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床实践中,痛风常被称为"富贵病",与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西化密切相关。痛风最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关节炎,常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表现为剧烈疼痛、红肿、灼热和压痛。
痛风患者常有这样的疑惑:明明按医嘱服药,为何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剧烈?许多患者因此怀疑药物无效甚至有害,擅自停药导致病情恶化。
实际上,这种"治疗后加重"现象很可能是痛风炎症反跳作祟。作为临床一线医师,我见过太多因误解而延误治疗的案例,今天就来揭开这一现象的真相。
痛风是一种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关节炎发作。我国痛风患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已达1.1%,且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在临床实践中,痛风常被称为"富贵病",与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西化密切相关。痛风最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关节炎,常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表现为剧烈疼痛、红肿、灼热和压痛。
初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约50%的患者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俗称大脚趾关节)。急性发作时,疼痛程度极为剧烈,患者常形容为"刀割样"或"钻心"的疼痛,甚至无法忍受被子轻轻覆盖。
除关节症状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畏寒、疲乏等全身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在开始降尿酸治疗后发现症状不减反增,这就是所谓的痛风炎症反跳现象。
这是由于血尿酸水平快速下降导致尿酸盐结晶从沉积部位溶解并重新释放到血液中,进而触发新的炎症反应。
这一现象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约有60%-80%的患者在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初期会经历炎症反跳。
治疗痛风需要综合考虑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的不同策略。急性发作期主要目标是控制炎症和缓解疼痛,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
其中,秋水仙碱是最经典的治疗药物,通过抑制白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发挥抗炎作用。慢性期治疗则以降低血尿酸为目标,主要通过抑制尿酸生成或促进尿酸排泄(如苯溴马隆)来实现。
为避免炎症反跳,专业医师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招:小剂量起始,缓慢增加。例如,别嘌醇初始剂量可从50-100mg/天开始,每2-4周增加50-100mg,直至达到目标尿酸水平。
2023年发表在《风湿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小剂量起始策略可将反跳发作率从43%降至25%。
第二招:预防性抗炎治疗。在开始降尿酸治疗前,先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如0.5mg,每日1-2次)或NSAIDs预防性抗炎治疗,持续3-6个月。
中国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诊疗指南强调,预防性抗炎治疗是降低反跳风险的关键措施,可减少70%的反跳发作。
第三招:治疗过程中保持充分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ml,以促进尿酸排泄,防止尿酸在肾脏沉积形成结石。
临床研究证实,规范治疗能有效控制痛风。一项纳入2500名中国痛风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规范治疗1年后,95%患者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急性发作频率降低87%。
而擅自停药或不规范治疗的患者中,60%在一年内经历3次以上急性发作。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调整也至关重要。
痛风患者应坚持低嘌呤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的摄入。研究表明,每日嘌呤摄入量每增加100mg,血尿酸水平会升高13μmol/L。
另外,限制饮酒(特别是啤酒)和含果糖饮料摄入,因为酒精和果糖会增加尿酸生成并抑制排泄。值得一提的是,痛风治疗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进展。
2024年初,国家药监局批准了新型口服降尿酸药物乐西瑞韦(Lesinurad)在中国上市,该药通过抑制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增加尿酸排泄,与传统药物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靶向白细胞介素-1β的生物制剂在顽固性痛风治疗中显示出良好前景,尤其适用于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痛风急性发作时,除就医外,患者还可采取一些家庭自我管理措施。如制冷敷(每次20分钟,每天3-4次)减轻炎症和疼痛;抬高患肢减轻肿胀;避免关节负重减轻刺激;穿宽松鞋袜减少摩擦。
对于正在接受降尿酸治疗的患者,请记住:治疗初期症状加重很可能是反跳现象,而非药物无效或有害。切勿擅自停药,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规范治疗、坚持服药、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痛风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最后强调,痛风虽难根治,但可长期控制。
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的综合管理策略,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实现无症状生活。期待更多患者正确认识痛风反跳现象,摆脱误解困扰,重获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3, 27(5): 289-307.
[2] 张奉春, 李长贵, 林梅, 等.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的专家共识(2022年修订版)[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7): 601-613.
[3] 王维民, 赵祥, 董军, 等. 别嘌醇治疗早期炎症反跳的临床特征及预防策略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11): 1205-121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外科袁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