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24年的深秋,一位英国植物学家在云南边境的密林中,偷偷往行囊里塞了几颗红色果实。
1824年的深秋,一位英国植物学家在云南边境的密林中,偷偷往行囊里塞了几颗红色果实。
当地村民警告他:"这树有山神守着。"
但他不知道,这个被称作"茶梨"的树种,将在百年后成为欧洲植物园的镇园之宝。
纳撒尼尔·瓦里奇猫着腰躲在灌木丛里,手里的铅笔在速写本上快速滑动。
这位东印度公司的植物学家,正在偷偷记录一棵开着粉白花朵的乔木——它的树皮黑得发亮,叶片在阳光下泛着皮革般的光泽。
"别碰那棵树!"一个佤族猎人突然出现,用长矛指着他。
瓦里奇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当地人叫它'猪头果',说果实有毒。但我分明看见猴子在吃那些红色种子。"
那是1824年11月,正值清朝道光年间,云南边境管理松散。瓦里奇趁夜挖走三株幼苗,用湿苔藓包好藏进了标本箱。
当时英国刚赢得第一次英缅战争,东印度公司正加紧收集东南亚资源。
瓦里奇不知道,他运走的这株植物,将成为欧洲植物分类学家争论半个世纪的谜题。
1830年,加尔各答植物园的标本室里,瓦里奇正在整理他带回的"战利品"。
那株中国乔木已经开花——五片淡红萼片包裹着金色花蕊,散发出类似山茶花的香气。
他在《亚洲珍稀植物》中发表新种,命名为Anneslea fragrans。
"fragrans"意为"芳香的",而属名则是献给东印度公司董事查尔斯·安尼斯利。
查尔斯·安尼斯利
有趣的是,这个命名引发持续争议。
1844年,捷克植物学家普雷斯尔认为它该归入山茶科新属Callosmia;
1893年,波兰学者又提出Mountnorrisia的新属名。
直到1925年,德国分类学家梅尔基奥最终确认:"这就是瓦里奇最初命名的Anneslea。"
这场持续95年的命名之争,暴露出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国植物的陌生。
正如英国皇家植物园档案记载:"来自中国的标本总是带来'甜蜜的烦恼'。"
1887年,巴黎植物园的温室里,一株中国"茶梨"首次开花。
园丁记录道:"清晨会散发类似杏仁的香气,但正午就消失。"这一特性立即引起香水商的注意。
法国格拉斯香水博物馆的档案显示,1892年娇兰曾尝试提取其花香,但因产量太低放弃。
倒是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发现了新价值——它的革质叶片能耐伦敦的煤烟,冬季也不落叶。
到1900年,全欧洲已有17家植物园引种,其中最老的一株至今仍活在爱丁堡植物园。
"它让人想起中国山水画里的树。"1923年《园丁纪事》这样描写。
可惜欧洲气候终究不适合,这些"移民"从未结出过红色果实。
如今仅剩6家植物园还保存着活体,都来自当年瓦里奇偷运的那几株的后代。
茶梨果
2019年,云南景洪的雨林中,一株胸径超1米的古老茶梨树被列入保护名录。
它的树冠如伞,每年依然准时开出香花。
而在万里之外的伦敦,邱园那株1885年栽种的"移民",至今仍在温室里开着稀疏的花朵——就像150年前那个英国植物猎人的行囊,永远带着中国西南山林的记忆。
邱园的那株茶梨
来源:青山因雪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