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循环杂志》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指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三高”)、慢性肾脏病、睡眠障碍与心理疾病、环境因素。
近日,《中国循环杂志》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指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三高”)、慢性肾脏病、睡眠障碍与心理疾病、环境因素。
1958~2022年,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患病率抽样调查表明,高血压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表3)。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CCDRFS)调查显示,≥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的加权率为27.5%,男性高于女性(30.8% vs. 24.2%)。2020~2022年,“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项目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62个监测点对298438人的调查结果显示,≥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1.6%,男性(36.8%)高于女性(26.3%),农村(33.7%)高于城市(29.1%)。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快速升高的趋势。
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n=19万,7~17岁,汉族)显示,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13.0%,女生高于男生(13.2% vs. 12.7%),农村高于城市(14.1% vs. 11.9%),且总体呈现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的趋势。
CHNS研究对12952名≥18岁中国人群的前瞻性队列调查显示,高血压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993~1997年的40.8/1000人年增长至2011~2015年的48.6/1000人年。
全国范围内的多项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调查研究显示,中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呈上升趋势(表4)。CCDRFS全国6次调查数据显示,2004~2018年中国18~69岁成年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呈上升趋势。
2020~2022年,“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项目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62个监测点对298438人的调查结果显示,≥18岁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3.3%、38.7%和12.9%。
CHNS研究结果显示,中国≥18岁成年人血压正常高值年龄标化检出率从1991年的30.1%增加到2015年的43.1%。中国高血压调查(CHS)发现,2012~2015年中国≥18岁居民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粗率为39.1%、加权率为41.3%,估计全国有血压正常高值人数4.35亿。
根据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高收缩压是导致死亡和DALY的四大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017年,高收缩压导致254万人死亡,其中95.7%死于心血管疾病。
2005~2018年中国及其各省归因于高收缩压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研究发现,中国高收缩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198万增加到2018年的267万,心血管疾病相关YLL也持续上升,由2005年的4014万人年增加到2018年的4816万人年。
血脂异常
2015年中国成年人营养与慢性病监测(CANCDS)项目对179728名≥18岁居民的调查显示,中国居民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2002年升高(图12)。全球1127项人群研究的数据显示,1980~2018年,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平均非HDL-C水平增幅最大,每10年增加0.23mmol/L。中国在1980年是非HDL-C水平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但到2018年,已达到并超过许多高收入西方国家的水平。
2020~2022年,“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项目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62个监测点对275961人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中国≥18岁居民TC、TG、HDL-C及LDL-C水平均值分别为4.80、1.59、1.31和2.86mmol/L(图13)。
如果将存在任一类型的血脂水平异常(包括TC≥6.22mmol/L、LDL-C≥4.14mmol/L、HDL-C
2020~2022年,“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结果显示,中国≥18岁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8.1%,男性(46.1%)高于女性(29.6%),城市(38.9%)高于农村(37.4%)。
2013~2014年,第四次CCDRFS项目、2015年CANCDS项目、2014年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NSSPP)、2014~2019年ChinaHEART项目调查结果均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的主要类型是低HDL-C血症和高TG血症(图15)。
在血脂异常的各种表现形式中,高LDL-C导致全球死亡和伤残寿命损失从1990年的第14位危险因素升至2019年的第8位。在中国,这一趋势更为突出,由第15位危险因素升至第6位。高LDL-C造成的心血管疾病负担占心血管疾病总负担的25.1%,对冠心病和脑卒中疾病负担的归因危险百分比分别达到41.9%和9.6%。
利用ChinaHEART近300万人群数据分析LDL-C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关系,结果显示,LDL-C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均呈U型曲线关系。与LDL-C 2.6~3.4mmol/L者相比,LDL-C4.9mmol/L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6%和31%。LDL-C水平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人群中有所不同。在低风险和一级预防组中,这种关系呈U型,而在二级预防组中则呈反L型。随着ASCVD风险的升高,三组人群对应心血管死亡风险最低的LDL-C水平越来越低。心血管死亡风险最低时对应的LDL-C在低ASCVD风险组中为3.1mmol/L,在一级预防组中为2.8mmol/L,在二级预防组为1.4mmol/L。
2020~2022年,“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结果显示,中国≥18岁居民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11.7%、10.1%和4.8%,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知晓率10.93%、治疗率6.84%、控制率3.53%)相比,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ChinaHEART研究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10年ASCVD危险评估流程的危险分层定义,ChinaHEART调查人群中236579例(占总人群10.2%)为10年ASCVD高危人群,LDL-C
