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材料失效密码·共启技术新纪元|2025全国材料失效分析峰会开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13:36 2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失效分析技术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日常工作与生产中,金属失效问题遍及各行各业,材料失效的案例不胜枚举,而各种机械断裂事故中大约有80%以上是由疲劳失效引起,常常会导致严重的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

会议通知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仁:

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失效分析技术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日常工作与生产中,金属失效问题遍及各行各业,材料失效的案例不胜枚举,而各种机械断裂事故中大约有80%以上是由疲劳失效引起,常常会导致严重的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失效的根本原因,对企业而言十分重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金相检测技术将会更加精确、快速、可靠地应用于失效分析中,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安全减少损失。为分享失效分析新知,破译基础科学与技术应用的难关,促进同行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总结失效分析与预防研究新成果,交流失效分析的经验和技术。

为此我单位定于2025年5.16日-18日在重庆市召开2025年全国材料失效分析及金相组织检测高峰论坛。竭诚欢迎从事失效分析与理化检测行业的专家、科技人员、高校师生和企业界人士参加会议,欢迎企业与学术团体各界对本次会议予以多种形式的支持和赞助。敬请各单位领导及有关人员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形式:

线下报告、线上同步(腾讯会议方式,有偿服务)

二、会议主题:

分享失效分析新知,助同行破解技术难关,共促深度合作

三、会议规模:100人-120人

四、学术交流和报告讨论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失效分析原理与方法、失效模式研究新进展、新成果;

2.金相分析技术在材料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3.金相检测技术原理及方法;

4.金属材料常见失效模式(磨损、腐蚀、断裂、……);

5.分析常用手段(断口分析,金相组织分析,成分分析,物相分析,残余应力分析,机械性能分析等);

6.残余应力分析在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7.无损探伤在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8.理化检验在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9典型失效案例分析案例解析及解决方案;

10.焊接件的失效分析;

11.热处理失效案例分析;

12.金属材料及零部件失效分析;

13.高分子材料失效分析;

14.复合材料失效分析;

15.涂/镀层失效分析;

16.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

17.机械与汽车零部件理化检测、失效分析;

18.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损伤与失效机理研究;

19.失效与设计,材料和工艺,服役环境相关的分析;

20.失效分析预防预测技术;

21.特种设备、电力、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管道、核电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钢结构、航空航天材料及装备。

五、会议时间地点与安排

会议地点: 重庆市

报到时间:2025年5月16日(全天报到)

会议时间:2025年5月17日-18日(18日12:00结束)

报到地点:重庆盈田酒店

酒店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北部新区金福路35号

住宿标准:标间380元/间/天(含双早)

大床房380元/间/天(含双早)

(住宿提示:①如您住会议酒店可让会务组给您预留房间,也可以您自行通过网络预订其他酒店!②组委会不提供拼房服务,如您需与他(她)人合住,请您自行联合或者协调,谢谢!)

酒店住宿环境

六、拟邀报告嘉宾、专家委员

(排名不分先后)

翟同广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原美国肯塔基大学化工与材料工程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聘海外高层次人才,现任山东建筑大学高端装备材料可靠性研究院院长。入选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

从事金属材料(尤其特种钢、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锆合金等)及复合材料的加工、微观结构表征、性能及材料计算、断裂分析等研究及教学 20 多年,在合金设计与开发、材料疲劳损伤机理及寿命、可靠性与早期损伤寿命预测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负责多项美国国防部、自然基金、铝合金公司等资助的研究课题,独立主持了 14 项重大材料研究项目,发表 100 多篇 SCI 索引研究论文,指导的博士生连续 4 年(2014-2017 年)国际会议上获最佳研究奖。多次组织铝合金、材料疲劳损伤国际学术会议,任职美国自然基金评审委员、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评审委员会委员、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放实验室项目评审委员,等学术职位。曾任德国 Halle 大学及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温新林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失效分析学会首席失效分析专家,华北电力大学金相实验室主任,热处理实验室主任,磨损实验室主任,电力大学电子显微镜分析实验室主任,力学实验室主任,保定市热处理学会秘书长,保定市金属学会秘书长,中国硬面技术学会副主任委员,《硬面技术》杂志社编委,《热处理》杂志社编委,《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杂志社编委,《材料热处理》学报陶瓷复合耐磨材料首席审稿专家河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电力工业耐磨材料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力工业抗磨工程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耐磨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电力工业耐磨材料与抗磨技术战略联盟主席兼秘书长,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及“EI”检索共计:66篇。在各种报纸发稿共计:21次。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双金属立浇球磨机衬板的研制,获能源部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中速磨关键耐磨件国产化的研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钢拉钢有限元计算及热处理改进,获河北省教学进步三等奖一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件的研制获华北电力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钢拉钢有限元计算及热处理改进。

