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作弊有多惨?坐牢都算轻的,这些惩罚能让人吓破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7:10 1

摘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古代科举就是普通人逆天改命的唯一门票,别说是寒门子弟了,就算是小康之家,只要家里有人中了举,那整个家族的地位都能瞬间拔高一大截。

| 娱签儿

编辑 | 娱签儿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个人媒体”

你知道吗,古代有人为了考功名,把小抄藏进肛门、刻在老鼠背上,铤而走险作弊。

可一旦被抓,不仅自己遭殃,连担保的人、甚至死去的祖辈都要受牵连,这科举到底有多大魔力,能让人赌上全家,又藏着哪些狠到骨子里的惩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古代科举就是普通人逆天改命的唯一门票,别说是寒门子弟了,就算是小康之家,只要家里有人中了举,那整个家族的地位都能瞬间拔高一大截。

就拿最基础的举人来说,考上了不仅能当官,当个知县、县丞啥的,更关键的是能享受特权,家里的土地不用交赋税,家里的男丁不用服徭役,出门连地方官都得给几分薄面。

要是运气好考中进士,那更是直接鲤鱼跃龙门,进了翰林院,混几年说不定就能进中央,跟着皇帝议事,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家里的亲戚朋友都能跟着沾光,出门在外报上名号,别人都得恭恭敬敬的。

你想想,本来一家人还在地里刨食,一年到头愁吃愁穿,就因为一个人考上科举,立马就能住上大宅院,用上仆人,这种落差谁能不心动,所以不管多苦多累,家里只要有条件,都会拼尽全力供孩子读书考功名。

这也就难怪范进中举后会疯掉了,他考了大半辈子,从年轻小伙子考到头发都白了,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老母亲都快饿死了,突然得知自己中举,那种巨大的喜悦和压力一下子冲垮了他。

换做是普通人可能也扛不住这种冲击,毕竟中举之前,他是街坊邻居眼里的笑柄,连岳父都天天骂他没出息,中举之后,人人都来巴结他,送钱送物,这种身份的反转太刺激了。

也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明知作弊风险极大,却还是愿意冒险,毕竟一旦成功,就能省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苦读,直接拿到改变命运的钥匙,这种诱惑,对那些急于求成或者屡考不中的人来说,实在太难抗拒了。

虽说科举诱惑大,但想靠作弊蒙混过关,可没那么容易,第一步找人担保就能把不少人拦在门外。

古代考生不像现在,拿个身份证就能报名,必须得有本地有声望的人做担保,还得家乡官府出具证明,相当于现在的准考证。

那证明上信息详细到吓人,不光有考生的姓名、年龄,连身高、脸上有没有痣、眉毛浓不浓这些特征都写得明明白白,家里父母兄弟的情况也得一一登记。

最关键的是,这担保可不是走个过场,要是考生作弊被抓,担保人不管知情不知情,都得跟着受罚,轻则被罚款,重则可能丢掉功名。

所以要是一个人平时人品差、名声不好,根本没人敢给他担保,连考场的门都摸不着,这招其实挺聪明的,相当于把考生的人品和别人的利益绑在一起,从源头就筛掉了一批心思不正的人。

过了担保这关,进考场前的搜身更是让人没脾气,别以为像现在过安检那么简单,古代的搜身那叫一个细致入微,简直是掘地三尺找小抄。

从唐朝就有搜身的规矩,到了明清更是严格到极致,考生进考场前,都得把衣服脱了,帽子摘了,头发散开,连鞋子都得脱下来检查鞋底有没有夹层。

更让人难为情的是,鼻子、耳朵、嘴巴这些地方都得被检查,甚至连隐私部位都不放过,就怕有人把小抄藏在这些隐秘的地方。

清朝还有更绝的,规定考生只能穿单层的衣服,鞋底也得是单层的,连馒头都得掰开看,生怕里面夹着纸条。

好不容易过了搜身,进了考场也别想耍花样,考场的设置根本不给作弊留机会,明清时期的考场叫号舍,每间就一个小格子,只能容一个人坐,连转身都费劲。

格子之间用厚厚的砖墙隔开,高达三尺,左右两边的人别说递纸条了,连对方的脸都看不见。这种设计就跟现在的单人考场一样,从物理上杜绝了互相抄袭的可能。

宋代还发明了糊名考校的办法,就是把试卷上考生的名字、籍贯这些信息都糊起来,考官改卷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谁的卷子,想偏袒都没办法。

说真的,古代为了防止作弊,真是想尽了办法,从考前担保到考场设置,一环扣一环,把作弊的路子堵得差不多了,那些还想冒险作弊的人,估计也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能钻空子,可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惩罚有多可怕。

最常见的处罚是戴枷游街,作弊的考生被戴上沉重的木枷,在考场和县城里游行示众,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作弊的骗子,读书人最看重脸面,这一圈游下来,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比打一顿还难受。

要是情节重点,杖刑是跑不了的,差役拿着大木板往身上打,轻则三四十下,重则上百下,经常打得人皮开肉绽,躺几个月都下不了床,严重的甚至会落下终身残疾。

明代的处罚更狠,《科场条例》明明白白写着,夹带小抄的人要戴枷示众一个月,之后再发配到烟瘴之地充军,这辈子基本就毁了,要是找枪手代考,那更不得了,考生和枪手都得砍头,没一点商量的余地。

永乐年间有个考生赵某,把经文藏在砚台底下被发现,当场就被扒了上衣,差役用烧红的烙铁在他肩膀上烫出“舞弊”两个字,惨叫声整个考场都能听见,想想都觉得疼,这可是一辈子都消不掉的烙印。

要是涉及贿赂考官,那就是株连全家的大罪了,清朝咸丰年间的戊午科场案里,主考官柏葰收了考生十六两黄金,帮着调包了试卷,东窗事发后,咸丰帝直接批了斩立决,堂堂一品大员,说砍头就砍头,一点情面都不留。

更吓人的是连坐制度,光绪年间有个浙江考生作弊被抓,他爷爷都死了三十年了,功名还是被追夺回来,家族三代人都不许参加科举,真是一人犯错,祖宗后代都跟着遭殃。

说真的,这些惩罚看着就让人脊背发凉,作弊者自己作死就算了,还连累家人甚至死去的祖辈,这代价实在太大了,完全是拿整个家族的命运赌一把。

科举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核心渠道,一边是巨大诱惑,一边是从考前担保、严格搜身到考场隔离的层层防作弊关卡。

即便如此,仍有人为走捷径使出夹带、贿赂、代考等花样,可等待他们的是游街、杖刑、充军甚至砍头的残酷惩罚,连家人都可能被牵连。

来源:娱签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