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指明了方向。京津冀教师教育通过举办教育家精神专题研讨会、交流会,积极利用博物馆、科技馆、校史馆、纪念馆等场馆资源,深入开展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活动,激发京津冀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例如,在天津,周邓纪念馆、天津科技馆、天津师范大学校
为解决城市群内教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京津冀三地联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探索出了一条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指明了方向。京津冀教师教育通过举办教育家精神专题研讨会、交流会,积极利用博物馆、科技馆、校史馆、纪念馆等场馆资源,深入开展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活动,激发京津冀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例如,在天津,周邓纪念馆、天津科技馆、天津师范大学校史馆等场馆资源,都成为京津冀教师的共同学习阵地。
此外,深入挖掘京津冀地区优秀教师如“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的典型事迹,通过微视频、宣传片、报纸等渠道广泛传播,开展“点亮教育家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优秀党员说”等宣传活动,引导教师厚植“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教育家情怀。
分层分类协同培养教师
教师在职前与职后的发展需求不同,京津冀协同联动非常注重教师分层分类培养。
在职前阶段,以培养未来卓越教师为核心目标,三地22所高校共同发起组建“京津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集体备课共同体”,京津冀三地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联合打造“京津冀鲁美育共同体”等,整合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有效实现师范生培养优势互补。此外,通过开展京津冀基础教育论坛、京津冀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交流会、京津冀创客教育嘉年华等活动,搭建起平等对话、经验共享、资源互补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师范生培养质量。
在职后阶段,秉持“需求驱动—质效并重”的原则,基于不同地区、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组织分层分类推进的教师培训专项工程。面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三地教研部门为青年教师组织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跨区域教学交流与合作,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技能;为骨干教师设立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未来卓越教师培养工程等培养项目。
数字手段提高服务精准度
为破解三地间教师发展互联互通不足、学习资源分布不均、信息化和共享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建设京津冀教育协同数字平台,打造名师名校长线上工作室,组织开展了主题研修、案例分析和在线备课活动,有效推动了京津冀地区教师“跨时空协同”的落地和优质资源的共享。例如,教师可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加入线上研讨社群,分享、研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建立了教师发展数字档案,通过大数据动态跟踪,全过程、多维度实时记录,绘制教师个人数字画像,精准掌握教师成长轨迹,显著增强了培训供给的靶向性。
此外,三地教育部门积极开展数智主题的教师专业发展交流活动,如京津冀地区“数智技术应用”教师展示交流研讨会等,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京津冀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共同体建设提高协作活力
过去,受地域文化、属地管理等因素影响,区域间很少开展教师发展合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共同体建设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是协同组建“结对帮扶式”共同体,通过教师轮岗、教师交流学习等项目,促成不同区域间教师的结对帮扶组合,增加互动交流的机会,提升薄弱地区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例如,河北实施“中小学校长教师跟岗计划”,每年安排250名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津优质学校跟岗学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部属高校,托管帮扶河北省10所县域高中;天津组团对口教育帮扶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
二是联合开展“京津冀协作,薪火相传”班主任培养计划以及影子学习项目,成立京津冀“行走的思政课”协作共同体,以多样化发展主题激发教师积极性,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技能以及课堂创新经验在区域间流动起来。
三是依托“大学—政府—中小学—教科研机构”(UGSI)协作模式,有计划地在京津冀区域开展基于教师发展的协作联动。如京津冀十区县共同举办“京津冀十区联动共商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推动区域间学校深层次交流合作,集中力量破解中小学教师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现实问题。
来源:好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