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冶金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冶金工业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协办的冶金企业年鉴志书编纂出版工作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召开。来自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资深专家及年鉴志书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年鉴志书编纂出版工作开展座谈与研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杨凯 报道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9月18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冶金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冶金工业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协办的冶金企业年鉴志书编纂出版工作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召开。来自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资深专家及年鉴志书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年鉴志书编纂出版工作开展座谈与研讨,旨在为全国冶金行业年鉴志书工作者搭建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以此推动行业和企业年鉴志书编纂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冶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力量。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苏长永;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中国冶金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党支部书记、会长王德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席分析师,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拥军;冶金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陈琢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来自宝武、鞍钢、首钢、中国钢研、河钢唐钢、河南钢铁、陕钢、天津钢管、三钢、杭钢、柳钢、河北龙凤山、中天钢铁、永钢、上海大学、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特殊钢工业协会、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冶金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企业、协会的相关工作负责人。李拥军、陈琢分别主持了上午、下午的会议。
苏长永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是钢铁行业第一次就年鉴志书编纂出版召开的专业工作会议。这不仅是一次专业的交流,更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和对未来的展望。他表示,年鉴志书的编纂出版,是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实践。行业企业年鉴志书的出版,正是这一文明薪火在现代工业领域的延伸与创新。做好其编纂出版工作,对行业企业把握发展规律、规划未来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苏长永对年鉴志书编纂工作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能够凝聚行业共识,以打造具有权威史料价值、精准资政功能和鲜明文化特色的高质量年鉴志书为核心目标,提升对年鉴志书编纂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是希望能够探讨建立更能体现时代价值、更符合冶金行业特色、更具操作性的编纂规范与标准,推动年鉴志书更好发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作用。
三是希望企业年鉴志书编纂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并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助力年鉴的创新编纂与有效传播,打造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志鉴。
刘成勇在致辞中表示,冶金工业年鉴志书是一部“钢铁强国”的编年史,记录了中国钢铁工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变,也承载着新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精神与文化传承,同时也是每一家钢铁企业珍贵的历史见证。正因如此,冶金企业年鉴志书的编纂工作意义深远,肩负着更加深厚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也理应成为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的志书典范。
刘成勇介绍,承载着“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使命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将打造中华版本的典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中国国家版本馆将充分发挥版本资源整合作用,持续关注冶金行业和企业年鉴志书编纂出版工作,也期待与各方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捐赠入藏、专家研讨、交流活动和主题展览等方式,共同树立精品入藏的典范,共同携手传播中华版本文化理念,共同构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推动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国家文化发展的大局。
王德春在交流时表示,年鉴志书作为公开出版物,其内容可以实现行业、企业共享,是钢铁企业、行业历史发展轨迹的系统记录,能为行业记录下准确的发展脉络,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坚实依据。企业的发展史汇总起来,就成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史,冶金企业的年鉴志书不仅传承企业历史,更能为后世研究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权威的历史资料,是凝聚文化力量、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文化工程。
会上,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守亚给与会人员带来了精彩的培训讲座。他从专业角度,阐述了志书与年鉴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定位;重点比较分析了志书编纂与年鉴编纂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并结合冶金行业特点,明确了志书与年鉴编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在冶金行业年鉴志书编纂出版工作座谈交流环节,与会者结合自身经验,围绕企业年鉴志书内容质量控制、数据价值挖掘、文化学术研究、数字转型趋势和应用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在交流环节,冶金工业出版社首席编辑、有色地矿编辑中心主任张熙莹介绍了志鉴图书出版流程及注意事项。
会议期间,与会者参观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