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改善(CCC)项目在全国192家医院注册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住院的患者80282例,其中既往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或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此次再发ACS的患者6523例,结果显示:再发ACS患者入院时的降脂治疗率50.8%,LDL-C达标率(LDL-C
糖尿病
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趋势显著(图16)。2015~2017年,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75880名≥18岁成年人的横断面调查显示,依据WHO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2%,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如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则糖尿病患病率为12.8%,其中既往确诊糖尿病患病率为6.0%,新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6.8%,估计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数为1.298亿(男性0.704亿,女性0.594亿)。2017年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知晓率为43.3%,治疗率为49.0%,控制率为49.4%。
CCDRFS在2013~2014年和2018~2019年对中国170287名和173642名≥18岁成年人的横断面调查数据显示,根据ADA诊断标准,糖尿病的患病率从2013年的10.9%上升为2018年的12.4%。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从2013年的35.7%上升为2018年的38.1%。2018年,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6.7%、32.9%、50.1%;2013年,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6.5%、32.2%、49.5%。
2020~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69家医院进行了大型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观察性研究,共入组1870720例受试者,收集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体重指数、靶器官损害,如ASCVD、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左心室肥厚、视网膜病变及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发现,67.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极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慢性肾脏病
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全国第六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的176874名≥18岁成年人中,白蛋白尿及肾功能受损的患病率分别为6.7%及2.2%,总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8.2%,较2009~2010年的10.8%有所下降。
2015~2019年,“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269026名≥35岁成年人的调查显示,晨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30mg/g的患病率为8.75%,其中30mg/g≤UACR
开滦研究表明,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很高,且全因死亡风险随CKM分期增高而增高。对代谢性危险因素的良好控制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肾病进展及死亡的风险,甚至可使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相关风险降至与非慢性肾脏病患者相当。
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及其病因谱均有所变化,糖尿病、高血压及尿路梗阻所致的慢性肾脏病逐渐成为主导。2011年,中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中糖尿病所致慢性肾脏病占比首次超过慢性肾小球肾炎跃居第一。根据中国肾脏网络(CK-NET)年报,2016年中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及梗阻性肾病的占比分别为26.7%、21.4%及16.0%,均高于慢性肾小球肾炎(14.4%)。
睡眠与心理
2019年,一项研究采用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调查了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7650名15岁以上居民的睡眠质量。以7分为睡眠困难临界值,发现中国睡眠困难的患病率为21.25%。其中,在睡眠困难人群中,90.27%存在入睡困难,75.70%存在睡眠中断或早醒。
2024年的一项Meta研究对中国32项睡眠研究37万余人的分析显示,睡眠质量差的患病率为19.0%。其中,较低的教育水平和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人群更易受到影响。
针对东风-同济(DFTJ)队列31500例受试者(平均年龄61.2 岁)平均7.2年随访研究发现,与就寝时间在22~23点之间相比,21点前入睡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0% ,21~22点入睡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7%,24点后入睡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2%。而低风险睡眠因素(即就寝时间在22~24点之间、睡眠时间7~8h、良好睡眠质量、午睡时间≤60min)的数量,与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风险呈剂量依赖关系。具有4个低风险睡眠因素的受试者,与具有0~1个低风险睡眠因素的受试者相比,其发生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风险分别低24%、21%和30%。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CKB)对409156名居民(平均年龄52岁)的调查发现,睡眠时长与9年内重大心血管疾病风险呈U形关联。与睡眠7~8h的人相比,睡眠时长≤5h者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及脑卒中的HR分别为1.23(95%CI:1.10~1.37)和1.10(95%CI:1.04~1.16)。睡眠时长≥10h的个体,相应的HR分别为1.22(95%CI:1.10~1.34)和1.12(95%CI:1.07~1.17)。
2019年发布的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2552人中,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为3.6%;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7.6%,12个月患病率为5.0%。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CLHLS)数据的一项研究选取了10982名年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使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估焦虑水平。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焦虑的患病率为11.24%。与焦虑相关的最重要因素为孤独感、睡眠质量、社会信任度。
