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14亿人的消费蓝海,一边是说变就变的政策、掉链子的供应链,还有一不留神就踩雷的文化陷阱,印度这地方,到底是让资本疯狂的“香饽饽”,还是吞钱不吐的“大坑”?
文|泡芙
编辑|江娱迟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敢信吗?小米在印度48亿资产说冻就冻,福特砸200亿卢比苦撑25年,最后还是灰溜溜退场。
可三星却能在这儿实现大丰收,7-11的单店销售额还能碾压本土品牌。
一边是14亿人的消费蓝海,一边是说变就变的政策、掉链子的供应链,还有一不留神就踩雷的文化陷阱,印度这地方,到底是让资本疯狂的“香饽饽”,还是吞钱不吐的“大坑”?
大家多半会觉得印度“坑”多,但也有人可能琢磨,这事儿是不是还有别的说法?毕竟做生意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
提到外企在印度栽的跟头,或许有人会先打个问号,是不是他们自己合规没做到位?
毕竟小米被冻48亿、沃达丰被追缴200亿卢比税款,乍一看都和“税”挂钩,难免让人联想是不是企业当初钻了法律空子,后来才被“抓包”。
但真扒开细节就会发现,这事儿还真不能怪企业合规意识差。
就说在当时的规则下完全合规,可印度执法局突然“翻旧账”,把这笔费用定性成“避税”,48亿资产说冻就冻。
不是小米没合规,是规则“回头变了脸”。
更典型的是沃达丰,2007年因为一笔收购被追税,它不服气告到国际仲裁庭,明明赢了官司,印度政府却一句“国家主权高于一切”不认账。
这背后藏着印度税法的“大麻烦”,中央税、邦税、地方税层层叠加,复杂到专业律师都得反复琢磨。
今天合规的操作,明天政策一改,就可能变成“违法”。
诺基亚、IBM、凯恩能源都栽过类似的坑,不是他们没做好合规,是印度的规则本身太“灵活”,这种“事后补刀”的操作,就算企业请遍顶尖律师,也防不住规则突然“变脸”。
所以说,在印度谈“合规”,不是企业够不够努力的问题,是规则本身的不确定性,先给合规这条路挖了坑。
从另一个角度看,福特砸20亿美元、撑了25年仍撤资,通用也退出了,会不会是这些车企没耐心?
毕竟印度市场大,供应链培育需要时间,是不是他们太急着盈利,没花心思帮本土供应商提升质量?
但我们仔细看就能戳破这个疑问,印度整车进口关税超级高,还逼企业30%零件本土采购,可全国汽车塑料件供应商不到5家,质量差到离谱。
工厂经常停电,物流成本比中国高,福特不是没耐心,是实在扛不住,零件不行导致生产线故障,成本太高导致车没竞争力。
通用也一样,跨邦运输要交税,消费税还高,工人因零件差罢工。
25年不算短了,这么多客观难题堆着,不是有耐心就能解决的,是现实不允许再耗下去。
或许有人会觉得,联合利华的“Fair&Lovely”美白霜卖得脱销,却被骂种族歧视,是不是印度消费者双标?
一边买美白霜,一边骂品牌,这不就是“又想要又挑刺”吗?会不会是外企被过度苛责?其实这是文化理解偏差。
他们不反对美白,反对的是联合利华把“美白”和“否定肤色”绑在一起,仿佛皮肤黑就不好,必须靠美白霜“拯救”。
联合利华错在只看到“爱美白”的表面需求,没注意到“不贬低本土肤色”的深层敏感点,这不是消费者双标,是外企文化敏感度不够,踩了文化的雷。
说到底,印度市场的“AB面”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那些觉得“坑是外企自己造成的”的看法,其实没看到印度规则多变、供应链薄弱、文化特殊的客观现实。
就像网友说的,“恒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很对,想在印度活下去,既不能只盯机遇忽略风险,也不能怕坑就不敢动,得像三星、7-11那样,用本土思维懂规则,用全局眼光防风险,这才是真本事。
说到底,印度市场从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那些栽了跟头的企业,不是不够努力,是没摸透印度的“脾气”,规则会“回头算账”,供应链会“掉链子”,文化雷区更是藏在细节里。
可三星、7-11的成功也证明,这儿的机遇不是虚的,关键是得用“本土思维”拆规则,用“全局眼光”防风险。
就像恒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在印度做生意,从来不是赌运气,是练“既懂规矩又会变通”的真本事。
毕竟,能在这儿赚到钱的,才是把“坑”踩成“台阶”的狠角色。
来源:江语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