1

潘海滨 博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事,残余应力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喷丸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国家标准GB/T7704-2017《无损检测-X射线应力测定》主要起草人,工信部标准

JJB-1083-2023《X射线残余应力测定仪校准规范》主要起草人。

李卫国 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力学学会理事长、非均质材料力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航天六院探月任务专家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大飞机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重点领域专家组专家;多个省部级团队带头人、期刊编委,国际应用力学协会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极端条件下材料力学/物理性能定量表征方法、强韧化理论、测试技术及仪器设备研制。发表SCI论文2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

潘安霞 复旦大学博士,常州大学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委员,江苏省司法鉴定人,江苏省风电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从事材料微观表征和失效分析工作16年,工作期间完成失效分析及质量改善案例1600余起,涉及行业:化工、轨道交通、风电、汽车、冶金等领域,合作企业200余家。受邀作为失效分析行业专家,参加了国内多起重大失效分析案例研讨会,如“1.25” G281次列车火灾事故、“5.29” 最美司机吴斌案、“9.28”长深高速宜兴段交通事故等。撰写专著《紧固件失效分析与案例》,主持国家标准2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32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担任10余个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金晓清 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主任。研究领域聚焦断裂疲劳、接触力学、摩擦学、微观力学等国际前沿,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多个省市科技委担任项目评审专家,现任我国轴承行业旗舰刊物《轴承》编委,及摩擦学领域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Tribology》的评审编委,已为二十多种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担任评审工作,并应邀在国内外会议、中美高校、汽车行业公司做报告60余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3项,及多项重庆市科学基金项目与企业横向项目;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近两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合作编写专著1部。

曹宇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副理事长、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青岛欧美同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中国海洋平台》、《英汉船舶及海洋工程技术大辞典》编委,Composite Structures、Materials and Design、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等多种国际期刊审稿人。主持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横向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厅局级3项,2015年入选黄岛新区首批拔尖人才。

包生祥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校材料分析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及质量可靠性之间的关系,电路、元器件和封装的失效机理,材料分析表征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包生祥教授先后主持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国防科工委和解放军总装备部等各类基金课题22项,承担本科生《材料分析基础》、硕博士研究生《材料分析理论与方法》和校公选课《创造学教程》、《微纳观世界的观察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包生祥教授在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电子显微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压电与声光,磁性材料及器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60余篇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160余篇次。

包生祥教授曾担任甘肃省六届青联委员,现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刊物编委和审稿人,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包生祥教授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跨世纪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名人》等。

刘婉颖 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副教授 油井管力学和环境行为”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主研人员、“井筒完整性及安全”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重要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2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篇),EI收录4篇,CSCD 4篇;发表教改论文7篇;以第一作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获全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次;获西南石油大学课外开放实验优秀指导教师3次。担任Corrosion Science,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Surface and Interfaces等期刊审稿人,担任《稀有金属》期刊青年编委。

梁霄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已在航空战线深耕27年。自 1999 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装配技术研究工作,在航空发动机轴承设计、发动机结构设计、制造、装配以及相关的失效分析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对相关问题分析具有独到见解,发表论文 30 余篇,授权专利 40 余项。

1

邓德安 重庆大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理事,,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第十届计算机辅助焊接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担任30多个国际刊物的论文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金属材料热加工过程的“热-冶金-力学”耦合问题,焊接残余应力与焊接变形,高强钢/超高强钢的焊接物理冶金、焊接工艺及结构完整性分析,焊接接头/结构的疲劳与断裂,激光/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热-冶金-力学”耦合行为的数值模拟,轻合金及异种材料连接。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3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1项。

张哲峰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大、杰青、重点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Adv Mater》、《Phys Rev Lett》、《Prog Mater Sci》、《Acta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0余篇,被引用3万余次;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2年开始担任《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执行主编、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A》刊物编委。

马勤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原材料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曾任学校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研究生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系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现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入选者(SJ113)。曾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甘肃省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材料热处理与表面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委员,曾任《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编委,《金属热处理》杂志编委,《机械研究与应用》杂志编委会顾问,《当代化工研究》期刊编委等社会职务。

多年来,在钢铁奥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形貌及应用,高温难熔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稀土铝锂合金及其焊丝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索引收录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教材2部。目前,主要从事新材料技术,3D打印及其热处理技术以及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及其教学方法、思维几何学及其系统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研究

黄景德,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科技学院智能制造与航空学院院长。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产品可靠性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复杂系统仿真与控制、状态监控与故障预测、机器视觉检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预研、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专项等研究项目20余项;出版《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仿真技术》《机械制图》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行业技术规范20余部;在Mechatronics、兵工学报、BCPT、系统仿真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等国内外科技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50余篇被SCI、EI收录;

