圈,以特色课堂构建了真正的"多语言实验室",推动语言学习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转化。
语言共生课堂:打破沉默,激发表达
在英语学院英国籍教师约瑟夫博士的课堂上,俄罗斯留学生王月晴、苏林等留学生用英语分享本国文化,中国学生则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民俗。这种多语言互动环境有效提升了中国学生的口语自信,同时帮助留学生在真实语境中锻炼汉语能力。中国学生们看到留学生们积极表达,也更敢开口讲了。约瑟夫博士观察到:“在他的课上,多元文化背景使课堂讨论更加深入,学生们开始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非常享受这样的课程。”
文化互鉴工坊:文墨、剪刀与琴弦间的文明对话
语言是桥梁而非壁垒,文化是养分而非边界——俄罗斯学生用山水画笔触诠释伏尔加河的诗意,剪刀剪出的不仅是窗花,更是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留学生们将中国传统剪纸与本国民族装饰图案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而在古琴工坊里,沉浸式体验让文化认知从书本走向实践。
专业融合实验室:跨国商战的实战演练
在国际商学院王绮老师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课堂上,俄罗斯留学生塔夏、安娜与中国队友模拟“中俄跨境电商谈判”。塔夏负责分析俄罗斯消费者的支付习惯,中国学生则讲解直播带货技巧。“这门课是教会我们如何把文化差异转化为商业优势。”塔夏说。
特色培养:个性化成长路径
该校创新构建“三维一体”特色培养体系,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全新范式。学院在保留“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传统的基础上,推出三大创新举措:首创“专业+文化”双导师制,实现学术指导与文化浸润的双轨并行;打造开放型“课堂共享池”,整合跨学科精品课程和文化互鉴选修模块;建立“文化学分银行”体系,将太极拳、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必修学分。这一特色培养体系通过个性化定制、资源共享和文化浸润的有机结合,系统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文化熏陶的协同发展,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通讯员:王硕)
来源:高校圈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