2014~2016年,一项全国性研究纳入了覆盖中国7个地区47841名45岁及以上人群,比较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和无心血管疾病者的情绪状况,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患病率显著高于同性别的无心血管疾病人群。抑郁和焦虑障碍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12.0%和9.1%,在脑卒中患者中分别为10.9%和7.9%。在合并3种或更多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女性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9.7%和7.3%,男性分别为6.3%和3.5%。
2022年一项研究采用PHQ-9问卷、GAD-7问卷和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评估了4299例三甲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及1767名基层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的抑郁、焦虑及躯体化症状的情况。经过筛查发现,三甲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抑郁患病率为34.66%,焦虑患病率为41.13%,躯体化症状阳性率66.11%。基层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抑郁患病率37.40%,焦虑患病率为44.50%,躯体化症状阳性率68.20%。
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时对CKB和东风-同济队列进行了分析,样本量达50多万人。研究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CIDI-SF)及修改自CIDI-SF的7项问卷评估抑郁症状,采用多变量调整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抑郁症状与死亡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CKB队列的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的HR为1.32(95%CI:1.20~1.46),抑郁症状与心血管死亡的HR为1.22(95%CI:1.04~1.44);东风-同济队列中相应的HR分别为1.17(95%CI:1.06~1.29)和1.32(95%CI:1.14~1.53)。
一项2022年发表的CKB队列研究中,采用面对面筛查、CIDI-SF复核的方法确定了持续性焦虑和惊恐发作的症状。研究发现,惊恐发作对于新发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经多变量调整后的HR分别为1.08(95%CI:1.04~1.13)、1.10(95%CI:1.02~1.19)、1.20(95%CI:1.05~1.38)和1.20(95%CI:1.11~1.30)。持续焦虑与新发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呈正相关,相应的HR分别为1.12(95%CI:1.04~1.20)和1.21(95%CI:1.07~1.37)。
环境因素
GBD数据显示,影响中国人群健康的前两位环境因素为空气污染和非适宜温度。2013年和2021年非适宜温度在中国疾病死亡负担的危险因素排名中均为第8位,其中2021年非适宜温度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超额死亡人数超过40万人。空气污染在中国疾病死亡负担的危险因素中排名从2013年第1位降到2021年的第3位,超额死亡人数仍然较高,为146.7万人,其中环境颗粒物污染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超额死亡人数达121万人。
2013~2015年在中国不同地区272个城市开展的高温热浪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热浪相关总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和13%。2007~2013年中国31个城市开展的热浪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滞后0~10d内暴露窗的效应估计值最高,热浪相关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21%。
2013~2015年,在中国272个城市开展的低温暴露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研究发现,与阈值温度(人群死亡率最低的温度)22.8℃相比,低温寒潮暴露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92%。研究进一步发现,寒潮暴露时冠心病、脑卒中死亡风险分别增加66%和49%。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03个城市室外空气质量达标,达标率为59.9%,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 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 水平均比2022年下降。所有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比仍然最高,为40.1%。全国339个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在5~54μg/m3,平均30μg/m3,比2022年上升3.4%。
基于中国272个城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和死因逐日数据开展的系列研究发现,随着PM2.5、粗颗粒物(直径2.5~10μg/m3)、O3、SO2、NO2和CO暴露浓度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的死亡风险增加。
中国6个城市2013~2016年开展的时间序列研究发现,PM2.5和NO2短期暴露浓度增加与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AMI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其中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AMI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31%、0.26%、0.30%和0.30%,NO2浓度每增加10μg/m3,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AMI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19%、1.12%、1.10%和1.00%。
2000~2016年,中国归因于PM2.5长期暴露的超额死亡数逾3000万,年超额死亡人数为150万~220万。据估计,2019年中国约有142万例死亡可归因于室外颗粒物污染,约9万例可归因于O3污染。
一项基于中国22.6万名城市居民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使用固体燃料做饭显著增加居民的心肺系统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与一直使用清洁燃料做饭的居民相比,使用固体燃料做饭的居民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19%、24%和43%;使用清洁能源和炉灶升级能降低居民心肺系统疾病导致过早死亡的风险。
来源: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6): 521-559.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5.06.001
来源:天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