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获省部级优质课程一等奖1项、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1项、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1项、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实验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多组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助立项工作。

郭京波 石家庄铁道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水下盾构隧道工程技术分会理事,为《铁道学报》、《机械工程学报》、《隧道建设》等多家期刊编委或审稿人。研究方向:盾构/TBM设计、制造及施工技术。

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了“4.22米、6.15米、6.85米、10.22米盾构机研制及8.1米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等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主持或参编国家标准8项,发表论文120余篇,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

高聪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兵装集团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主任工程师。主要负责汽车轻量化及新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重庆市项目2项,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庆市产业类重大专项等项目。获得中国兵装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更多专家报告正在邀约确认中,敬请关注。。。)

七、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国家特种合金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25年全国材料失效分析及金相组织检测高峰论坛组委会

承办单位:北京中和化研新材料科技发展中心

支持单位:甘肃省材料热处理与表面工程学会

青岛材料失效与保护学会

广东腾昕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高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八、学术交流形式

大会特邀报告、专题报告、研究生论坛、墙报交流等。

1.大会特邀报告:由会务组邀请产生。

2.专题报告:专题报告人一部分由邀请产生,一部分从提交报告申请里遴选。

3.青年学者论坛:从提交报告申请的优秀博士生及部分硕士中选出,并遴选研究生优秀报告,给予优秀报告证书奖励。

九、报告宣讲申请

1. 参会及申请报告人需要提交参会回执和中文版的会议报告摘要及个人简介等信息。会议报告语言为中文,我们欢迎国内青年学者参会并分享您的精彩学术报告(20分钟左右)。会议为青年学者和您的团队提供最佳展示平台(申请截止时间:5月1日)。

2. 墙报制作包括页眉标注2025年全国材料失效分析及金相组织检测高峰论坛,重庆、题目、作者、单位、通讯 Email 邮箱,正文由研究背景及目的、主要方法、结果与结论部分组成,结果由 4-5 个大图构成。墙报大小为 0.9 米(宽)*1.2 米(高)。参会前请自行打印墙报带至参会现场。

3. 此举可以为您带来系列益处,扩大本人在失效分析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与同行交流合作,借助本次会议平台获得更多专家及行业同仁认可和赞誉。包括但不限于:获取丰富汇报经验,通过与领域学者交流扩大您的学术人脉,丰富学术履历,提高在界的声望和影响力。

4. 为鼓励学者积极参与报告分享,凡向本次会议申请报告宣讲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可提供报告邀请函和给予报告证书鼓励!

大会招展

大会期间提供部分展位欢迎企业、公司、厂商积极参展。

赞助方案如下:

1. 资助费用 20000 元

提供 1 个标准展位、一桌两椅和 4个会议正式代表名额,安排大会第一天上午报告15分钟以及茶歇期间的电子屏宣传展示机会(限额 1 个),公司资料可随同会议资料一同发放,可用带有公司Logo的资料袋。(限额一家)

2. 资助费用 10000 元

提供 1 个标准展位一桌两椅和 2个会议正式代表名额,安排大会第一天下午报告15分钟以及茶歇期间的电子屏宣传展示机会(限额 1 个)

3. 资助费用 6000 元

提供 1 个标准展位一桌两椅和 2个会议正式代表名额

4. 茶歇赞助费用 4000 元

赞助商可在茶歇区设置展板展示品牌,会务组代发资料入袋,享有一个免费参会名额。

会议费及报名流程

1. 报名方式:会议采取在线报名或者回执、微信报名登记,不接受现场报名。报名链接如下,欢迎扫码报名!

2. 会议费及标准:

①5月10日前提前打款缴费:2000元/人,研究生1300元/人

②5月10日以后及现场缴费:2200元/人,研究生1500元/人

③线上听报告1000元/人(有会议费发票,5月9日前完成付款)。

3. 缴费方式:

(1)提前缴费:

银行转账汇款(注:提前电汇请注意附言:失效分析+姓名)

收款单位:

北京中和化研新材料科技发展中心(个人独资)

开 户 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桥南支行

帐 号:

0200 2359 0920 0057 476

(2)现场缴费:完成报名后,也可以现场刷公务卡(银行卡)或者支付宝

本次会议支持线上扫码付款,成功付款之后请截图发给会务组人员方便财务查账

4. 发票领取:电子发票(普票,会后微信推送)。

JOIN US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李老师

负责事项:嘉宾邀请、报告申请、日程/参会咨询、住宿留房等

在线报名入口

Online registration entrance

往届参会精彩瞬间

来源:焊接之家WELDHOM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